選單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作者:拙陽、火山

在網上引發論戰的蔚來輔助駕駛致死事故,可能早就被人“預測”到了。一個多月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在公開場合表示:“對於輔助駕駛,當用戶期待遠遠高於系統能力的時候,安全問題就一定會出現。”

當然,使用者期待為什麼這麼高,車企自己最明白。

於自動駕駛產業發展而言,蔚來“輔助駕駛致死事件”或許將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這個“轉折”算是一把雙刃劍。積極的一面在於,這會讓全社會重新審視自動駕駛,刺破宣傳“泡沫”,推動相關法規健全,尤其是讓使用者拋棄盲目期待,真正認識到現在所謂的“自動駕駛”發展水平;而消極的一面是,這可能會極大擾亂自動駕駛發展程序,讓資本再次爆冷,使企業束手束腳、技術推廣落地速度進一步放緩。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而言,全產業發展應該尋求一個平衡點,可以藉此機會主動“降溫”,統一輿論戰線摒棄“內卷”,讓行業迴歸理性。但“降溫”不宜矯枉過正,真正需要降的,是那些過度宣傳、僥倖樂觀、盲目推廣;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立法推進、資本投入,甚至看起來頗有些扎眼的“使用者教育”,不僅不應降溫,反而應該繼續增溫才對。

01

給過度宣傳降降溫

害人終害己

最近這一年,自動駕駛事故頻出,每次都是塌方式負面,可消費者卻始終願意往前衝。在這件事上車企的過度宣傳恐怕要負主要責任。這種過度宣傳不是一家一戶的事,而是普遍地、集體性的過度宣傳,給使用者營造出了“可以撒手不管”的錯覺。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這件事的鼻祖恐怕就是特斯拉了。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開始用“半自動”這個詞彙來標榜Autopliot;到2016年Hardware2。0推出時,馬斯克說“硬體感測器和算力完全能勝任未來的自動駕駛”;到了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FSD,雖然在使用者手冊中特斯拉註明了該功能屬於“輔助駕駛”,可看這Full Self-Driving的全名,以及馬斯克多次在公開場合鼓吹的“可實現L5功能”,恐怕願意相信它是自動駕駛的使用者並不佔少數。

作為新勢力的始作俑者,特斯拉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爭先效仿的物件。這種效仿不僅僅是在產品定義、銷售模式上,同時也在對於輔助駕駛功能的過度宣傳上。於是乎,國內的企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出了不少新概念,比如”L2+”、”L2。5”等等,將自己的L2級輔助駕駛包裝成“自動”,大搞文字遊戲。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比方說,在搜尋引擎上鍵入關鍵詞“L2+”或者“L2。5”,第一時間會出現很多車型,其中不乏傳統車企的銷量主力;甚至在極狐阿爾法S的官網頁面上赫然掛著“智慧高階自動駕駛”的稱呼。而在事故輿論發酵後,有些新勢力顯然開始糾正說法,比如理想已經把此前官網上”理想AD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的“高階”兩個字刪掉了,小鵬也把其輔助駕駛系統的名稱由此前的“XPILOT3。5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改為“XPILOT3。0智慧輔助駕駛系統”。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對於L3的爭奪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車企紛紛標榜自己為“首個”,以致網上出現了多個車企的多個“首款L3”。諸如:“率先實現L3級自動駕駛量產落地”“中國首個L3級自動駕駛”“全球首款L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全球首款量產L3級自動駕駛”等……

不僅L3,個別車企同樣對L4展開了混淆式進攻,比如威馬汽車。原本威馬W6可以實現AVP功能(自動代客泊車),而該功能屬於L4級自動駕駛的場景之一。於是乎威馬汽車便將這款車定義為“限定場景L4級無人駕駛”,其官網上更是直接標明這款車是“國內首款無人駕駛量產車型”。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廠商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業內人士也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但使用者呢?恐怕眼睛盯著“L4級無人駕駛”而忽略了“限定場景”的大有人在。

而在銷售端,大肆鼓吹“自動駕駛”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讓人無語的是,大部分新勢力直營店在銷售端宣傳輔助駕駛時分“事前”和“事後”。在輔助駕駛事故前,大家的宣傳往往是“這就已經可以達到自動駕駛了,不過由於相關法規尚未出臺,我們只能叫‘輔助駕駛’,但部分場景下已經可以當‘自動駕駛’用了。”而每當社會上出現“輔助駕駛致人死亡”的新聞後,這些新勢力銷售卻都立即換上一副認真臉,講解的時候也會特別注意說明:“這只是輔助駕駛,您千萬不要過分相信它。”但即便這樣,當你表示“那我就不買輔助駕駛選裝包”的時候,銷售又會立馬放出“我們的產品可以OTA升級,未來的功能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完善”等論調。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這種“事後”的嚴謹,讓人看上去更像是暫時性的改善,只是不知又能維持多久?

其實業內對於自動駕駛的過度宣傳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是資本驅動。AI、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自動駕駛恰好是個絕佳的資本“故事”,是億萬股民狂歡的興奮劑。其次,是車型產品賣點的需要。新能源汽車尚未對燃油車形成壓倒性優勢,總不能一直去和燃油車比百公里加速。此外,市場宣傳“內卷”非常嚴重,在全網鼓吹的行情下,任何一個車企都不能容忍自己比別人落後。

使用者是被輿論所引導,不能寄希望於使用者去掌握技術原理。當輿論大幅度向某一面傾斜,那麼“真相”就太過勢弱,而當下使用者顯然對自動駕駛有了過高的期待。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其實車企也明白,這樣的對標性“過度宣傳”,即便一時間可以獲得市場聲量,但也屬於“飲鴆止渴”。正如朱西產所說,對使用者的過度宣傳導致了使用者的過高期待,當車輛系統能力無法滿足使用者期待時就會導致悲劇的發生。而悲劇發生後呢?則會造成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都陷入信任危機。

在信任危機下,若真有一天使用者不願相信“自動駕駛”承諾了;資本還願意投入麼?若資本不在了,這場由智慧化所主導的汽車革命恐怕也就無以為繼了。

透過鮮活的生命來喚起全產業反思,換回全社會的理性,雖然代價很大,但這也必將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應該成為技術發展的鐐銬,而應該驅動行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拋棄誇張的輿論誤導。

02

給技術研發添把柴

熬過黑暗才能見光明

如果說過激的輿論導向是造成自動駕駛事故多發的直接原因,那麼技術不成熟就是背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給誤導輿論“降溫”的同時,還要在技術研發層面急劇“升溫”,與之配合的還包括AI時代的倫理規範和制度健全、資本投入等方面。

在L2時代以前,為開發輔助駕駛場景,車企往往要採集100-500萬公里里程。而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呢?若想真正開發出一套完整的系統,則需要採集幾億到幾十億公里的行駛里程資料。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但有了百億公里的資料積累後就能徹底安全了嗎?其實更大程度上是“相對更加安全”。

海量規模的資料是自動駕駛的根本所在,但在強調資料規模的同時也要重視資料的“質量”,在一條簡單的路上反覆跑100億公里這種資料就沒有什麼意義。就好比有企業在上海某條路上搞自動駕駛演示,技術很成熟,面對行人、電動車都應對自如,堪比老司機中的戰鬥機。

問題在於,系統在這條路上已經跑了多少遍了。工程師可以把這條路上所有可能發生的場景“窮盡”出來,但如果換一條新的道路呢?從一小片區域換成一個城市呢?從一個城市換成一個國度,換成全球呢?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自動駕駛汽車作為一個商品是需要在全球範圍流通,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海拔幾十到幾千米……永遠不可能知道使用者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自動駕駛,永遠不可能知道系統會遇到什麼工況,更不可能去“窮盡”。

因此,資料量即便足夠大,也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概念。到底自動駕駛需要小數點後多少個9(99。999……999%)才能安全,這沒有辦法量化,“長尾問題”是個極其棘手的問題。

正因自動駕駛是AI的最大應用領域,在將來的AI社會,人與AI如何相處、人與AI的關係格局如何發展、AI時代的法規構建等等,也是影響自動駕駛程序的關鍵所在。

以一個現象來做說明,每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超過100萬人,人為因素的違規、違法等危險駕駛行為是事故的主因。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輿論對於超過100萬人死亡的交通事故關注度遠遠比不上1例自動駕駛事故,前者甚至可以形容為“平淡無奇”。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當前的社會體系、關係格局、法規制度和倫理評判標尺等所有一切都是“以人為中心”構建的,而自動駕駛則完全不同。

例舉這個現象並不是毫無人性地為自動駕駛犯錯開脫,生命無價,不容褻瀆。而是透過此例,可以看到當社會邁入AI的過程中,需要打破舊有的、不適宜發展的體系,重新建立以人和AI共存的一套體系。人與AI的關係格局、AI時代的法規制度、AI時代的倫理道德標尺等都還不健全。

上述的缺位,也使得自動駕駛陷入“電車悖論”不得解,使得自動駕駛的法規制度建立健全難度大,使得自動駕駛發展受制約。未來,應透過對AI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探討,為智慧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讓AI服務人類社會。

但面對這些問題,車企、供應商、或是相關部門要做的應該是在正確的方向繼續努力、繼續升溫,加大投入、引導力度,撐過這段黑暗,讓光明儘早地到來。

在這段“升溫”的環節中,比較糾結的可能是資本。過去幾年,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本寒冬”也曾有發生,這波負面輿論或許會讓資本多少有些退縮。而為了促進技術持續進本、產業做大做強,對於自動駕駛這個極其燒錢行業,還是離不開資本的大力支援。

03

自動駕駛的未來應該是什麼樣的

自動駕駛雖然發展坎坷,但資本依然有廣闊的施展空間,一方面是利用資本推動關鍵基礎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是為中短期內有望商業化的領域“輸血”,支撐產業發展。

自動駕駛離不開諸多基礎技術的支撐,比如半導體、深度學習、5G、資訊保安等等。當前,許多基礎技術依然面臨桎梏,像鐳射雷達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依然需要再升級,成本還需再下降,像5G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資本對於晶片、感測器、資料平臺、高精地圖等基礎技術不應放鬆,反而需要繼續加碼。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針對自動駕駛的技術應用,當前主要是在限定條件下實現的,可以粗略劃分為面向B端的商用領域,和麵向C端的乘用車領域。

像商用物流、封閉/半封閉園區、礦山/港口、L4級Robotaxi或者Robobus等其實都是B端的典型,資本完全大有可為。

拿物流、封閉/半封閉園區、礦山/港口這類場景來說,首先是場景簡單,交通參與者數量和型別銳減、線路相對固定;其次相比起乘用車而言可以相對容易地繞開“人”這個因素;同時該領域匯聚了大量企業,尤其是嗷嗷待哺的初創公司;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比較清晰,用技術取代人之後可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

L4級Robotaxi或Robobus略有不同。按照企業的口徑,這兩者都已經在區域性區域內實現了常態運營或商業運營,比如百度、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只是當前沒有能力拿掉安全員,儘管在權責上是屬於提供商,但因為有“人”這個最大的安全冗餘存在,至少可以很好的保護系統安全。共享出行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抱負的企業大多會選擇朝著出行服務商努力,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深度 |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動駕駛,是該降溫,還是該添把柴?

C端的應用主要是L3級自動駕駛,當前主要受權責問題的制約。

L3級自動駕駛雖然駕駛主體是系統,但仍然需要人來隨時接管,屬於典型的人機共駕,權責難以界定,尤其是接管間隙發生的事故。很多車企其實不太願意大力推動L3,行業內也有聲音認為L3會被跳過,其原因之一還是權責歸屬。

當下,車企在積極推進L2的規模化商業量產。L2的責任主體明確定為駕駛員,且技術相對成熟,更有廣闊的商業空間。

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對自動駕駛的權責問題有其獨特思考:“完全無人駕駛可能不是未來發展主要方向,因為責任主體可能還是在人。”餘凱認為,智慧化水平再高,但責任歸屬不應該糾纏,該是司機的責任就歸屬司機。如果不是,再來看是不是感測器、軟體亦或是車企的責任,只有理清責任才能讓產業往前走,否則大家都在原地踏步。

總的來說,由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特殊性,透過增加約束條件、劃分清晰的權責,再加上商業模式的助力和資本的支援等,才能推動自動駕駛快速發展、規模化普及應用。

End

掃二維碼,新增小助手

加入《車市物語》讀者交流群

群服務:資料報告、行業新聞日報、

定期專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