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蘋果還差一萬億

蘋果的市值,彷彿無視了一切萬有引力定律。

在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盤中短暫突破182。86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三萬億美元的公司。距離上一次突破一萬億富可敵國不到三年半的時間,蘋果這次直接超越昔日世界經濟的中心——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這一次的市值突破,也是今年各大金融機構分析師,2022年最早最快實現的年度焦點事件預測。比如年初的《國際金融報》就曾釋出此預言。

更早一些時候,去年12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師Katy Huberty將蘋果股價目標從164美元提高至200美元,強調蘋果可能推出的AR/VR裝置還沒有在股價中有所體現。此外,Huberty還認為在剛剛過去的季度裡,蘋果的軟硬體營收也都將超出預期。

可見即使蘋果站上一個重新整理世界企業市值歷史的高度,但是各大機構、分析師依然從蘋果的主營業務、市場環境、未來業務等各方面持續看好其未來的走勢。

但另一個事實是,突破三萬億市值的蘋果,主營業務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根據2021年10月19日釋出的最新財報顯示,蘋果的主營業務收入依然以手機等硬體收入為主,軟體服務收入穩定增長,整體財報表現低於預期。財報釋出後,蘋果股價一度跌去4%。

作為硬體科技企業,從iPhone X全面屏的劉海設計到iPhone 12 5G手機的珊珊來遲,蘋果一直都被“產品沒有創新性突破”所詬病。

這也意味著此次突破三萬億,對於以產品創新開啟新時代著稱的蘋果來說,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相比三萬億,更多人已經開始期待四萬億時代的到來。

沒那麼了不起的三萬億

蘋果還差一萬億

三萬億美元的市值是什麼概念?這是幾乎每一家媒體報道蘋果突破3萬億都會問出的一個問題。透過自問自答的形式,這個三萬億可以等價於英國的GDP,亦或是5箇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或者7個A股常青樹茅臺。

不過金錢層面的等價概念置換,只能證明蘋果的市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於企業本身來說,建立在市值背後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如果按照萬億美元市值的突破歷史梳理蘋果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可以發現當下的三萬億或許是蘋果含金量最低的一個突破。

對於蘋果這家企業的發展,按照萬億美元市值的階段來劃分,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18年,蘋果搶先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率先一步達成一萬億美元市值。

彼時,蘋果在全球存量手機市場的競爭對手有三星、華為;在東南亞、印度等增量手機市場的競爭對手有小米OV。

主營業務的競爭有多大?根據IDC釋出的調研資料顯示,蘋果公司8年來首次從全球兩大智慧手機公司的位置上跌落,華為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公司。

在區域增量市場,蘋果的印度團隊也開始大裁員,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iPhone在印度銷量不足百萬臺,份額僅為2%。難以大規模鋪開的主要原因是均價過高。而得益於本土化的供應鏈運營,小米、三星則在印度市場拿下了60%的市場份額。

在這樣的壓力下,蘋果市值突破一萬億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產品的漲價策略。根據蘋果2018年第三財季的資料顯示,售出4130萬部手機,相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僅1%,但是得益於iPhone X系列的漲價,營收同比大增20%。

面臨眾多競爭對手,依靠漲價能夠突破第一個萬億市值階段,此時蘋果展現的是開創智慧手機時代所積累的品牌力量。

不過在華為、小米OV等國產手機廠商,不斷搶佔市場之下,蘋果的整體市場份額是收窄的。這樣的背景導致蘋果市值的第二個萬億目標,直到兩年後的2020年8月才得以實現。

第二個階段的突破,依然來自於蘋果的三季報驅動。根據2020年蘋果公司釋出的第三季度(2020年第二自然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淨營收同比增長11%;淨利潤同比增長12%;每股攤薄收益同比增長18%,各方面的增長均超出此前市場預期。

優質的財報資料背後,這一年“蘋果稅”也開始被《堡壘之夜》的母公司Epic告上法庭,伴隨著步入第二個萬億市值階段的是,蘋果建立在閉環硬體生態上的霸道攤位費。

第一萬億階段的品牌紅利,來自於喬布斯奠定的“Think Different”品牌認知和庫克執行的漲價策略;第二個萬億階段的霸道生態,來自於喬布斯佈局的AppStore閉環生態和庫克經營的軟體服務。

兩個階段的跨越是遞進式的,第一個階段強調的是硬體鋪量觸達使用者,第二階段更側重根植於龐大硬體使用者所開啟的收稅模式。

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蘋果用了兩年;第三個階段的萬億美元市值,蘋果這一次沒有久等,只用了9個月。蘋果的核心競爭力也從硬科技的實力派演變為一家政策釋放利好的受益者。

首先在競爭對手方面,受制裁影響,華為全球手機業務全面收縮,讓出的高階市場紅利幾乎被蘋果吃完。

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蘋果手機出貨量再次重返全球第二的位置。另據多家調查機構公佈的資料,今年10月份,蘋果以22%的市場份額拿下中國市場的銷量冠軍。

同時根據韓國零元件的訊息,蘋果決定將2022年上半年iPhone出貨目標定為1。7億部,比今年的1。3億部高出30%,挑戰年出貨量超過3億臺的目標。

華為全球市場收縮的紅利,在蘋果當下的市場份額和未來的產品備貨資料上全面顯現,而這是蘋果股價大漲的主要原因。在政策的影響下,全球市場競爭方面,無人壓制的蘋果迎來沒有對手的時代。

另一方面,此前12月份一度使蘋果股價下跌的主要因素——蘋果稅,在之後蘋果向美國第九巡迴上訴中,暫停執行了修改蘋果應用商店規則的最後期限決議。

全球市場競爭對手缺失,蘋果稅案件決議暫時擱置,兩方面政策釋放的利好,都使投資者重拾蘋果信心。

投資者之一,單在蘋果賬面收益大賺超1200億美元的巴菲特,在2021年股東大會上,也透露出越來越關心政策、環境等中短期驅動變數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推崇長期價值投資的伯克希爾,正在從一家穿越週期的公司,變成一家活在週期裡的公司。

相比前兩個萬億階段,從艱難環境裡殺出來的自己,如今更多依靠外力突破三萬億的蘋果,似乎也沒那麼了不起。

四萬億才是核心競爭力

多方利好之下,無人壓制的蘋果突破三萬億,成為資本市場眼中順其自然的事情。

不僅如此,更多的機構和分析師,開始期待真正展現蘋果下一個階段核心競爭力的四萬億時代。

根據美國投行Wedbush分析師Dan Ives的預測,蘋果2021年創紀錄的漲勢可能會延續到2022年。根據最新的一份報告,他認為在牛市情形下蘋果股價可漲至225美元,這意味著該公司股價可能較2022年1月4號的收盤價上漲24%。

蘋果還差一萬億

在Dan Ives看來,服務業務也是蘋果未來上漲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華爾街眼中價值1。5萬億美元,為當下市值的一半。另一半來自以手機為主的硬體產品,將進入一個以iPhone 13為首的十多年來最強勁的產品週期中。

這一切都意味在政策釋放的利好環境下,突破三萬億美元市值的蘋果並沒有全部釋放新產品的想象空間。

在CNBC的“Power Lunch”節目中,DA Davidson董事總經理兼研究分析師Tom Forte認為,蘋果新產品的市值表現將在蘋果準備衝擊四萬億市值階段時展現出來。攀升四萬億階段的速度,取決於蘋果進入電動汽車市場以及在增強虛擬現實領域取得領先地位的程度。

同時Forte認為,在某個時間點,投資者不會只是在假設蘋果已有成熟業務線的基礎上接收上漲空間,蘋果必須要有新的產品釋出,必須要表明它們能夠開發這些令人興奮的新市場。

相比重新整理紀錄,成為一家市值三萬億美元的公司,顯然第四個萬億市值美元的蘋果才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里程碑跨越。

按照華爾街多位頂級分析的預測,蘋果眼鏡或者汽車將在2022年迎來重大進展,或許那時突破四萬億市值的蘋果才能真正站上市值和硬科技兩方面的雙高峰。

不過在達到四萬億前,蘋果還需要先把三萬億穩住。2022年的第一天蘋果也迎來了幾個壞訊息,一個是印度市場正式開啟蘋果反壟斷調查,另一個是英國老牌媒體《金融時報》指出Apple Watch不被醫學界接受。

作為全球性企業,受益於美國政策釋放利好的蘋果,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區域市場可能面臨更多的政策監管。健康業務的再次折戟,也意味著可穿戴裝置的軟體服務收費的想象力,可能達不到手機等傳統硬體裝置的空間。

三萬億高興之餘,還在路上的蘋果遠遠沒到開香檳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