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北宋時期曹魏的正統地位已經受到質疑,到南宋則受到全面質疑

劉備稱帝的時候用的名義是“在西川繼承大統”,繼的當然是漢朝的統,而且自視為正統。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一直將北上進攻曹魏稱為北伐的原因,按照《春秋》書法,伐就是討伐亂臣賊子,就是說,在蜀漢這邊,一直是把曹魏視為漢朝的亂臣賊子的,而且確實也是一直這麼稱呼曹魏的。所以諸葛亮才強調說,北伐中原,還於舊都,就是指都城本來應該在洛陽,北伐成功以後就要遷都到洛陽去,因為洛陽是東漢的都城。

也是因此,劉備和諸葛亮都強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裡的漢就是指的蜀漢,賊就是指的曹魏,蜀漢和曹魏是勢不兩立的,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就是因為曹魏代漢在劉備這邊看來,是亂臣賊子篡位,並不存在什麼合法性。而且,劉備作為漢朝宗室,早就佔領了西川和東川,也說明了“幸天意不絕炎漢”,意思就是說,漢朝的天命還沒有完全斷絕,還在劉氏身上,所以劉備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義務接續漢朝正統,恢復漢朝的江山,也就是“安漢興劉”。

但曹魏這邊並不這麼看。曹魏代漢走的是禪讓的程式,是漢獻帝三次禪讓,曹丕三次推辭,然後才接受的,又引了大量的東漢中晚期以來的讖緯來證明,漢朝的天命早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不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都,漢朝早就徹底滅亡了。這也就是王允說的,“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按照曹魏這邊的敘述,漢朝早就該亡了,只是曹操為之人工續命,才能又苟延殘喘了二十多年,現在已經到了該神器更易的時候了。

在北宋時期曹魏的正統地位已經受到質疑,到南宋則受到全面質疑

劉協

所以,在曹魏這邊,一直是不承認劉備作為漢室正統的地位的。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承認了,那就等於承認自己是賊了,而且,曹魏認為自己走禪讓的程式,這是天數有變、神器更易的正常交替,也是自然之理,不存在篡位的問題。所以,曹魏這邊一直將劉備稱為蜀,而不稱之為漢。蜀只是一個地名,和吳一樣,都是漢朝時的郡。所以,曹魏稱蜀漢為蜀,本身就是貶稱,意思也就是在蜀地割據稱王的割據勢力。這和後世稱劉備建立的政權和蜀漢是兩個意思,後世稱蜀漢只是為了和東漢、西漢區別開來,沒有褒貶的意思。

曹魏代漢之後,司馬氏又篡奪了曹魏的皇權,先滅蜀,然後篡魏,司馬氏又建立了西晉。司馬氏篡魏入晉的過程,整個操作手法和曹魏代漢的過程基本上一致,同樣是先控制實權,清除異己,架空皇權,然後再走禪讓的程式,正式完成皇權轉移。所以,從司馬氏的晉朝的角度來看,從東漢到曹魏,再從曹魏到西晉,這才是皇權的正統傳遞過程。所以,司馬氏也將曹魏視為正統,而把蜀漢視為割據勢力。這之後,東晉和南朝也都將蜀漢視為割據政權,而把曹魏視為正統。在正史上,也都是以曹魏為正統。

比如在晉朝成書的《三國志》,雖然是三國並存,但也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別,曹魏這邊曹操和曹丕、曹叡都用的是本紀,而吳蜀兩邊則是用的先主傳、後主傳,稱主而不稱帝,就是將吳蜀視為偽政權,而稱呼曹魏這邊用本紀,也就是和史記、漢書的書法保持一致,皇帝才用本紀,其他都用傳。一直到司馬光主持編修《資治通鑑》的時候,也還是延續了這個做法,也就是以曹魏為正統,而將吳蜀視為割據勢力。不過,在司馬光的時代,曹魏的正統地位已經開始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

在北宋時期曹魏的正統地位已經受到質疑,到南宋則受到全面質疑

司馬光

真正對曹魏的正統地位全面質疑是在南宋時期,比如《朱子語類》當中,就討論了禪讓的問題,認為禪讓實際上也是後世建構起來的神話,根本不可能,並且引用了當時已經出土的竹書紀年的說法,認為堯舜禪讓都是和後來的禪讓一樣,是在武力脅迫之下完成的,本身就是篡位。這樣,曹魏代漢、司馬氏篡魏以及南朝的政權更替,也就都是非法的篡位了,根本不存在什麼合法性。這樣,劉備雖然僻居一隅,但卻被視為漢朝正統。而在這背後,則是南宋要堅持自己為正統的焦慮。否則,金已經佔據了中原,也自視為正統,將南宋視為割據勢力,南宋何以自處?

這之後,到元朝出現的話本中,就大量的出現了以蜀漢為正統的敘事,最後形成了《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的敘事。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不是正史,在正史中仍然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元朝如此,明朝也同樣如此,清朝也一樣。只是因為已經過去了上千年,所以人們的代入感不那麼強烈了,所以也不用過分地在蜀漢和曹魏之間選擇一個作為正統,而是客觀地將那個時代視為三國鼎立的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國”,而不再像南北朝時代那樣,動輒稱為“魏晉”了。但在敘事的時候為了方便起見,官方仍然以曹魏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