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漫話李自成軼詩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太炎文錄續編·卷六之上》,首篇即為《李自成遺詩存錄》,記載了他獲得李自成五首軼詩的前後經過:

湖南石門縣西南有個皂角鎮,鎮上有座廟宇,叫皂角寺,寺後有塊墓碑,上面刻有“奉天和尚”字樣,相傳這個奉天和尚就是李自成,因為李自成曾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寺中不但有碑,還有一部李自成的詩集,雖然因年代久遠而“蠹爛”難辨,卻有幾首詠梅花詩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章先生當時在“施南”——估計是湖北恩施以南的某個地方吧,距皂角鎮不是太遠,他甚至準備親往觀覽,卻因事務繁忙而未能成行。不過,後來還是有人從天津給他搞來了木刻印行的李自成五首軼詩。一般的說法是:李自成率部撤出北京後,轉戰河南、陝西等地,於1645年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村民擊殺。章老先生經過一番考證,認為清人編撰的《明史》與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永曆實錄》中,對於李自成之死的記載都模糊、矛盾而又經不起推敲,竟然有六個“不可信”之處。既然有這麼多的“不可信”,章先生分析後認為,李自成在皂角寺出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既然奉天和尚有可能就是李自成,那就姑且把那五首梅花詩抄錄於下吧:

松眼梅

“松肥梅瘦雙堪畫,歲暮相親似弟兄。

一操一妍神更爽,奇花珍木孰如君?”

香雪梅

“白玉花心白玉妝,枝枝倒掛筍琳琅。

敲窗竄壁高低舞,又帶餘香上草堂。”

雁來梅

“邊外梅芳雁字開,隴羌性魯亦能栽。

奉詔天使行邊後,帶得新香馬上回。”

放鶴梅

“先生深隱湖山水,愛把冰花湖上栽。

一味賞花性情古,梅妻鶴子日和諧。”

夕照梅

“一林凍雨新霽後,倒影纖紅射玉心。

小鳥一群枝上下,啾啾唧唧若枯吟。”

漫話李自成軼詩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奉天和尚,又稱奉天玉大和尚,他究竟是不是李自成,這已是一個很難確證的歷史迷案了。這五首梅花詩都比較通俗,作為一個曾經稱王稱帝的義軍領袖,人們已經很難從詩中找到他當年的那種慷慨豪邁之氣了,或許,正如有些人在解釋這些詩時所云:李自成隱居之後,慢慢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心情也變好了?其實,這種解釋未必有多少說服力:一個青年人,在走上社會之後不久,即一二十年之間,幾乎一直在金戈鐵馬間苦苦廝殺,並且成為一支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指揮過千軍萬馬,並一度創下了驚人的輝煌,要他在後半生中完全抹掉當年之痕跡,似乎是不可能的吧?舉個例子:同是農民軍領袖的黃巢,相傳其失敗後也僥倖逃脫,隱居於浙江明州雪竇山,人稱雪竇禪師,還留下了這麼一首《自題像》詩:

“猶憶當年草上飛,鐵衣脫盡掛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闌干看落暉。”

其實,無論李自成還是黃巢,這些流傳下來的所謂軼詩,很可能都是偽作。然而,即使是偽作,黃巢詩中的那股豪氣,不是更貼近主人翁的個性麼?當然,如果細細分析,或許也勉強能夠從梅花詩中找到一些奉天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蛛絲馬跡:

先看第一首《松眼梅》。作者讚歎松之節操與梅之美豔,最後又問:你能夠保留著梅花和松樹那樣的美德麼?松竹梅素稱歲寒三友,由梅而及松,這是很自然的一種聯絡,再因景生情,借物喻人,雖兵敗隱居,仍然以節操自勵。嘿,有點李闖王的味道了!

再看第三首《雁來梅》。“邊外”、“隴羌”,已經可以與鐵馬冰河搭上一點邊了,而“奉詔天使”就比較複雜了:既可以看作是奉皇帝之詔、天子之詔的使者,又可以看作是奉上帝之詔命。別以為“天使”僅僅是泊來品,早在兩千多年之前,國人之經典《左傳》中就出現這個名詞了。何謂天使?《左傳》的解釋是,天帝之使者,天神是也。而天神到了凡間,不就成為地上的帝王了麼!李自成是派跟隨自己出家的徒兒“行邊”,還是自己直接以“天使”自居,姑且不論,如果一定要探微發幽,從“奉詔天使行邊後”探發出奉天和尚的帝王心態,大概也未嘗不可吧?

最後說說第四首《放鶴梅》。“先生深隱湖山水”,表面上說的是號稱“和靖先生”的北宋隱逸詩人林逋,這位先生不但不做官,而且不娶妻——自然也無法生子了,不過,他老人家特別喜歡植梅養鶴,並對朋友宣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既“深隱”又“性情古”,由表及裡,由“林”及“李”,套到彼時彼刻的“李自成”頭上,也未必不合適呀。

至於第二首《香雪梅》與第五首《夕照梅》,筆者才疏學淺,無論怎樣搜尋枯腸,也難以從“微言”中搜索出奉天和尚頗似李自成的“大義”來了。

既然是歷史迷案,那麼,雖有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髮掘、考證,奉天玉大和尚究竟是不是那個曾經震驚華夏的闖王李自成,也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