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寫在開頭

saying

很久之前,“90後”的標籤被貼在這1。88億人身上時,隨之而來的是“愛裸辭”“超前消費”“個性化”等附加標籤。90後在一些人看來甚至成了“不靠譜”的代名詞。

集體奔三甚至奔四的90後,在偏見中成長,成為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但即便如此,依然改變不了一些人的看法。

本期世相欄目,深度剖析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對90後抱有偏見的人,早該歇歇啦,真實的90後遠比你們更清醒和強大。

“90後”這個詞,火了多年了。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90後人群約為1。88億,這個詞似乎也像一個標籤貼在了1。88億人身上。

這個標籤背後,很多人會馬上想到一群“非主流”“殺馬特”,想到一群不靠譜的人,一群腦袋裡都是幻想但躺在床上根本不動的人……這個從出生就話題不斷,此時正遊蕩在已成年與成熟之間的“多事一族”,近幾年又被貼上了新的標籤——還不起“花唄”,愛借錢。

最早的一批90後彷彿在很多人筆下也已經快被寫“死”了,眼睛快瞎了,開始禿頂了,開始油膩了,臉已經被玻尿酸毀了,還有一會兒抑鬱了,一會兒出家了,一會兒離婚了……總之身體身體不行了,家庭家庭不行了。密不透風,讓人看不過來。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魯迅在小說《風波》裡塑造了一個叫“九斤老太”的人物形象,在九斤老太眼裡,總是“一代不如一代”。魯迅以此,來諷刺那些盲目留戀過去,狹隘看待未來的保守者。

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再熟悉不過,每一代人似乎都會在“一代不如一代”的評價裡成長起來,下一代人“出乎意料”地不把自己當回事,期望落空,長者難免產生小情緒,“一代不如一代”的喟嘆和批評的產生似乎很自然。

網路上曾一度流行過一篇標題為《90後靠譜度為負,他們真該洗洗睡啦!》的控訴文,裡面列舉了職場90後九宗罪:

愛裸辭、不做額外工作、太實誠、缺心眼等。很多人甚至覺得80後忙著結婚生子,00後忙著戀愛分手,而90後是兩樣都不沾的一代人。

這真的就是一代該洗洗睡啦的人?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既喪且佛的外殼下,90後改變了什麼?

所謂的“世代”是由時間、群體、社會結構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代際問題研究專家口中的“世代”有多種含義,但常用的概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步成長的同一時期出生的群體。

同齡群體在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有著相似的經歷,因此在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同一時期出生的人在某些歷史事件的同一階段,以相似的方式經歷的可能性很高。

90後人群正處在21-31歲之間,他們有的即將大學畢業,有的正在工廠打工,有的是公司裡一個普通的員工,還有的正走在創業的艱難道路上。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很多人都說90後是最幸福的一代,他們在前所未有的經濟騰飛中長大,他們的成長始終處於相對穩定和舒適的環境,他們不像父輩和祖輩那樣“吃過苦”,他們中大多數人不用自己買房買車,想要什麼或者出了什麼事都有父母頂著,他們踩著網際網路浪潮長大,他們樂觀、思想開放,而且往往具有自由奔放的個性。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馬蒂爾達問:“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里昂回答道:“ 總是如此。”這句話之所以揪住人的心,或許因為它直指生活的真相,沒有絲毫掩飾。

這種痛苦,90後終究是正在面對的。在2020年以前,彷彿90後一直像是戰場上的傷兵,千瘡百孔,踽踽獨行。“葛優躺”是很多人生活的自嘲,有人說“葛優躺”是“90後”喪文化開始,他在《我愛我家》中飾演的季春生恰好就是代表著一種頹喪、絕望和悲觀的“廢物”形象,由此引發了“90後”這個青年群體的共鳴。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自“葛優躺”爆火以後,“廢柴”、“悲傷蛙”、“長腿鹹魚”和“馬男波傑克”等等飽含“毒雞湯”的形象異軍突起,成為青年群體的時代話題。

直到2020年將時代的灰塵輕輕拂下,許多年輕人終於還是要匆匆挑起落在肩頭的重擔,去學著成為一個有模有樣的社會中堅。

奔赴每一場災難時,他們雲淡風輕,“不怕的,只是換了個地方上班。”“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會成為英雄。”“17年前的非典,我們少不更事,世界保護了我們;17年後的今天,我們責無旁貸,若有戰,召必應,戰必勝!”

他們稚氣的臉,還像個孩子。他們有的剛剛畢業,有的還未成家,有的初為父母,但他們說的都是“讓我去”“我可以”“不畏懼”。大家開始看到,他們不穿鎧甲披披風,但也可以挺身而出,不辭風雪,但為同胞歸。

當90後成為職場下屬

他們渴望被世界認可,但也不願意因此失去自我。當90後成為職場下屬,他們的簡單、有趣、誠實、追求自我的個性,在職場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90後來了》是韓國現象級暢銷書,作者用輕快的文字風格、豐富的調查資料、社會背景分析,深入研究韓國的90後。他們身上,也體現了東亞90後一代青年共通的特性。

來早了又不多給錢,為什麼要比規定的時間來得更早呢?如果早來10分鐘比較有禮貌,那麼可不可以在下班前10分鐘就關掉電腦,然後在公司門口等著下班呢,這可能是很多90後上班族的心聲。

《90後來了》裡提到,90後所在的企業中經常出現這種矛盾,公司內部的匿名留言板也不斷能看到這類苦惱的留言。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隨著90後步入職場,網路上開始流行許多吐槽職場的流行語,這些流行語也體現出初入職場的90後的生活狀態——

辭職有很多原因,“純碎想走”也是一種,他們更不喜歡說教的職場環境,對“畫大餅”變得無感,反對工作入侵生活,更關注自己是否對工作內容感興趣,對延遲滿足的耐心也越來越低……

網上還曾流行過很多吐槽不良領導、痛斥職場陋習的“職場爽文”,以至於許多老一輩職場人很困惑,90後為什麼那麼難管?

現在20多歲的90後經常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沒有忠誠心” “不考慮別人,只顧自己”“只享權利,不盡義務”“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只做無謂的辯解” “沒有毅力,容易放棄”“不懂得區分公私”“固執”“不能吃苦,輕言放棄”。但是,這些標籤通常是站在老一輩人的立場上看的,90後和過去的一代人在組織中是有差異的。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90後來了》裡,有這樣的記錄,“最近,在新入職的員工身上很難看到對公司的忠誠。當然,我並不是說要像以前的前輩一樣,把公司當成國家,一片丹心為工作獻身。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是因為從小在家裡沒吃過什麼苦,所以在工作上只想著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基本不會為公司著想。”

進入21世紀以後,年輕人也越來越抗拒權威主義和說教,對“老大說了算”的管理制度也是厭惡的,“老大”一詞,在職場的語境下似乎逐漸成為貶低特定物件的代名詞。

書裡有一個韓國青年的心聲:“接受入職教育的時候,我對公司的印象還不錯,但是被分配到現在所在的部門後,就像來到了地獄。頂頭上司要求我們比上班時間提前30分鐘到,也就是8點30分到崗。因為她本人8點30分到, 所以要求我們不能比她晚。業務上她從沒好好教過我,不是冷嘲熱諷就是直接無視。但是面對自己上司的時候,她幾乎到了唯命是從的地步。本以為只有她是這副派頭,後來才發現身邊太多這種‘老大’ 。如果在老大們說了算的企業中待久了的話,我擔心有一天我也會成為這種人。所以,一年後我辭職離開了公司。”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作者林洪澤在書裡寫道,

90後從小便是在“老大”的指手畫腳下長大的。問題是,小的時候還可以努力避開“老大”,但隨著長大成人步入職場,現在必須直接面對他們了。

林洪澤認為,擺在企業面前的最大問題已經非常明顯,即如何引導職場新人迅速融入組織,同時創造出他們獨有的價值。代際差異所引發的管理方式的變化將比管理80後的時候更為顯著。如果必須接納90後,那就應該認真瞭解問題,發現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

本書雖然介紹的是韓國的90後,但其中會發現許多和中國90後相似的情況,韓國年輕人拼命考各種資格證,提升自己的履歷,中國年輕人中的考研及各種考試群體也日益擴大,大家都想讓自己的未來更加有競爭力。

害怕996,想要有周末有假期有安穩的生活,中韓年輕人考公熱潮只增不減,這是一本會讓中國讀者也倍受共鳴的書籍。僅僅透過一本書很難完全概括90後的全部面貌,但是這可以成為彼此理解的起點。

代際歧視存在嗎?一代人嘲諷一代人

“××後”彷彿是極富中國特色的代際劃分方式,按出生年代劃分人群的做法,正是從80後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

從80後開始,似乎前一代人已習慣每10年給新一代貼上新標籤。社會變遷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越複雜,人們之間的代際變遷也越明顯,對青年代際的關注也越強烈。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一箇中年人,出生於1960年,身上往往有“60後”的標籤。只要他的同齡人做了錯事,似乎著就連帶著把他也批判一番。

一個青年人,出生於1990年,也撕不下“90後”的標籤,當一個人做錯事,就有人習慣了用同樣的方法,再批判一番。

一個小朋友,出生於2010年,如果一旦某一個人站在風口浪尖,總會有人站出來再批評一番。好像可以永遠迴圈下去……當一代人與一代人開始形成對比的時候,常產生一種代際歧視:上一代人瞧不起下一代人,這種歧視為何如此?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在大家還未對90後談起太多時,有一句對80後眾人熟悉的評價:“他們既缺乏上個世紀50年代人與祖國共命運的偉大情懷,也缺乏6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覺悟,同樣缺乏70年代人善於自省的精神。他們是精神缺鈣的一代,是靈魂沒有歸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內省和對世界擔當的一代。”

或許,可以稱之為“標籤主義”——將各種不同的觀點、事件、人物看成一個群體,不加區分地,以這個群體作為單位進行討論,卻使得事實被曲解。

新生一代人身上總會具備前一代人身上沒有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往往會對現存制度規則和社會秩序造成衝擊,長者便會動用自己的社會結構權力對新生代給予負面定性和負向建構。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對下一代人的指導慾望和控制慾也可能是不經意間就自然而然萌芽的,希望下一代人能夠尊敬自己,按自己的規劃和意願成長。

或許90後還沒有80後成熟,足以很好地改善和支撐起一個家庭;也沒有00後那麼年輕有活力,每天朝氣蓬勃。但是也是一直在跑的一代人,有人在快跑,有人在慢跑,但慢跑也是一種節奏和態度。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境,不管哪一代人,要做的就是勇敢地前行。無論是年屆耄耋,還是二八芳齡,不必因為年長或年少而驕傲,而只因體面、努力、文明而自豪。

圖書推薦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

《90後來了》

林洪澤

“90後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渴望被社會認可,但不願意因此失去自我。他們追求”生活的遊戲“,因為活在”照顧好自己就已經夠累的世界“。

90後一代中,年紀最長的已步入30歲。他們逐漸成為中堅力量,以特有的簡單、有趣和率真改變著周圍的世界。本書作者林洪澤多年為韓國政府、企業做代際溝通方面的培訓和演講。他以輕快的文字風格、豐富的個案調查、統計資料、文化理論、社會背景分析,深入研究韓國的90後一代。他們身上,體現的是東亞90後一代青年共通的特性。

世相 | 誰都經歷過年輕時代,但對年輕人有多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