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開彊拓土之戰

統一中原後,嬴政已經不滿足"王"這個稱號了,手下的大臣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名字:"泰皇"。中國古代有三皇的傳說,分別是天皇、地皇、泰皇。泰皇就是人皇,代表人間至尊。可嬴政對這個稱號不太滿意,他保留了"皇"字,自己又加上一個"帝"字,合稱為皇帝。這一改動,使這個權力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延襲下來,直到滿清政權結束才成為歷史。嬴政是中華大一統後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又稱為"始皇帝"後稱其為"秦始皇"。

在解決了一系列內政問題後,始皇帝又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南方,那裡幾乎是與中原文明格格不入的蠻荒之地,就是如今的浙、閩、粵、黔一帶。雖然路途遙遠,千難萬險,依然阻擋不了嬴政的雄心壯志。公元前221年,始皇帝派尉屠睢統領數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從東南方向一路向閩粵挺進,選後征服甌越、閩越等地。可是越往南,仗越不好打,遠征軍不但要適應多變潮溼的南方氣候,還要適應惡劣的環境。

開彊拓土之戰

秦軍好不容易挺進到嶺南時,遇上了大麻煩,大批將士因水土不服而染上瘧疾,而且由於山高林密,河流眾多,後勤補給無法補充,必竟這裡不是中原,可以原地籌集糧草和軍需。當地除了原始森林就是來無蹤去無影的土著人,秦軍士卒疲病交加,困苦不堪。土著人趁機向秦軍發起反攻,史書記載說:"夜攻秦人,大破之"。看樣子,當地人是以游擊戰與秦軍周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向以正規戰所向披靡的秦軍肯定不適應這種打法,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另外,不解決長途運輸補給的問題,南方的征戰將無法繼續下去。南方水網縱橫交錯,秦始皇想透過水運的方法運輸,既省時,又省力,但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並不交匯,而且,南北水域落差很大,怎麼辦呢?還是得感謝韓國的間諜及水利專家鄭國,他為秦國的水利工程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專家,秦始皇選派史祿主持開挖靈渠,以貫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鬥,克服了重重困難,靈渠終於順利開通。

開彊拓土之戰

靈渠開通後,後勤保障已不是問題,嬴政再次發兵攻打南粵,吸收上次失敗的教訓,他這次沒有派正規軍,而是將一些社會下層人士,如商人、流亡者、入贅者集中起來訓練一番,把這些沒有社會地位,被人瞧不起的人送往前線,透過浴血奮戰而博取功名,也是改變他們生存狀態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秦國有最健全的軍功獎勵機制。當地土著人雖然兇悍,但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機構的協調和指揮,也只能算是一群群散兵遊勇,很容易被秦軍的優勢兵力所消滅。在秦軍的持續打擊下,南部地區全部被征服,併入大秦的版圖,分別成為秦國的桂林、南海、象郡三個郡府。而且,嬴政又從中原遷出六十萬個罪犯,發配到這些地區,與當地人雜居、通婚,將中原文明播散到這些蠻荒之地,開花結果。

南方戰役勝利的同時,嬴政派名將蒙恬領兵三十萬,向北方的匈奴人發起進攻,奪取河套以北的大片區域,設立了四十四個郡縣。為防止匈奴南下,始皇帝不但採取攻的手段,也採取防的措施,那就是修築了萬里長城。蒙恬駐守北彊十餘年,威震八方,同趙國的李牧一樣,成為匈奴人的剋星。

開彊拓土之戰

秦國對匈奴人的打擊,使他們損失慘重,大大削弱了匈奴人的力量。而匈奴的兩個領國,趁勢來搶奪地盤,他們未領教過蒙恬的歷害,頭領單于率眾多次與秦軍交鋒,均被擊敗,無奈之下,只能率部族遷往遙遠的蠻荒之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