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提升科技創新能級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稿

點選 “

宣 講 家 網

” 可以訂閱!

提升科技創新能級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稿

本期報告,旨在探討關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話題。一共分四方面內容:一是對未來一段時期全球科技創新的新趨勢進行簡單梳理;二是介紹主要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最新佈局;三是分析目前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新位置;四是結合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安排,來談一談北京怎麼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作出貢獻。

一、未來全球科技創新的新趨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成為全世界競爭的焦點

我們回顧既往幾次科技革命的歷史發現,大概每一百年會爆發一次科技革命,而且每次持續的時間大概是60年。以此類推,2010年到2050年會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爆發的視窗期,且我們現在正處在這個過程當中。部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以及俄羅斯,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一系列新部署,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或制度變革,試圖為未來的科技革命創造條件。

)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多點式爆發、群體突破態勢愈加明顯

透過梳理從1900年到2018年的諾獎獲獎情況,我們會看到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獲獎專案比例在不斷提升。1901年到1920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交叉學科獲獎的比例大概在32%;2001年到2018年,這個比例提高到70。80%。即從1901年到2018年,一百多年時間裡,交叉學科獲獎比例達到了54。30%,呈現出多點爆發、群體突破、交叉融合的特點。

)科學技術產業

轉換週期越來越短

之前,我們認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化的過程要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但是現在看起來,從科學的重大發現到技術革新,最後到產業化的程序正在大大縮短。比如,從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間大概用了40年時間;從人類基因組獲取全部DNA編碼到技術層面的免疫療法問世和基因編輯只用了20年時間。現在很多領域,特別是在生物醫藥方面,一些新藥的研發週期都在大大縮短。比如,北京生物原來做的很多基礎研究已經轉化為臨床的新藥研發。這就是現在我們強調的要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通道,要把創新優勢快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新科技革命對認知思維和生活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

從認知思維的角度看,因果性思維定式正在向相關性思維定式轉變。比如,基於大資料的關聯性分析。這些都顛覆了我們原來對一些產業或者要素價值的評估。以及,從精準化到效率化變革。如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從精準化向效率化轉變的例子。以前傳統的餐飲行業,可能很難快速準確地說出一天賣多少東西,現在應用數字技術後,可以透過資料進行精準刻畫,對日後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起到指引作用。直播帶貨也是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典型案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東西也要透過宣傳渠道讓潛在的消費者瞭解。現在透過直播的方式,讓生產者跟消費者之間能夠直接對話。

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有幾個技術需要大家特別關注。一是低碳技術。“十四五”規劃裡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二是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技術。三是增材製造,以前的製造都是透過剪裁和打磨的方式,現在我們進行逆向思維,使用增材製造的方式,即先在計算機裡將產品模擬出來,再一層層打印出來。可見,技術對生產工藝的顛覆性影響。

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城市。創新的含義很廣,也包括科技創新。城市要能夠為創新人群提供高度通達的交通,即創新人群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連線要非常暢通,不能在通勤上耗費大量時間。國外很多研究表明,年輕人群對區位的選擇越來越趨向於各方面生活配套設施都很完善的大都市的中心區,尤其是非常有活力的能夠滿足年輕人日常生活需求的都市商業區。

為什麼我們強調創新要回歸大都市?這其實是對城市的總體規劃和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國外研究表明,創新越來越成為一種開放式的創新,並且這種開放式創新改變著企業的選址和空間的設計。越來越多的創新是在公共空間裡面集思廣益而產生的,如兩個人在咖啡館裡聊著聊著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並在公共空間中不斷完善創意,形成的技術要在城市裡的各種場景中實驗,在實驗中對技術不斷進行迭代升級。所以,現在已經不是在實驗室裡關起門來就可以完成技術創新的傳統時代了。

那麼,政府就要自然而然地考慮拿什麼來吸引並留住創新人才的問題。國外一項研究歸納了三類資產。第一類是高階的經濟資產,定義是推動或支援創新環境營造和發展的企業、機構和組織。第二類是靈動的有形資產,指以“促成新的、更高水平的聯絡、合作和創新”為規劃設計宗旨的建築、公共空間、街道及其他基礎設施,即城市要滿足創新人群無障礙的溝通交流,提供隨時都可以坐下來交流思想的基礎設施。第三類是泛在的網路資產,指個人、企業和機構之間可以產生、改善並且加快新創意提升的網路資產。

這三類資產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高階的經濟資產可分為創新驅動者、創新培育者、鄰近配套的服務設施。創新驅動者,指專注於為市場開發前沿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研究和醫療機構,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初創企業和創業者。創新培育者,指支援個人、企業的發展及其創意的公司、組織或團體機構,包括孵化器、加速器、概念驗證中心、技術轉讓辦公室、共享工作空間、職業培訓機構等。鄰近配套的服務設施,指為創新區居民和工作人員提高服務的場所,包括餐館、咖啡館、零售店等。地方政府在服務創新中要根據創新人群的需求,為其匹配更好的服務。

靈動的有形資產可分為公共區域的有形資產、私人領域的有形資產、將創新區與大都市地區相連的有形資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共區域的有形資產,即廣場、公園、街道等公共區域要富有活力,要能夠為溝通交流創造條件。私人領域的有形資產,即企業內部給員工提供的辦公空間,要滿足創新人群的需求。將創新區與大都市地區相連的有形資產,旨在消除阻滯人際關係建立和聯絡的障礙所進行的具體投資。

泛在的網路資產可分為建立強聯絡的網路資產和建立弱聯絡的網路資產。建立強聯絡的網路資產重點強化相似領域內部的關係,包括技術例會、特定產業會議和部落格等。建立弱聯絡的網路資產重點建立新關係,包括交際早餐、跨產業叢集的程式設計馬拉松等。

)高階人才配置全球化、柔性化更加明顯

從人才的角度,主要關注的是高階人才和資本的流向。現在,高階人才配置越來越呈現出全球化、柔性化趨勢。以現在比較熱門的人工智慧行業為例,我國人工智慧行業人才大量從美國引進,而美國人工智慧人才一部分來自印度,一部分來自中國,另外也可能來自歐洲國家,如英國。所以,人才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環流”。科技人才實際上是在用“腳”來投票,他們一定會在創新要素最富集、創新環境最優越、創新產出最高的區域集聚。

)科技活動組織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

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化”。

一是人性化,

即優先尊重科學家的首創精神,允許其能夠靜下心來做長期研究,使其能不為一時利益或者其他困難所困擾,在科研經費的使用分配、科研成果的評價考核等方面,都應該越來越尊重科技創新的規律、尊重科研的規律、尊重科學家自身的首創精神。

二是生態化,

即科技活動講求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科學共同體建設。

三是虛擬化。四是共生化。

現在很多重大的科學成果都是基於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計劃而產生的,不像以前可能依靠某個科學家個人的瞬間靈感而產生重大發現。在國際科技創新建設方面,北京在懷柔佈局了一系列大科學裝置,而且也在積極醞釀推出能夠牽頭髮起的大科學計劃,以此把全世界各方面的頂尖人才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動相關方面的研究。

以上就是未來科技創新競爭六個方面的主要趨勢。這些趨勢啟示我們未來的發力點。

作者:宋潔塵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宋潔塵:提升科技創新能級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