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唐人裡面,詩歌高峰多不勝數,尤其以李白讓人驚為天人,所以才有“詩仙太白”的雅號。雖然李白出生在碎葉城被今天採用,那是同為四川老鄉的郭沫若的考證結果。但是我們還是更願意採納他是四川人在江油成長。

歷史上總會有很多謎題留待後人的研究,這雖然有點爭議和是非,但是未嘗不是好事,起碼能常常引起關注。雖然李白並不需要在出生地上面去炒作熱度,但是瀘州卻想跟李白有些瓜葛。

這個原因我們把商業因素拋開,杜甫都到過古江陽,李白多少應該有些瓜葛。畢竟這邊有荔枝、桂圓,還有美酒。當然唐朝的美酒即便江陽也有名氣,估計傳播的速度也有沒有今天這樣,而且不是今天麴酒為主,更無從瀘州老窖談起。但是一個地方,自己出的名人當然更好,假如有其他地方的名人來留下痕跡,也不應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吧。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至於外人怎麼看,有什麼緊要的。這些表面是我們尊重歷史和敬佩文化名人,重視文化有什麼不好的呢?

那麼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之前,“詩仙”李白被中國歌舞劇院以民族舞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在瀘州老窖文化藝術週期間,大型民族舞劇《李白》空降瀘州。還有人寫過荔枝春的傳說,也是說李白跟瀘州的關係。可惜這兩個更多是想象多於現實,小說式的發揮多於正史的考證。當然從文化的角度來說無傷大雅。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不過李白跟瀘州確實有所交集,李白曾經寫過一首《敘舊贈江陽宰陸調》的詩歌,題目裡有江陽二字,唐朝時候已經有了瀘州,李淵時期已經復置瀘州。那麼這個江陽是不是當時依然存在了呢?但是確實字面意思是到江陽去當縣令。可惜我手頭資料有限,查不到這個陸調的生平。李白年譜也沒有查到。

不過這個江陽只能說他有朋友到了此地,寫詩記錄。而真正引發的是另外一首比較有名氣的詩《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意思簡單翻譯就是,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捨順江去向渝州。

這裡的有個叫清溪的地方,一般認為就是樂山犍為的清溪驛。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但是瀘州這邊則有不同的說法,認為是納溪的清溪。納溪是瀘州一個縣,今天是納溪區。康熙時期編著的《納溪縣誌》說:“清溪,縣西南五十里,大江旁入有溪焉。夏潦水漲,江流盡濁,此水獨清,故名。當無月之夜,月影仍在。”今天這清溪還在,不過不復當年之貌了。

但是明朝時候,狀元楊慎謫戍滇南,路過此處的趙壩,古代叫“董壩水驛”,寫下《董壩》一首“扁舟孤棹宿楓林,獵火漁燈逼歲陰。千里思家回句首,青山江上疊愁心。”之句,倒是讓人覺得跟李白寫的《峨眉山月歌》景象相似,當然沽酒客沒有想象出來。

於是到了嘉慶年間,再修訂縣誌,納溪人就直接說李白夜發清溪在這裡。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當然這個勇氣還來源於清代一個大人物的佐證。他就是漁洋山人王士禎,清初詩人、文學家、詩詞理論家。他否定了清溪在嘉州北平羌峽的說法,認為應該是江安縣以東皆江陽地,即納溪的清溪,而當時還得到翰林院大學士陶澎的支援。而陶澎正是嘉慶年間的人,正好在那個時候納溪這個說法被鼓勵確定。

當然之前另一位清代大家張問陶先生並不同意,他始終採取樂山說。雖然他對瀘州也情有獨鍾,寫了不少讚美瀘州的詩歌,不過顯然他沒有感情用事。

“詩仙太白”李白來沒有來過瀘州,卻始終沒有杜甫那麼明朗

今天,我們納溪花田酒地那個地方,就是清溪所在之處,當然也採取這種說法。因為你我都沒有辦法穿越回去問李白他老人家到底是哪裡坐船。

所以,今天這個答案就看大家的看法。假如問沽酒客,我倒覺得不必糾結,如果因為此能重視地方人文,活化利用好,有妥善維護,那倒是更有意義。當然我們不必打口水戰,有機會也去樂山的清溪看看是什麼樣子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