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瞬間:

逛街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個熟悉的面孔,於是你自信滿滿地開了口:

“哇,好巧啊!你是不是那個……那個那個……那個誰來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明明感到那個人的名字已經到嘴邊了,但無論怎樣就是說不出來。你絞盡腦汁,尷尬得面紅耳赤,但那幾個字就是卡在了奇怪的地方,怎麼也冒不出來。

聽到十分熟悉的歌曲,不透過“聽歌識曲”壓根說不出歌名;聊天時話到嘴邊,突然不記得本來想說什麼;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再次見面卻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考試前明明牢記於心的“馬冬梅”,合上書就變成了“馬什麼梅?”……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種

“明明知道但突然怎麼都回憶不起來”

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舌尖現象」

,意思是回憶的內容到了舌尖,只差一點,但就是無法憶起。

“一時語塞”

的毛病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困擾,是真的不記得了嗎?難道年紀輕輕的我們大腦已經開始退化了?!

「舌尖現象」是病嗎?

“完了,這該不會是失憶症的前兆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尖現象」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它跨越了年齡、性別、文化,甚至在使用手語交流的群體中也存在著類似的“指尖現象”。

這種人類的“通病”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暫時性失憶”或者“詞性遺忘”,表現為明明非常確信自己知道的資訊,但偏偏就是提取不出來。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代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威廉·詹姆斯曾這樣描述舌尖現象帶來的心理感受:

“我們的意識狀態是獨一無二的。在那裡有一個缺口,但又不僅僅是缺口。這個缺口異常活躍,似乎裡面有一個幽靈, 在某個特定的時候召喚我們,使我們在接近時感覺到刺痛, 然後讓我們後退並對它不再期盼。”

多數研究者也認為:

根據人們的直覺和回憶,舌尖現象會帶來一種負面的情感體驗。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因為當遭遇舌尖現象時,我們很容易在潛意識裡將丟失掉的那個想法誇大化,認為它很重要,因此一旦“遺忘”它,就會感到尷尬、沮喪和焦慮,甚至陷入“越想不起來越要努力回想”的惡性迴圈,和自己較勁。在經歷了苦思冥想依舊無果後,很多人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自我懷疑,甚至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

事實上,

「舌尖現象」僅是記憶的一種特殊現象,不屬病態,一時的“斷片”也是“人之常情”,並不太可能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流。

當面臨一道“舌尖題”時,最明智的做法是放平心態沿著相關線索去回憶,而不是和自己“死磕到底”。

「舌尖現象」也能人傳人?

“舌尖現象的感受,有時像是有傳染性。”

勞倫森大學心理學教授Luc Rousseau曾和研究團隊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給小群體參與者和獨立參與者分別提供了80道相同的基礎知識問題,要求他們在體驗到舌尖現象時不能告訴別人,然後獨立填寫回應表格。

結果發現:群體和個人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小群體中的成員每人獨立報告的是體驗了平均6次舌尖現象,而獨立回憶的個人報告的是體驗了平均2次舌尖現象。

由此得出結論:

「舌尖現象」在人們一起回憶時比人們單獨回憶時更容易出現。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通俗來講,就好比,當我們在聽到別人說“等等!我知道這個!”又或者“這個就是之前很火的那個,叫什麼來著?”時,自己就會突然莫名被感染上“話到嘴邊卻說不出”的症狀,具有

“社會傳染性”

的舌尖現象可能就發生了,這也被稱為

「群體共享的舌尖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人傳人”的現象呢?

Luc Rousseau教授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被搜尋的記憶在幾個人的大腦中存在的可能性比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存在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當幾個人一起回憶時,人們就可能會猜測,比起一個人,目標詞彙更容易被一群人記住。這樣的猜測可能會讓你覺得離想到目標詞彙更近了,由此觸發了團隊中的舌尖現象。

因此,雖說「舌尖現象」是一種個人體驗,但

當我們融入集體生活時,不自覺會對群體產生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我記不住”的心理暗示,從而表現出記憶能力的短時間喪失

大腦“超長待機”,需要“偶爾宕機”

“大腦為什麼會‘短路’?”

這和我們

記憶的過程

有關:我們看到、聽到或接收到的事物,會變成一串資訊,分散式儲存在大腦裡,當大腦要用的時候會從各個區域提取出來,如果其中一個聯結斷了就會形成“短路”。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在聯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我們的

「工作記憶」

它是一種對資訊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記憶系統,往往具有容量有限、時間短暫、易變化三大特徵,在許多複雜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如果將我們的大腦比作一臺電腦,那麼「工作記憶」就相當於這臺電腦的

“執行記憶體”

,決定著電腦系統能同時執行多少程式以及執行程式的速度。同理也就不難理解,當我們的大腦在檢索提取資訊的時候,一旦工作記憶突然下降,就會出現

暫時性的“宕機”

究其原因,也許就在於——

我們大腦當前處理的資訊量巨大,已經超負荷了!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在日常的交流表達中,需要以極快的速度深入大腦儲存區,把需要的詞語拎出來,然後組成連貫通暢的語句,這個過程遠比我們想象中複雜。更何況,在我們的大腦詞庫中,針對想要表達的內容,會有很多合適的詞語可供選擇搭配,大腦的工作量之龐大可想而知。

有時候的一時詞窮,其實只是我們的大腦悄悄地“開了個小差”。因此,偶爾體驗到「舌尖現象」的時候,不要緊張,不妨給大腦“重啟一下”,也許腦海深處的那個記憶,突然就浮出水面了。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

圖書推薦

《你不是記性差,只是沒找對方法》

池田義博

記憶不是拼天賦,而是拼技術。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向我們湧入,不論是迎戰職場還是日常生活,我們都需要記住各類紛雜的資訊。有時候,多記住一個人的姓名,多記住一個知識點,就能為你的人生開啟新的機遇。

作者池田義博總結自己的記憶力訓練經驗,在書中提供了提升記憶的5大錦囊和32個進階技巧,輔以大量例項,幫助讀者更好地提升、運用自己的記憶力,幫助讀者擁有更強的大腦,成為記憶高手。

今日話題

你遇到過“話到嘴邊就忘了”的情況嗎?

看到熟人叫不出名字,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社死”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