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產品經理基礎知識:使用者畫像

這是Kevin的第 917

篇原創,

持續日更,做產品經理的創業斜槓青年。

產品經理在工作的時候,需要透過需求調研來確定產品設計方案。在需求調研裡,使用者調研是其中固定環節。搞清楚實際的使用者需求,會使用到“使用者畫像”來做產品設計的基礎,避免拍腦袋的需求。

使用者畫像包含兩類

一種叫做Persona,也叫做使用者角色,是描繪抽象一個自然人的屬性。

一種叫做Profile,是和資料探勘、大資料息息相關的應用。

1.使用者畫像的定義

我們在工作裡,往往在產品設計之前依靠的使用者畫像叫做user persona,這類使用者畫像是對真實的使用者進行虛擬出的典型人物角色。

Alan Cooper (互動設計之父)最早提出了 persona 的概念:“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Persona 是真實使用者的虛擬代表,是 建立在一系列真實資料(Marketing data,Usability data

)之上的目標使用者模型。

Cooper認為建立 使用者畫像對於產品設計的好處有

Creates a common language

Users  are no longer elastic

Provides a target - no longer designing for everyone in the world

End debates about priorit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這類使用者畫像也屬於使用者調研,去了解使用者,根據他們的目標、行為和觀點的差 異,將他們區分為不同的型別,然後每種型別中抽取出典型特徵,賦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統計學要素、場景等描述,就形成了一個人物原型 (personas)。

2.產品經理構建使用者畫像的技巧

構建使用者畫像的PERSONAL,需要注意八個要素。

P代表基本性(Primary):指該使用者角色是否基於對真實使用者的情景訪談;

E代表同理性(Empathy):指使用者角色中包含姓名、照片和產品相關的描述,該使用者角色是否引同理心;

R代表真實性(Realistic):指對那些每天與顧客打交道的人來說,使用者角色是否看起來像真實人物;

S代表獨特性(Singular):每個使用者是否是獨特的,彼此很少有相似性;

O代表目標性(Objectives):該使用者角色是否包含與產品相關的高層次目標,是否包含關鍵詞來描述該目標;

N代表數量性(Number):使用者角色的數量是否足夠少,以便設計團隊能記住每個使用者角色的姓名,以及其中的一個主要使用者角色;

A代表應用性(Applicable):設計團隊是否能使用使用者角色作為一種實用工具進行設計決策。

L代表長久性(Long):使用者標籤的長久性

比如在PMTalk裡我們會有3個角色,分別是作家、使用者、會員。那如何為這三類角色提供實際的場景功能角色

角色1:作家

角色2:使用者

小張是一名即將畢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在畢業後打算成為產品經理。由此每天只要有時間就會零碎的開啟PMTalk小程式瀏覽產品經理、運營相關話題的文章,學習直到找到產品經理的工作為止。

角色3:會員

小李是一個職場進階的產品經理,剛工作滿一年。每天碰到工作上的問題就會有查詢工作資料的訴求,所以在工作日的時候就會零碎時間訪問產品經理相關的素材和檔案,下載和儲存到自己喜歡的雲盤。

上面3個角色,都是屬於使用者畫像user persona,屬於單一、具象的使用者描述。這是產品經理在做需求評審、產品設計中用的最多的。我們很多時候會以上面的使用者畫像來構建使用者路徑和使用者使用場景。

3.使用者畫像的另一種應用

還有一個使用者畫像是 user profile,是在產品上線後基於使用者大量使用者積累的資料,透過對使用者行為、使用者操作打系列標籤,完成的資料採集、資料統計,要注意基於使用者畫像下的資料標籤,是有權重的。

標籤資料用於提供給資料探勘,同時每個標籤下的資料有資料權重;比如使用者在分析使用者的消費水平情況,使用者的基礎屬性、地理位置、消費偏好標籤,就會有傾斜。

1.列舉標籤

基礎屬性:

性別、機型、年齡

地理位置:

將地理位置劃分為旅遊景區、交通樞紐、高階場所

消費偏好:

餐飲、零售、汽車服務

上面羅列了3類標籤,總計9個標籤

2.管理標籤的權重

由於主流使用者的情況,在資料採集後發現產品的使用者集中在26-35歲;所以在年齡標籤此區間以外的權重降低;

由於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需求集中在旅遊場所,所以對於娛樂、交通路上的位置資料權重降低;

使用產品的使用者主要是解決生活問題,對於汽車這類購買或下單轉化則不屬於產品主流的服務,所以權重降低。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大概下面這張圖,基於使用者畫像的標籤對資料全中進行分類。

產品經理基礎知識: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

的標籤

4.使用者畫像構建使用者分類

使用者畫像(user profile)是以使用者資料積累的海量資料,加上標籤組成的海量資料的標籤,根據使用者畫像person和使用者行為差異,將他們區 分為不同的型別。然後每種型別中抽取出典型特徵,賦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統計學要素、 場景等描述,形成了一個使用者的分類。

搞清楚使用者分類可以極大的幫助我們在做產品設計有目標、有資料基礎,能夠對未來效果進行控制。

使用者畫像可以與使用者行為相關聯的資料做視覺化展現,一句話總結就是:使用者資訊標籤化

在使用者畫像之外,透過資料埋點監控使用者行為,來分別使用者的型別,結合使用者畫像更加為運營、產品提供更好的精準建議。

1.使用者型別:低轉化使用者

使用者行為:在觀察埋點資料,發現改使用者常常下單,但下單失敗、取消佔比次數高

核心需求: 購買時沒有足夠吸引力或被其他外界資訊打斷

產品最佳化:增加優惠券來增加完成訂單、透過廣告、增加訊息通,知告知使用者還沒完成下單

2.使用者型別:激進型

使用者行為:只買最新款,大廠牌子最新技術產品等、喜歡花錢買喜歡的

核心需求: 這類消費者只買最好,敢於炫耀

產品最佳化:投其所好,讓他一眼就能看到最新產品,並 透過優惠提高消費金額

3.使用者型別:保守型使用者

使用者行為:喜歡流量買二手產品,不喜歡瀏覽其他商品、喜歡節約

核心需求: 更看重省了多少錢,而不是東西有多需要, 不在意瑕疵或折舊

產品最佳化:增加商品推薦、關聯優惠、其他商品資訊

以上3種使用者型別的背後基於資料埋點、使用者畫像下做的分層,幫助產品經理有最直接的最佳化目的。

基於使用者的行為以及規則,在實際開發畫像的過程中,由於運營人員對業務更為熟悉,而資料人員對資料的結構、分佈、特徵更為熟悉,因此規則類標籤的規則由運營人員和資料人員共同協商確定

5.使用者畫像的價值

1。基於資料的精準營銷

有了使用者畫像或者標籤,可以和使用者進行精準連結,幫助運營部門、市場部門、廣告投放部門做轉化檢測。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很大一部分廣告都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觸達使用者,百度的搜尋廣告方式有所不同。

2。助力產品,做最佳化升級

前面提到的使用者分類,基於使用者畫像做產品設計,其實就是使用者畫像的價值。我們到底應該加什麼功能、做什麼樣的頁面跳轉、融入什麼運營活動策略,都是使用者畫像可以給到的。

知道使用者與產品互動時點選率、跳失率、停留時間等行為之外,使用者畫像能幫助產品經理透過使用者行為表象看到使用者深層的動機與心理。

3。做使用者研究和行業報告

透過對使用者畫像的分析可以瞭解行業動態,比如90後人群的消費偏好趨勢分析、高階使用者青睞品牌分析、不同地域品類消費差異分析等等。這些行業的洞察可以指導平臺更好的運營、把握大方向,也能給相關公司(中小企業、店鋪、媒體等)提供細分領域的深入洞察。

今天的分享就在這。

今日Bonus:

加我好友 pmtalk001,領取直播原型部件庫,同時還有運營模版

帶你瞭解快速提升產品運營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