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博士“後”浪立潮頭 | 萬向陳軍:20年磨一劍,逐夢“讓空氣更清新”

開欄語

日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要花大氣力全方面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博士後制度恰是目前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手段,為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市博士後工作緊緊圍繞中心,突出產學研結合特色,引進、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為創新創業加裝新引擎,為產業升級匯聚新動能。據統計,我市已建博士後工作站258家,其中國家級站81家,在站博士後1150餘人,出站後留杭達400多人,業已成為我市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今日起,杭州日報、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推出《博士“後”浪立潮頭—杭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裡的故事》系列報道,精選1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博士後代表——從仰望浩瀚星空到紮根田間地頭,從鑄造大國重器到抗擊微小病毒,從讓資料更智慧到讓能源更清潔……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逐夢杭城、與城共生的精彩故事。

博士“後”浪立潮頭 | 萬向陳軍:20年磨一劍,逐夢“讓空氣更清新”

文 | 記者 傅凌波 毛郅昊

陳軍的名片上印著兩個身份:博士、總經理。博士排在前頭。即使從事管理工作16年了,他還是更喜歡別人稱呼他“陳博士”。

這位陳博士,如今已是萬向集團公司副總裁。值得一提的是,曾因獲得“超級年終獎”一度成為“網紅”——2017年1月,為表彰他對推動萬向新能源產業所做的貢獻,獲得了企業史無前例的1900萬元年終獎。

自2003年加入萬向集團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後,陳軍一直致力於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帶領企業搶佔產業制高點,實現了自己的學術理想和產業抱負,也圓了集團創始人魯冠球的“造車夢”。

博士“後”浪立潮頭 | 萬向陳軍:20年磨一劍,逐夢“讓空氣更清新”

人物名片

陳軍,萬向集團公司副總裁、萬向集團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總經理。長期從事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技術路線探索與研究,助力萬向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電動力總成系統和電池系統的供應商及新能源全車型系列製造商。主持和參與國家“863”專案17項,申請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相關專利200餘項。

1

武漢來的博士,圓了魯冠球的“造車夢”

2016年,萬向集團成功拿到新能源的生產資質。標誌著企業自1999年啟動新能源汽車專案以來,歷經關鍵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國際化運營體系的建設,終於完成造車全產業鏈佈局,也圓了魯冠球期盼一生的“造車夢”。

鄉鎮企業造整車。萬向華麗轉身的背後,凝聚著陳軍的智慧和心血。

2003年,陳軍即將完成在武漢理工大學的博士學業。在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萬向面試。“魯主席在面試間和我談了一個多小時,他看到我有電動汽車專案的研發經歷,告訴我萬向未來會在這一領域持續投入,燒錢也要造出‘不冒煙的車’,你來萬向,我們先把電動車造出來。”

那是陳軍第一次見到魯冠球,不僅被他的和藹感動,更被他對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震撼,“幾乎沒有猶豫,當下就決定了,加入萬向!”

這一干,就是近20年。2003年進站後,陳軍全身心投入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開發。出站後,他制定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新能源戰略,建立鋰離子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技術提升體系、電動汽車關鍵總成技術開發和評價測試體系等前沿研究課題。

得益於這些探索,萬向成為了第一個實現純電動汽車商業化示範運營的企業,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電動力總成系統和電池系統的供應商及新能源全車型系列製造商。

2

從實驗室到工廠,博士後機制助力人才成長

能在企業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和產業抱負,做到學有所用,陳軍覺得自己很幸運,“這離不開萬向博士後工作站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回顧在站時光,陳軍的話語中滿是懷念。“我是第7個進站的博士後,那之後,博士後進站的速度就加快了,2004年,光是電動汽車一個研究方向就有11位在站博士後。”

人才濟濟,自然能碰撞出火花。陳軍回憶說,2003年,電動汽車產業還沒有成熟的供應鏈,每個博士後都帶著一個團隊,擔綱一個零部件或關鍵技術研發,就這樣把公司的技術氛圍凝聚起來了。

最熱鬧的是技術協同。“每個博士後都要把研發的零部件組裝到一臺車上應用,螺絲釘都是自己動手一個個擰上去的,有做電機的、做電控的、做電池的,學科跨度很大,在討論技術方案時,會交流碰撞出很多新想法,啟用彼此的創新能力。”陳軍說。

在陳軍看來,企業的博士後工作站幫助青年人才從實驗室走進工廠、走近產業,既能心無旁騖地技術攻關,也可以看到研發成果在企業平臺上轉化,還能參與企業管理,為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3

從研發到轉化,人才為企業注入創新活力

博士後工作站是企業研發力量的重要支撐。自1999年,萬向成為我國第二批企業設站單位以來,已有31名博士後完成研究工作並順利出站。

博士後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果。據統計,萬向博士後研究人員共發表論文70篇,獲得授權專利400餘項,承擔國家專案17項,直接為企業創造87600萬元的經濟效益。

隨著“造車夢”的實現,陳軍有了更遠大的發展志向——讓空氣更清新。這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隨著更多人才集聚企業,他相信,這個美好的明天正在加速到來。

來杭近20年,陳軍見證了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杭州城市現代化程度顯著提升,高階產業匯入、人才加速聚集,歷史文化氣息卻更濃郁了,會自然地想把杭州推薦給朋友,把他們招引過來。”陳軍說。

到杭商大學,與我們做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