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說企業自研應用是誤區的,非蠢即壞

(1)技術門檻

企業應用經歷了:崗位級、部門級、企業級,從2008年以後跳出了企業邊界進入了消費網際網路界,從2015年以後從消費網際網路反向走進了上下游供應鏈協同,以確保極速履約。未來更會延伸影響到上游研發設計、中游代工生產和區域叢集配套生產。

過去搞崗位級應用,個人軟體英雄就可以搞定。一門Dbase開發語言,從UI互動層到業務邏輯層到資料存取層,全搞定,而且還在一臺PC單機上。DbaseIII從1984年釋出以來,到Visual ForxPor在1995年釋出,十年了。

過去搞部門級應用,得益於1995年Windows95釋出。這個作業系統:圖形化不用命令列簡單易用,而且很容易組成區域網。而且1995年微軟還發布了劃時代的關係資料庫產品SQLSERVER 6,這是微軟和Sybase分道揚鑣後微軟獨立開發的第一個完整的關係資料庫伺服器產品。VB、PB、Dephi這三劍客,從UI層到業務邏輯層都能搞定,不過資料存取層需要另外的SQL語言來搞定,所幸的是,SQL語言很簡單易學。2005年,Delphi被Borland拆分出去,十年時間風吹雨打去。2009年,Borland也被收購。

後來企業級應用產生了,應用複雜性也相應拉昇了技術複雜性和研發管理複雜性。在中國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發崗位,如專案經理、流程梳理分析師、系統分析師、UI設計師、應用架構師、前端開發工程師、中間層元件開發工程師、專門測試員、DBA、資料探勘分析專家。

隨著這些專業研發崗位的出現,配套的方法論/工具/技術也應用而生。專案經理有了PMP認證、Project專案管理軟體,後來更出現了敏捷SCRUM方法論、Jira專案協同管理軟體;流程梳理分析師也有了流程管理方法論、ARIS流程梳理工具;系統分析師也有了UML專用語言和Rational工具;UI設計師也有了DreamWeaver工具;應用架構師有了設計模式這些的方法論;前端開發工程師有了JavaScript和JSP專用語言;中間層元件開發工程師有了EJB/CORBA/COM這樣的專用元件技術;資料探勘分析專家也有了資料倉庫、SPSS、SAS這樣的專用工具以及資料探勘演算法。

從1995年網際網路開闢出前端/後端中介軟體/底層資料庫資料探勘這條線以來,研發投入成本強度、研發管理難度、崗位專業要求高度、技術難度,都讓企業已經無法承受。尤其到了2005年,B/S架構已經完全成為主力定論,企業徹底向技術投降。

十年又過去了。但是從2015年以來,雲服務日漸成熟,AWS也首次對外公開營收並且宣佈盈利。2015年,由Golang開發的雲原生技術如Docker+K8S,甚至網際網路原生數字貨幣與智慧合約引擎ETH釋出,都是一個新時代的起點。(其實2015年釋出的Tensorflow、Pytorch人工智慧平臺釋出也是標誌著新時代的來臨)。

(2)業務需求

商用企業應用軟體的好時代起始於1990年。

1990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他的學生哈默爾首次提出了企業“核心能力”一次,這個商業理論盛行一時,大企業紛紛縮減IT部門,講資訊科技及軟體開發視作“非核心能力”,外包到市場上去。

1992年,企業級重磅整合套件SAP R/3釋出。一理論一商品,一唱一和。

我過去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ERP廠商做的第一個系統都是財務軟體?》,裡面提到:中國企業資訊化的起始於財務軟體,根源來自國家對財稅銀票的監管,中國企業本身沒有多少企業管理資訊化的需求。

直到現在,我仍然強烈建議,屬於被迫上線企業資訊化就是為了滿足外部監管的應用,那最好使用第三方IT公司開發的應用,因為畢竟是為了滿足外部監管的,自己開發監管自己,這個邏輯不對。而且外部監管,標準是外部制定的,得強制遵守,所以是標品的。

而企業營收的傢伙什兒,我一向強烈企業如果有壓力、有資源,一定要自己幹。一是因為這是自己吃飯的傢伙、是命不是一頓飯,二是確實非標,業界第三方IT公司幹也不好乾(反而會幹成開發外包公司)。

過去零售行業不聽這個勸,後來受了自我研發的網際網路零售企業的競爭教訓,現在也紛紛成立大量研發團隊開始自我研發,資訊科技從非核心能力轉變成為核心能力的定位。

我是相信一句話的:每個企業都會成為一個電子商務企業的。我是想不出來一個在1998年就在中關村開小門面的京東,如果沒有自研IT,會不會成為如今的零售巨頭、世界5

00強。我是想不出來如果美團、滴滴、攜程沒有自研IT,會不會就會死。我也想不出來Tesla這種造汽車的如果沒有自研IT會不會死。

我看巨型央國企,紛紛成立獨立科技公司,底層技術平臺和雲巨頭合作、集團職能應用使用第三方IT公司標品,而具體業務應用,開始探索自我研發。這個模式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