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川觀新聞記者 薛維睿 雅安觀察 黃剛 姜麗

10月18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龍蒼溝鬱鬱蔥蔥,煙雲瀰漫山間,遊客三五成群。寬闊的三色步道旁,四處可見熊貓元素,遊客們時不時停下來定格一幀影象。

送走一撥遊客,“鄉巴佬農家樂”的老闆娘沈和蘋難得歇下來,到周邊各戶農家樂串門。作為當地第一批做民宿的人,她如今的收入已經翻了2翻。

在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沈和蘋的農家樂生意不算最好。對面的“元素客棧”,相比起來要“高階”很多,4層高的樓房,通透明亮的房間,每天迎來送往,年收入少說也比她多一倍。

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龍蒼溝片區100餘家熊貓民宿已建成盈利,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旺季日接待遊客2000餘人。2020年,民宿年均經營收入達32。9萬餘元。

眼看著周邊民宿從十多家發展到百餘家,遊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紅火,沈和蘋覺得,軍功章裡也有她的那一小塊。

“舊三頭經濟”撐起“滎老大”

過去,沈和蘋是村裡一家煤礦上的小車司機,她的丈夫也是一名煤礦工人。後來,因為長期挖煤患了肺塵埃沉著病,丈夫轉而以伐木、修路謀生。

在歷史上,發展村是典型的“靠山吃山”。伐木、開礦、建水電站,是這裡主要的收入來源。發展村總支副書記陶用湖,過去是當地一家煤礦的礦長,據他回憶,過去村裡大大小的煤礦有10多家,全鎮範圍內則有約50餘家。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2012年,在政府的倡導下,當地開始發展民宿。當時已經離開煤礦的沈和蘋,擔任發展村周坪組的組長。她主動請纓,向村裡申請牽頭新村建設專案。沒想到,動員鄉親舊房改造做民宿,她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當時,因為村民不理解,她和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解釋政府幫扶政策,每天早出晚歸,常常開會討論到夜裡十一二點。修建一條通山的700米的瀝青路,沈和蘋守了35天,“因為要佔用部分村民土地,常常是剛做好這戶工作,那家又改主意不幹了。”

哭了好幾場,跑壞了十幾雙鞋,終於有了第一批民宿,“一共15家,我們搞了一場集體開業儀式,熱熱鬧鬧辦起來了。”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但在當時,當地旅遊還未成勢,相關配套設施也沒跟上,民宿經營步履維艱,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半信半疑地摸索。

郭紅梅經營的“龍蒼景園”就在其中。如今這家民宿已經擴建到22個房間,每年純收入近30萬,但回憶當時貸款做民宿時,她也只是“‘麻著膽子’試一試。”更多的人,還是認定伐木、挖煤才是“正道”。

不止是發展村。魚泉村村民吳建剛回憶,過去,村裡煤礦很多,發展最鼎盛的時期,礦工多達1萬餘人。他所在的磨盤溪(小地名),每天流動人口很多,車輛往來絡繹不絕,比縣城中心還熱鬧,在當地被叫做“小香港”。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過去30年,滎經縣依靠富集的礦產資源、較低的電力價格和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石頭、木頭、水頭“舊三頭經濟”,一度成為全省山區縣經濟發展榜首,有“滎老大”之稱。

放眼可持續的新型生態社群

這樣過於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嚴重的消耗高、效率低問題,環境汙染的日益嚴重,對空氣、河流、土地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早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前,當地已經面臨著相當迫切的轉型問題。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隨著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滎經縣大面積被納入紅線範圍。這意味著,作為經濟支柱產業的石頭、木頭、水頭“舊三頭經濟”需要大量退出。隨著46家煤礦、18座非煤礦山、20家小木材廠、22家小水電、37家小石材廠逐一關停,工業所佔比重下降到31%,“滎老大”成了“雅老八”。

面對經濟斷崖式下跌,全縣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老百姓和相關企業產生牴觸情緒,當地政府也一度難以接受。滎經縣副縣長石華志說,從轉型的陣痛走向正軌,滎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化解這道難題。

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紅線空間格局進行頂層設計,倒逼政府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領導班子成立中心組學習研究,從轉變思想到投入行動,滎經做出了決策——徹底拋棄老路子,轉向發展以新型建材、森林康養度假、綠色有機農業為主的“新三頭經濟”。

與此同時,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滎經縣域面積的47%以上被劃入公園範圍。“熊貓是世界級的大IP,‘包袱’也是可以變為機遇的。”石華志說。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劃定片區中,滎經縣龍蒼溝鎮位於最南端,63。5%的面積劃入試點範圍。這裡森林資源集中連片,森林覆蓋率95。1%,在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中有著突出優勢條件。

滎經迅速找到了定位,依照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管控要求,因地制宜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群”。

按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和核心控制區的劃分,滎經將入口社群規劃為外圍協調圈、功能承載圈、核心保護圈三大圈層,探索集物種保護、科普遊憩、科學研究、社群發展、生態旅遊等於一體的新型生態社群。

探索生態保護和地方發展共贏

如今,走進龍蒼溝鎮的街心環廊,“大熊貓國家公園”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不遠處的一棟房子上,坐著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標識著“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龍蒼溝入口社群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電子屏上顯示著實時資料:負氧離子21700個/cm³。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這裡原是陶家壩遊客接待中心,2020年,滎經設立共建共管委員會辦公室,由縣委書記任主任,嘗試構建國家公園、政府和在地居民三方力量共建共管共享。

這裡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外圍,以入口社群建設為核心,發展康養度假、農業產業、戶外運動等配套產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發展村位於外圍圈層核心地帶。依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當年的民宿發展困境隨之迎刃而解。

“每到節假日和週末,幾乎每家民宿都是爆滿狀態。”龍蒼溝鎮黨委副書記韓德弘揚說。透過統一建設打造,這裡已然換了新顏,熊貓IP融入村裡各個角落,被稱為“熊貓民宿村”。

走進“元素客棧”,前廊花園綠意盎然,幾個遊客坐在木椅上看書喝茶,享受靜謐的度假時光。

老闆高奎是大邑縣人,過去來這裡旅遊,覺得空氣特別好,“我一直有鼻炎,在這住了幾天,呼吸特別暢快,想要一直住下去。”

2018年,他投資500萬打造了這家客棧,如今已經是當地的網紅民宿,他也實現了“氧氣自由”。

從這裡再走10公里,便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在這裡,滎經探索發展自然教育,建起一座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以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理念,學校保留原始地形地貌,保護豐富多樣的天然植被,讓參與者能在此真正感受和探索這片自然森林。

最後一個圈層,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域,則嚴格控制開發程度,不設定任何旅遊專案及旅遊活動,推動大熊貓棲息地、局域種群交流廊道的保護和大熊貓科研教育。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共同守護大熊貓的家園

工業逐步退出,青山綠水也回來了。截止2020年底,滎經縣森林覆蓋率80。3%,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59天,優良率98。1%,生態環境狀況指數91。5、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植物保護率100%。

生態環境在逐年變好。對此,龍蒼溝鎮紀委副書記王建康深有體會。王建康是龍蒼溝鎮安靖鄉人,家鄉的相嶺河過去水清魚多,到90年代中期,由於石材、煤礦開採,河流越來越渾濁,清亮河水變成白色。“河裡魚死了,也再沒人敢下水。”

隨著汙染企業退出,河流水生態得到改善,他眼見著河水重新清澈起來。如今,以相嶺河為水源地的滎經縣嚴清水廠,成為滎經縣城8萬人的主要飲水源。

一線探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滎經轉型的陣痛與重生

與此同時,大熊貓野生種群和棲息地保護等工作也逐見成效。滎經是全國最大的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是大相嶺山系大熊貓野外種群的重要棲息地,全縣共分佈大熊貓31只,其中野生大熊貓28只,野化放歸3只。

事實上,滎經還是中國歷史記載大熊貓最早的棲息地。“邛崍山,在漢嘉嚴道縣,江水所自出,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出自《山海經》的這段話,是關於大熊貓棲息地最早的文獻記載。

滎經古稱“嚴道”,古時的邛崍山即現在的大相嶺,滎經與大熊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洪說,滎經地處核心區域和關鍵地帶,對大相嶺大熊貓種群的保護和生存延續、防止種群衰退和滅絕、促進大熊貓種群資源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整個大相嶺山系大熊貓種群都屬於孤立小種群,存在著遺傳多樣性低、缺乏基因交流、棲息地破碎化嚴重等問題。”

“大熊貓種群數量少,不能自我維持,野化放歸工作面臨很大的挑戰,要讓放歸的大熊貓實現三代自然繁殖才能算成功。”楊洪說,“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艱辛的過程。”

為保障大熊貓的野外安全,在放歸前,工作人員會對圈養大熊貓進行野化訓練,包括躲避天敵、尋找食物水源等生存技能訓練。前期會對擬放歸地開展全面詳細的調查,放歸後會組織監測巡護隊對大熊貓的生存狀態進行監測。

此外,棲息地恢復和生態廊道建設也是重點。楊洪說,建設泥巴山大熊貓生態廊道,有利於加強大熊貓大相嶺、邛崍山系大熊貓局域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對此,利用植被恢復,生境再造等手段,滎經完成棲息地改造3000畝。

為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除了路口、入口設卡,安裝實時監控,完善巡山制度,當地也透過各種方式宣傳,讓周邊村民共同為大熊貓守護家園。“因為大熊貓怕狗,周邊村民現在不太養狗了,即使養狗也會圈養起來。”

滎經還鼓勵共同參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管護,吸納了36名在地居民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護人員,共同為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目前,3只野化訓練大熊貓情況良好,達到預期訓練目的。大熊貓“倩倩”已完成訓練並上報國家林草局開展放歸前評估,待專家評審通過後將實施野外放歸,並開展長期的跟蹤監測工作。

現在,紅外相機時常能拍到動物影像,野生熊貓和其他動物的活動半徑擴大。在泥巴山生態廊道,也已經監測發現了母子熊貓活動的蹤跡,跨區域的熊貓活動明顯增加。“對於從事動物保護的工作者來說,這是我們最期盼看到的。”楊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