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

組字(譜系):人、仁、佞、信、

㐱、年、千

仁:

(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紀念白求恩》)

信: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一封信》)

年: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國家四季歌》)

千: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彩虹〉)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故以“人”為聲的字多有“人”的相關意項。

★★ 仁,從二,從人,人亦聲。《說文》:

“仁,親也。從人,從二。古文仁從千心,……。

” 本義即對人友善、相親。從人,從二,即徐鉉所注的:“仁者兼愛(同時愛別人)”。從千心,即徐灝所注的:“千心為仁,即取博愛之意。”《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信與人在上古音中同屬真部)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

★★ 佞,從女,仁聲。《說文》:“佞,巧諂高材也。”本義即巧言善辯有高強的口才,後多用貶義。(★★★★佞,上古音耕部、泥鈕;人,上古音真部、日鈕;耕真通轉,視為通韻)

★ 信,從人、言,或仁、言,會人言可信之意,人(仁)亦聲。“信”字在戰國時期使用頻率極高,大量用於人名、封君名,還作為吉語銘刻在印章中,可以看出在那個說客遍地、詐偽橫行的年代,人們對誠信的渴望。同時“信”字在戰國時期寫法也比較多,區域差別也較大,有從人、口的,有寫作從人,千聲的,亦有寫作從人,身聲的。秦文字從“人”或“仁”聲,可能蘊含著對人言誠信的期望。所謂人言為信, 不是說人言必誠信,更不是人言必可信,而是期望人言誠信,期望可信人言。這或許是造字者的初衷,也可能像“止戈為武”一樣,是後人的借字發揮、表達自己的思想罷了。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

補註:

★ 年,從禾,從人,人亦聲,會人揹負禾穀,豐收之意。(★★★★年,上古音真部、泥鈕;人,上古音真部、日鈕;屬同一韻部)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

★ 千,在人下加一橫或一點作別意標誌,本義即十百,仍以人為聲(★★★★年,上古音真部、清鈕;人,上古音真部、日鈕;屬同一韻部)。亦有學者認為一橫或一點為指事符號,指的是人身上的汗毛,難以計數,故為“千”。以“千”為聲之字多有眾多之意,如仟、阡等字。(另文再表)

★★ 㐱,音zhěn,從彡,從人,人亦聲,疑為“疹”的初文。《說文》:“㐱,稠發也。”從古文字形來看,發不可能長在人臂之下,此說不可從。應是指人身上長的疹子之形。故以“㐱”為聲的字多有不滑、圓粒、密集之影象感,如疹、珍、診、胗、殄等字(另文再表)。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

〇日就月將:

年,從人,從什麼,以表示穀物豐收之意?

上期問題:

瞭解了“人”和“民”兩字的漢源本義,那麼根據你所知道的孔子和《論語》,你能推斷出《論語》中哪個字出現的次數更多嗎?

1、人    2、民

上期答案:

1。《論語》全書四百九十二章中,言及“人”“民”二字共有一百六十五章,其中“人”出現一百二十次,“民”出現四十八次。由於不同學者總結

3.2 組字:人、仁、佞、信、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