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當年仿造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蘇聯的波波沙41衝鋒槍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蘇軍的標誌性武器之一。波波沙41衝鋒槍大量使用衝壓焊接工藝,結構簡單可靠,非常適合大規模製造和大規模戰爭的消耗。波波沙41衝鋒槍火力強大,其900發/分的射速,再配合上71發的大彈鼓,使其在與德軍的近距離作戰中佔有了非常大的優勢。由於波波沙41效能出色,我國曾進行了仿製並命名為50式衝鋒槍。但相比於原版的波波沙41,50式衝鋒槍放棄了彈鼓而改為使用彈匣,這主要是以我軍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作出的選擇。

為何當年仿造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50式衝鋒槍基本上沿襲了波波沙41的設計,採用自由槍機慣性閉鎖,口徑7。62毫米,全槍長840毫米,重3。63公斤。50式衝鋒槍放棄了原有的71發彈鼓,改用了35發的彈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改變,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首先,71發彈鼓雖然可以提供強勁的火力延續性,但其重量也非常可觀,約2公斤重。這使得50式衝鋒槍配上71發彈鼓後重達5。9千克,對於體格不如蘇軍的我軍而言,這個重量的確是有點大。而且當年的我軍還處於輕步兵階段,特別是在朝鮮戰爭中更強調山地機動作戰,50式衝鋒槍搭配彈鼓的重量顯然有些過重了。

為何當年仿造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其次,71發彈鼓在我軍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一方面,71發彈鼓體積較大並不利於隱蔽。像二戰中蘇軍常與德軍進行巷戰,並且在後期主要用於對付德軍的步兵和反坦克手,這使得71發彈鼓體積較大的缺點並不明顯。但我軍在進行作戰時經常需要隱蔽作戰,這就使得彈鼓體積大的缺點凸顯。另一方面,71發彈鼓在可靠性上也存在問題。彈鼓在磕磕碰碰後很容易出現形變,這導致彈鼓很容易出現卡殼的現象。這使得我軍重新開始使用彈匣,畢竟35發的彈匣重量較輕,而且火力也不算弱,可靠性和隱蔽性也比較好,非常適合我軍當時的使用情況。

為何當年仿造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50式衝鋒槍自1950年開始生產以來,憑藉結構簡單、易於生產、火力強大等特點成為了當時我軍的主要輕武器之一,無論是在朝鮮戰爭還是當時各種軍事行動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成為當時我軍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