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消費品牌忽略了時間

新消費品牌忽略了時間

本文轉載自“百聞不如怡見”,作者李怡,System2策略機構負責人

最近眾所周知的事實是:

新消費品牌突然火爆,又突然降溫。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從一篇檄文後就滿城風雨。

我沒有看太多的文章,因為新消費品牌這個事情,無論是服務還是參與創立,只要大家深度參與過,就大概清楚裡面的門道了。自媒體文章能講到的東西更多是敲打敲打認知落後的小夥伴。

我想講一個維度,因為只有一個維度,因此不會憋以往那種5000字+長文。

這個維度就是

時間

。(無知者無畏,99%的機率,我想這個觀點很多人早就講過了)

下面這組資料稀鬆平常,也震撼人心:

無數影響我們吃穿用度、讓我們心馳神往的消費品牌,他們做到今天這樣的品牌影響力花了多久呢?

(我儘可能用“品牌註冊成立”時間來計算,而不是公司,或者公司前身創立的時間來計算。)

寶潔

184年(括號內為成立時間,寶潔1837年成立,而其著名品牌象牙肥皂推出在其誕生42年之後)

可口可樂:

135年(1886)

歐萊雅:

112年(1909)

聯合利華:

92年(1929)

Adidas:

72年(1949)

NIKE:

50年(1971改名耐克)

蘋果:

45年(1976)

無印良品:

38年(1983)

優衣庫:

37年(1984)

Oatly:

29年(1993)

UnderAmour:

25年(1996)

Lululemon:

23年(1998)

Dyson:

20年(1991)

打造消費類品牌,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時間。

01

你無法感知別人的時間裡發生了什麼

上述家喻戶曉的品牌,比如寶潔、可樂這些大家都有歷史感,但是可能有點不敢相信的是,露露檸檬、UA這種這兩年才開始在國內流行的品牌,其實也已經成立了

超過20年。

更關鍵的是,上述幾乎所有品牌,往往都在名不見經傳的前幾年、前幾十年,或經營一般,或遭遇巨大挫折:

比如Dyson的成立,是經歷了創始人5年研發失敗;

Nike的成立之前,只是代理鬼冢虎品牌,並差點破產;

lululemon熬到了歐美瑜伽活動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現在開始風靡一二線的oatly,在2013年品牌重塑之前,不溫不火了20年。。。

我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經常想:“或許20年後風靡中國市場的消費品牌,它的創始人現在正在愁眉苦臉吧?!”

02

時間累積,能帶來什麼?

首先是失敗。

失敗可以檢驗創業者的熱情、心性,可以檢驗產品的品質、創新;可以把紅利抹平,留下認真做品牌的人。

然後你就會經歷美妙的曲線,讓時間帶來信譽積累。對產品/服務體驗一致性的長期記憶就是信譽。

其次,時間還能帶來真正的品牌文化。

熬過堅守期需要用愛發電,而守業則需要文化來貫徹DNA。

我在服務了一些初創企業之後,真正感受到了,團隊小的時候,老闆怎樣團隊就怎樣。團隊大的時候,就變成了天高皇帝遠。

從17年興起的這波新消費品牌,他們其中大部分的短命某種程度上是註定的:

他們是先吃螃蟹的人,你也可以說先享受紅利;

他們(一部分)是希望複製10年前網際網路投資時代一夜暴富的人;

他們是被VC/PE催熟的人;

而VC/PE又在被LP催熟,LP又再為大水後的資產升值壓力而催熟。。。

我記得《價值》曾提及:“LP要求回報週期短則3、5年,長則6、7年”,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消費品牌“發動決戰”的時間節點。。。

他們其中的極少部分,是真正

喜歡自己這個品類的人;

我很喜歡矽谷投資人Naval說的:

Find works feel like play.

這句話太棒了,消費品創業,如果你不覺得這個品類是你熱愛到能“玩”起來的,我感覺不行。

新消費品牌忽略了時間

(圖為:NIKE早期創始人鮑爾曼自己製作跑鞋)

品牌的“品”,永遠是產品,這個是亙古不變的。

我自己從事branding事業,但不論我們怎麼追捧branding,我們都應該知道,branding肯定建立在產品的價值創造上。而產品的價值創造建立在長期的研究、熱愛上。

忽視品牌塑造肯定不行,但這不是這波退潮降溫的本質。品牌塑造說穿了不是很難得東西,branding building is not a rocket science(Keller)。難得還是產品,還是企業經營、組織文化一點一滴的塑造本身。

我曾經參與過口腔消費初創。感性的說,那段時間我很有熱情,但熱情過後,我覺得我對口腔護理和其他個護、健康等快消品類的感知沒有區別,沒有更多的熱情或者背後的情感驅動因素。

當然,使命感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有,但最關鍵的人一定要有 —— 它能很好的戰勝時間,而時間讓企業凝結為品牌。

現在看,當下這波浪潮僅興起4-5年,遇到一波退潮期,不能不說是件好事。

拉長時間維度,等我們再活50年來看,中國真正的長青消費品牌大機率可能不是這批因為流量紅利、10倍ROI但沒利潤的大紅人新消費品牌們。

(如果注重團隊積累,他們不一定是受害者,投資人可能是最後埋單方)

至於會是誰呢?

有句話普世洞察是這麼說的“存在越久的事物,大機率會存在更久”。這句話我想很適合“消費品類” ——

活得越久的品牌,大機率可以活得更久。

所以答案或許會是現在不跟風追求流量、能積攢口碑、真正創造利潤的新品牌?(當然也可能是已經成立20年的農夫山泉們)

我也期望有幸能看見這批裡的極少數倖存者。

我們要多給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