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富士康終於給“iPhone裝上了四個輪子”

富士康終於給“iPhone裝上了四個輪子”

*本文共約

2655

字,閱讀完成需

5.5

分鐘。

撰文 | 羅豔

“今天就我個人而言,這款車是我71歲以來收到的最好生日禮物。”

在2021 鴻海科技日上,鴻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將一輛電動汽車開到了現場。

10 月 18 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正式推出三款電動汽車,分別為

純電 SUV Model C、純電轎車 Model E 與電動巴士 Model T

,這三款車型由鴻海集團與裕隆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鴻華先進打造。

一口氣釋出三款電動汽車,其側重點有何不同?

Model C是以電動車開放平臺打造的首款車型

,定位上為純電本質最適化SUV。Model C 搭配0。27 低風阻造型設計,在效能版本0到100 公里加速度僅需3。8 秒,並提供700km 的長續航力。

Model E 是鴻海與義大利設計公司Pininfarina共同開發

,定位是豪華旗艦轎車,具備750km超長續航力,解決電動車使用者里程焦慮的痛點。

Model T 是一款智慧城市運輸巴士

,最高可搭載400 度的電池,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在滿載條件下,最大爬坡能力可達25%;最高車速每小時可達120 公里。

從富士康推出的這三款電動汽車可以看出,從經濟型家用車,到智慧化高階車型,再到大型商業用車,富士康採用多點佈局來佔有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

“造車”的執念

多年前,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調侃道“與手機與智慧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說,給我造輛車。”

顯然,這個觀點,郭臺銘十分不認可。在內部會議上,他很多次判斷,“

既然我們能造iPhone,為什麼不能造電動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的iPhone而已。

於是,造“四個輪子的iPhone”的種子,在富士康的內心開始紮根,萌芽。這一年,是2005年,截止目前,

富士康已經在汽車領域“摸爬滾打”整整16年

,這顆種子,第一次長出了三個果實。

2005年,鴻海用3.7億收購了擁有40多年製造經驗的臺灣汽車零件廠商安泰電業

。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安泰作為中國臺灣四大汽車線束製造商之一,為福特、大眾、上海通用、馬自達等汽車公司服務。

隨後,富士康逐漸在汽車行業中多方佈局。

2013年

,富士康成為寶馬、特斯拉、賓士等車企的供應商。

20

14

,富士康宣佈與北汽合作,共同投資研發生產製造新一代動力電池,緊接著又拿出50億在山西發展電動車產業。此後不久,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鋰科又在安徽投資20億,成立了鋰電池生產基地。

正當富士康認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時,富士康卻鎩羽而歸。

2015年

,富士康與騰訊控股、和諧汽車開展合作,雙方按照3:3:4出資,成立了和諧富騰,將汽車業務拓展到了整車領域。但不足兩年,這家公司就被拆分了,分別誕生了如今的拜騰汽車和愛馳汽車。

這次失敗,也讓郭臺銘意識到,造車並非真的只是“給iPhone裝上四個輪子”那樣容易。郭臺銘決定換個策略——投資。

2016年

,富士康攜8億元投資滴滴,嘗試出行領域;2017年,向寧德時代投資10億元,獲得其1。19%股權;

2018年

,投資小鵬汽車B輪融資,但都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連串的失敗,並未讓富士康打消造車的夢,反而讓其看到了造電動車的前景。

2020年

,富士康一改之前的作戰謀略,直接將“造成夢”公佈在大眾視野。2020年1月份,富士康先後與拜騰汽車、吉利控股簽署合作協議,同時還吸納了包括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鄭顯聰的加入。

同時,富士康還不斷擴大與汽車相關的產品陣容、簽署供應協議、尋找技術開發夥伴與打造關鍵技術,並推出了自家第一個電動汽車底盤平臺MIH和相應的軟體平臺,還公佈了2024年推出固態電池的計劃。

可以說,在造車路上,富士康幾乎轉遍了造車的上下游,涵蓋電池、軟體等。

2021年,富士康終於實現了造車的夢想

,一口氣公佈三款電動汽車,成為跨界造車的又一賽道選手。以後,談到富士康,除蘋果代工廠為人所知的標籤外,還得再加上電動汽車這個標籤。

擺脫蘋果 OR 蘋果汽車代工廠?

事實上,當富士康推出電動汽車後,行業人士談及最多的就是蘋果。

有業內人士判斷,富士康此舉是為了擺脫蘋果的限制

。富士康的代工業務主要以消費電子為主,其中蘋果的訂單佔據著富士康一大半業務。例如,2020年,蘋果公司在鴻海精密集團訂單總額為980億美元,佔其總營收的54%。也就是說,蘋果銷量好,對代工需求就高,反之亦然。

但蘋果顯然不這麼想,最為明顯的是,蘋果為了防止代工鏈條一家獨大,

開始將訂單向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碩和緯創資通等公司分散

,這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富士康訂單下降,從而影響富士康的利潤。另一方面,富士康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成本逐年上漲,富士康的短板開始顯現。代工廠的優勢正在消退,富士康也不得不謀新的出路。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判斷,富士康真正的目的是想成為蘋果汽車的代工廠,繼續延續其“代工廠”的角色。

追溯起來,蘋果想造車,在2008年的時候就已經向市場透露出這個訊號。2017年,一份內部商業報告才透露出蘋果汽車的一些資訊:未來的蘋果汽車徹底顛覆了傳統汽車的樣子,車內更像一個休息室,沒有方向盤和踏板,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雖然現在蘋果還未造出汽車,但作為蘋果的代工廠,業內人士判斷,富士康造車此舉可看做未雨綢繆。假如以後能拿下蘋果的訂單,就會進一步突破外界對於富士康的造車能力的認識,也就相當於給外界證明富士康:“我不僅可以代工蘋果手機,也可以代工蘋果汽車”。

富士康終於給“iPhone裝上了四個輪子”

三款電動汽車只是開始

總的來看,不管是擺脫還是未雨綢繆,擺在富士康面前的主要問題從來都不是來自外界的猜測。

富士康的首款車型MODEL C將於2023年才投放市場

。而現在跨界造車的勢力裡包含了創維、360、小米等大佬,等到2023年時,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屆時,富士康如何面對比當下更嚴苛的市場需求及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富士康這麼多年在汽車領域已經佈局得十分完善。不僅有一套成熟的生產體系,還有包括與吉利、拜騰汽車等多家車企的技術加持,可以讓富士康在一年的時間裡順利搭建完整的造車體系。

除了有造車體系還遠遠不夠,富士康還考慮到了製造電動汽車的核心要素,軟體。

2020年10月16日,富士康公開MIH電動模組化平臺,該平臺是富士康與裕隆汽車合作打造而成,對其他汽車公司開放。同時,鴻海還成立了MIH聯盟,鴻海把MIH軟硬平臺的底層結構開放出來,讓開發者在框架內進行設計開發。根據劉揚偉公佈的最新資料,截至2月20日,MIH聯盟共有736家全球廠商加入。

2021年5月,富士康還與Stellantis集團各出資一半組建了合資公司Mobile Drive,主要業務為開發數字駕駛艙和個性化連線服務,專注於資訊娛樂、遠端資訊處理和雲服務平臺開發。

軟硬體的全面部署,加上富士康自身的供應鏈優勢,

鴻海集團在會上介紹,預計到2025年純電動汽車佔其製造營收比重達5%,營收規模目標300億美元,其中40%的零配件由鴻海集團自制

不得不說,富士康雄心壯志,有大展宏圖之勢。但市場瞬息變化,2023年來臨之際,富士康將面臨什麼問題,尚未可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富士康勢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畢竟這來之不易的“造車果實”還需要好好呵護。

富士康終於給“iPhone裝上了四個輪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