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卡住國產手機“脖子”的射頻晶片:國產化加速,資本化在途

卡住國產手機“脖子”的射頻晶片:國產化加速,資本化在途

圖:圖蟲

作者:駱軼琪

編輯:李清宇

一顆射頻晶片,成為卡住國產手機終端脖子的核心要素。不過與前些年產業鏈廠商還在呼籲給國產一個機會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如今國產生態對於培育射頻廠商的熱情高漲,更多創業公司湧現了出來。

資本市場方面,除了已經上市的卓勝微、麥捷科技等,還不斷有公司正IPO在途。據調研機構Yole統計,2020年全球主要參與射頻前端部分器件的公司中,來自中國的公司新增數量在不斷增多。但不可忽視的是,從整體份額來看,中國廠商依然處在份額低、價值量還不夠高的階段。

具體來說,射頻前端部分還細分為多個元器件,

濾波器是其中佔據更高價值的器件。

Yole資料顯示,就射頻前端中價值量佔比而言,濾波器約佔53%,功率放大器(PA)約佔33%,開關約佔7%,其他約佔7%。

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在功率放大器、開關等領域,國內公司的實力已經日益走強,但濾波器尚且與海外頭部大廠存在一定實力差異。這也是這些年間產業間急迫在培育的能力方向。

回溯歷史,早期的濾波器主要用於電視調頻,但隨著數字電視的興起,相關技術走向階段性落寞;新興通訊時代的進一步興起,才有瞭如今濾波器的再度興盛。但也正是因為此間產業的起伏,導致海外大廠堅持熬了下來,但國內廠商卻沒有積極跟進,一定程度造成了如今濾波器市場國產實力整體偏弱的態勢。

隨著近些年間終端大廠和產業投資機構的合力推動,雖然國產濾波器廠商依然在技術能力演進、產能爬坡過程中,但一個強生態鏈條的發展環境已經逐步形成。

海外大廠成壟斷態勢

簡單來說,射頻主要負責通訊訊號的接收、轉換、呈現,其中分為資訊發射和接收2條通路,而濾波器則是兩方功能都需要的一個器件。

之所以判定射頻前端器件,尤其是其中的濾波器為“卡脖子”技術,是因為目前為止,海外大廠在此領域已經形成了壟斷之勢。

Yole釋出的《SAW Filters Comparison 2020》,曾對2017-2019年市場上在售的130部型號主流智慧手機進行拆機。其中共拆解出1395個整合聲表面波濾波器(SAW)元件,分別來自10家廠商:村田(日本)、 威訊(美國)、思佳訊(美國)、高通(美國)、威盛(韓國)、太陽誘電(日本)、京瓷(日本)、嘉碩科技(中國臺灣)、索尼司(韓國)和好達電子(中國內地)。

其中,聲表面波濾波器前五大廠商村田、高通(RF360)、太陽誘電、思佳訊和威訊合計佔據約95%市場份額,中國廠商在其中的存在感顯然偏弱。

僅以正在申報IPO的濾波器廠商好達電子招股書顯示,以SAW全球市佔率資料來看,村田佔比47%、高通佔比21%、太陽誘電佔比14%,國內上市公司並未披露具體佔比,但好達電子的市佔率僅0。92%。

其中,關於海外廠商份額的資料來自2018年財報,好達的資料則是2020年財報計算。總體來說,強於半導體材料的日本無疑在其中佔據了顯著優勢地位,美系廠商也緊隨其後。

這還只是其中一種技術路線,另一種偏向高頻率場景的濾波器技術BAW,由於主要來自美系廠商Avago、Qorvo自研,目前已經建立起較高的技術和專利壁壘,國內廠商在相關領域佈局相對偏少。

隨著通訊時代的不斷演進,各種涉及訊號交換終端對於濾波器的需求也在成倍數增長,比如在通訊基站、手機終端等裝置中。

據粗略估計,通訊技術從2G演進到5G,其中手機通訊頻段數目從4個頻段已經上升到50多個頻段。在高階4G手機的濾波器用量一般不超過40顆,目前在5G手機發展早期,單機濾波器用量已經超過了70顆。

Yole預計,2017-2023年全球移動終端和WIFI射頻前端晶片市場規模將從150億美元增長至350億美元,複合增長率15%;同期內全球濾波器市場規模從80億美元增長至225億美元,複合增長率19%。

這就解釋了濾波器在這些年間,甚至是隨後的諸多年間,都將持續有龐大需求。不僅一級市場的上市熱度在逐漸興起,二級市場的關注熱度也在提升。

有濾波器創業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這意味著對濾波器的數量提出新需求,對射頻器件構架複雜性也是新挑戰。簡單推算就是,近乎於鏈路基本翻倍,濾波器、天線數量翻倍。

其中,SAW偏向於中低頻率的資料處理,BAW偏向於偏高頻率的資料處理,前者以日系廠商為主,市場應用空間更大,但價值量低於BAW,後者以美系廠商為主,應用空間相對偏窄。

“由於海外射頻大廠多為上市公司,會重視30%的毛利率紅線,因此國內在早期更多是以替代海外的中低端射頻器件為發展路徑,隨著國產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高階市場的突破也就指日可待。”前述高管如此指出。

國產生態合力尋突圍

在前些年內,還一度有國內射頻器件廠商疾呼:

要給國內產業生態一個機會。

如今,在外部環境的持續變化過程中,這種國內生態合力推進的態勢已經在加速落實。

從公司公佈資料可見一斑。好達電子招股書顯示,公司關聯銷售的主要內容為向知名手機終端品牌小米、華為以及知名手機ODM代工廠商華勤銷售用於手機射頻前端的濾波器、雙工器產品。2018-2020年,公司向關聯方銷售商品金額分別為161。37萬元、4719。40萬元和、9888。66萬元,佔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0。98%、22。86%和29。75%,兩項資料均逐年上升。

同時,產業投資也在介入。好達電子資訊顯示,在本次IPO之前,公司股權架構中,小米基金和華為旗下哈勃投資分別持股5。3%。

“我們明顯感受到國內產業環境的轉變。”

前述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整個產業生態之間都在主動參與投資和培養公司技術能力:一些終端大廠會給濾波器廠商帶來品控建議等,產業投資人還會派駐工程師幫助部分創業公司提高能力。“隨著這種正向的產業合力逐漸形成,將加速整個產業進入良性迴圈,並不斷進行技術迭代。這將很快可以推動國內公司與海外大廠的能力日益接近。”

當然,這也與海外廠商的響應積極性有關。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由於頭部射頻大廠都來自海外,其對蘋果公司的反饋亦或定製化方案的響應機制會相對高於對中國終端廠商。當然,這是文化、地域親疏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這一現象。也是另一重加速推動國內生態積極擁抱的外部因素。

產能方面是另一個瓶頸。雖然射頻器件並不受到摩爾定律因素影響,對工藝製程要求較低,但能夠提供產能的廠商,除了前述主流射頻大廠的自主生產,其他主要來自臺灣穩懋為代表的代工廠。但整體來說,射頻前端器件的大廠主要都採取IDM模式,自研自產。

這也倒推國內大小規模相關領域廠商在加速部署合資建廠能力,而器件則還存在建廠對資本投入的要求、產能爬坡等階段的過程。

“IDM模式是大部分濾波器公司的主要選擇,因為其他代工廠商要匹配你需要的產品,適配需要較長時間;我們最後也發現,自己建廠的方式,能夠生產出更高品質的產品。”前述高管向記者表示。

目前從整個產業鏈實力來看,國內的射頻前端產業生態還沒有出現交叉競爭的發展環境,更多還是在各自發展。有行業人士向記者預計,或許再過3年左右,將有望看到國內相關行業公司交叉競爭並走向整合階段的趨勢。屆時,就將走上歷史上海外頭部大廠的發展擴張路徑,公司技術和量產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編輯: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