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核潛艇的“奇妙誘惑”

9月,澳大利亞宣佈將在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下打造自己的核潛艇,“一石激起千層浪”。10月,美國“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撞上不明物體,核潛艇的“輿論之浪”又捲起萬朵浪花。一時間,核潛艇迅速成為明星詞彙。

核潛艇究竟擁有怎樣與眾不同的作戰能力,竟使得澳大利亞孤注一擲,不惜與盟友法國撕臉毀約,不懼亞太各國的強烈不滿,也不畏世人對於“核”的強烈抵制呢?如果核潛艇真那般強大而“值得擁有”,那美國的“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又怎會匪夷所思地在水下行駛中發生碰撞呢?

核潛艇的“奇妙誘惑”

核潛艇發射導彈示意圖。

無與倫比的隱蔽性

要了解核潛艇,要從其活動的戰場環境談起。水下是潛艇的主戰場。水下探測即便在軍事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仍困難重重。在陸地戰場,光學探測可利用距地數百公里的衛星看清地面人員與車輛;紅外偵察可使漆黑的夜間戰場變得如白晝般透明;雷達手段有上千公里的探測範圍以及精確到釐米的探測精度。然而,上述手段在水下戰場全都派不上用場,因為無論光波還是雷達波,本質上都是電磁波,由於水體的吸收與阻隔,它們在水下的傳輸距離極為有限,根本無法完成基本的探測任務。水下唯一有效的偵測手段是利用聲波進行探測,但受到水體環境複雜多變的影響,聲音在水中的傳輸距離十分有限,方向變化大,速度較電磁波異常慢,而且傳輸效率隨距離增加而衰減嚴重。及時有效地發現航行在水下的潛艇,仍是世界各國海軍面臨的頭號作戰難題。正因為如此,潛艇的戰場優勢也就相當突出——即無與倫比的作戰隱蔽性。隱蔽可以帶來攻擊的突然性,為進攻者提供無處不在的威懾能力、為防守者提供以小博大的反擊能量。

但事物的優缺點往往是對立統一的。潛艇為了保持隱蔽,極少採取主動暴露的戰術動作,因此潛艇在水下航行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被動聲吶即水聽器作為主要探測手段,很少使用主動發出聲音的主動聲吶,但被動聲吶的精確度是遠不如主動聲吶的,因此潛艇自身的探測能力非常有限。

核動力助潛艇實現真正長時下潛

其實,在核動力技術出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潛艇都名不符實,並不能真正長時潛在水下。由於其發動機的工作必須有氧氣參與,所以常規動力潛艇無法在水下航行太久,必須隔一段時間就浮出水面或藉助通氣管航行,只在發起攻擊前潛至水下,平時巡曳航行則一直浮在水面或淺水區域。但潛艇如果不能深藏海底,那它的戰場優勢也所剩無幾了。二戰後常規動力潛艇技術不斷演化,最大的進步就是發展“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即AIP動力裝置。透過AIP系統,常規動力潛艇大幅提高了水下續航的時間,從原來的兩到三天擴充套件到兩週,戰鬥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隨後出現了核動力技術,潛艇動力問題才得到一勞永逸地解決。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從一般常規動力潛艇的幾天直接飆升到近乎無限,可以靜謐地潛行,從容地抵達世界任何海域。這是潛艇發展史的巨大進步。由於核動力潛艇的巨大優勢,美國很早就放棄了常規動力潛艇的開發研製,並於上世紀80年代退役了所有的常規動力潛艇,率先邁入全核潛艇的國家行列。

核潛艇具有強大的威懾能力

以魚雷作為武器的攻擊型核潛艇,是大國海軍海上編隊絕對的進攻利器。美軍的航母戰鬥群通常配屬兩艘以上的攻擊核潛艇,在編隊前方几十海里活動,為整個戰鬥群提供水下屏障。與攻擊核潛艇相比,更具威懾力的大國重器是搭載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美國在役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Ⅱ”型洲際彈道導彈,每枚“三叉戟Ⅱ”射程超過12000公里(可以讓核潛艇待在本國海域就具備實現對全球其他國家的跨大洲跨海域攻擊能力),可以攜帶八個分導彈頭(分別攻擊相距幾十甚至幾百公里的目標),每個分導彈頭的爆炸當量為10萬噸TNT(1945年轟炸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當量為1。5萬噸),精度小於90米(在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面前可以認為等於0)。可以說,一艘“俄亥俄”彈道導彈核潛艇就具備毀滅192個大中城市的威力。在戰場上,只要有一艘戰略核潛艇沒有被發現,就意味著對手仍然時刻具備強大的核打擊與核反擊能力。

目前世界上只有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真正擁有核潛艇及其複雜的技術。其他國家如日本、以色列,都不擁有這種武器。唯一例外的情況是印度。2009年,印度建造了一艘至今仍處於“測試—維修—損壞—維修”無限往復迴圈中的民族產品“殲敵者”號核潛艇。

澳大利亞的核潛艇美夢不過是一份“投名狀”

目前,澳大利亞海軍現役的主力潛艇是未安裝AIP動力系統的“柯林斯”級常規動力潛艇。該潛艇是澳大利亞為遠洋航行從瑞典考庫姆公司量身定製,潛艇內部設定15個油箱,使得水面航程達到11000海里(約20000公里),理論上可以在海外持續部署超過70天。但論起真正的水下航程,最大隻有480海里(約880公里),此時對應的航行速度在四至五節左右,也就是說其水下航行的極限時間不超過三天。近幾年,澳大利亞海軍頻頻出沒南海,毫不掩飾其“攪局亞太”的意圖,但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目前其潛艇基地位於西海岸的珀斯,距離南海地區的直線距離超過了5000公里。其能力與意圖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加強遠征能力建設成為近期澳大利亞尋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實際上,根據英美兩國的計劃,澳大利亞真正獲得核潛艇可能要到2040年以後。不知道澳大利亞是否嚴肅思考過,這些核潛艇在20年後的亞太局勢中又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軍事手段永遠是政治的繼續。澳大利亞對核潛艇的覬覦顯然不只是武器裝備的迭代升級。這是剛剛成立的澳英美聯盟(AUKUS)所謂“應對21世紀挑戰”的政治意圖在軍事武器上的投射,是又一根捆綁在盟友之間的軍事紐帶。澳大利亞的核潛艇之夢實現起來還需數年,但與美英牢牢捆在一起的決心已經昭然若揭,高階武器系統不過是其表露決心的投名狀而已。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研究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