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蒙古騎兵屁股下的牛肉

最近在一本十分暢銷的美食書籍中,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內容,說是歐洲人之所以開始吃碎牛肉,是受到了成吉思汗的遠征大軍影響。當時的歐洲人發現這些來自東方的遊牧騎兵,會將裝在袋子裡的牛肉放在馬鞍下,在經過長途的馬上顛簸和擠壓後,一整塊牛肉便成了一堆細碎的肉末,蒙古騎兵可以直接從袋子裡拿出來,加點調料就可以食用了。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為了佐證這個論點,作者還“詳細”的指出,在騎兵行進時,馬鞍與馬背之間由於不斷的摩擦,會保持大概50°以上的溫度,可以起到類似巴氏滅菌(68~70℃)的效果,這樣吃起來也會很衛生,避免了戰爭中,因為食物的問題而引起的疾病。

乍一看,這個觀點還蠻有道理的,但事實真的如此麼?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分析一下。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論對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我們最有發言權

首先,這條記錄是來自西方人的記載,這本身就屬於典型的一面之詞,要知道歐洲人第一次見到蒙古騎兵,大約是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第一次西征時間是1219年-1225年),在此之前,歐洲人對於蒙古騎兵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很難想像歐洲人能夠在戰爭的陰影下,靜下心來了解敵人的烹飪手段。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其次,作為中國人,蒙古族是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對於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我們要比歐洲人更有發言權。事實上,古代遊牧民族一般只會在冬季來臨時宰殺肉牛。

原因之一因為牛是遊牧民族重要的畜力以及奶製品來源,在平時生活中往往扮演著重要作用,不會輕易宰殺。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牛的肉量遠遠多於羊,如果無法及時吃光,很容易變質,而寒冷的冬季是天然的冰箱,人們可以將吃不完的牛肉凍起來。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但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吃剩下的牛肉就必須做進一步的處理,這時候遊牧民族往往會將牛肉,曬製成現如今我們十分熟悉的牛肉乾,這同時也是蒙古騎兵真正的口糧。製作完成的牛肉乾幾乎沒有了水分,不但重量減輕許多,且不用擔心短時間會變質的問題,是行軍打仗的“好伴侶”。

每個蒙古騎兵都會隨身攜帶一袋牛肉乾,因為長時間的馬上顛簸,加上失去水分的牛肉乾十分硬脆,所以時間久了,袋子裡的牛肉乾會碎成小塊,加上不斷的摩擦,一段時間過後,牛肉乾往往會以乾燥的牛肉末的形式存在。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這個時候,當蒙古騎兵再次從馬鞍胖的袋子裡拿出其中的牛肉末,混著水和調料吃時,一旁的歐洲人就下意識的以為這是原本的牛肉,被馬鞍磨碎成了牛肉末,誤會或許就此產生。

最後,我們再從戰馬的角度考慮這一行為的可行性。正常情況下,馬鞍與馬背之間是需要緊密貼合的,只有這樣,才可以讓騎手與戰馬保持良好的協調性,戰馬可以更省力,騎手可以更舒服。但如果在騎手、馬鞍和戰馬之間,硬生生的塞了塊牛肉,這無疑就成了鞋裡的砂,會壞事的。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要知道在長距離騎行中,一點小小的問題都會因為不斷的積累產生極為可怕的後果。放在馬鞍下,估計馬背會出問題,甚至弄傷戰馬,而如果放在騎手與馬鞍之間,相信騎手會第一個崩潰掉。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不難看出,所謂蒙古騎兵屁股底下的牛肉,完全是歐洲人主觀臆斷(主觀想象或許更貼切)的結論,既脫離實際,也很難自圓其說,但卻又被中國的美食作家當做了事實寫在了書裡,也真的是讓人有些無奈。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美麗的誤會,誕生的生猛美食

雖然歐洲人對蒙古騎兵的飲食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但這卻不影響因為這個誤會所產生的“奇妙”後果。受到所謂了馬鞍下是生牛肉的啟發,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這段時間,法國開始流行起一款名為韃靼牛肉的菜品(韃靼是明朝對東部蒙古的統稱)。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

其主要特色是將新鮮的生牛肉,直接做成肉末,加入橄欖油,辣醬油調味,再搭配上洋蔥和酸黃瓜,打上一個鮮雞蛋便可以上菜了。據說沒吃過的人總是有些畏懼,不過一旦吃過後,便會迷上這種無比新鮮的生猛料理。

韃靼牛肉獲得歐洲人的認可後,便開始伴隨歐美文化的全球推廣,逐漸傳播到亞洲和中東等地區,其中也包括一些成吉思汗的子孫。人們會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以及飲食習慣,針對韃靼牛肉做出許多頗為大膽的改良和嘗試。

但不論怎樣,人們或許很難想象到,這個以遊牧民族祖先命名的烹飪料理,竟然源自歐洲人的一個誤會。

參考資料:

《食貨志》

成吉思汗的遠征軍,為何會在屁股底下放塊牛肉?專家:這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