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作者:彤彤

設計:瓜瓜

最近這段時間,“ 996 ”、“內卷”這兩個詞幾乎被說爛了。

連姐妹跟我的聊天話題,都帶著“職場焦慮”的氣息,還給我分享了一張

網際網路大廠的薪資表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問了姐妹這張圖的來源,才知道這又是來自

「脈脈」

上的匿名帖子。

看來,繼某網際網路企業員工因在脈脈發表“極端言論”被辭退後,脈脈針對大廠們的“吃瓜腳步”依然沒有停下。

作為一款主打職場社交、卻靠匿名爆料起家的產品,這脈脈是如何做到永遠站在吃瓜第一線,並被網友冠以“網際網路大廠八卦新聞客戶端”的名號呢?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01

脈脈,是怎麼變成吃瓜神器的?

從成立至今不過 7 年時間的「脈脈」,最初的定位是

“職場商務人脈社交軟體”

但現在,卻逐漸變成了吃瓜神器,重點“關懷”物件還是網際網路大廠。

1)爆料多“匿名”,有保護色

根據易觀千帆的資料顯示,脈脈的月活已超過了

800 萬

(截至 2020 年 5月 )。

高使用者粘性、高話題討論度的背後,繞不開脈脈“職言匿名”板塊對使用者的吸引,真瓜假瓜亂飛的網際網路大廠資訊也越來越具備“八卦”屬性。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視覺中國)

據說,脈脈創始人最初對匿名區的設想只是幫助職場人士宣洩壓力。

但是,由於

「匿名 + 露出認證資訊」

的設定,這個板塊最後就變成了社畜們吃瓜的天堂。

小到抱怨公司年終獎摳門、吐槽公司同事能力沒有脾氣臭,大到網際網路大廠的薪資凡爾賽、分享如何上升分紅的毒雞湯。

網際網路大廠的一切新動向,都在脈脈匿名區“裸奔”。

比如說前不久,有拼多多員工在脈脈匿名爆料,有員工因為廁所坑位緊張「拉屎排不上號」,掀起了一波關於“帶薪拉屎”的熱議。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水印)

還有 OPPO 員工在脈脈匿名爆料:因多次晚10點多就下班,被公司強制解除合同、趕出公司。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阿里的員工匿名吐槽阿里組織臃腫、產品臃腫。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水印)

騰訊員工匿名吐槽公司加班嚴重。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另外,匿名式的職場炫富也是日常好戲。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除此之外,自成立以來,脈脈上爆出的大料數不勝數:

2017 年,實名認證為“ ofo 共享單車員工”的使用者,

爆料稱 ofo 共享單車存在嚴重的內部管理問題

一個區域運營一個月可以貪幾萬

一個學校的運營都能貪幾萬十幾萬的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2018 年,實名認證為“摩拜單車員工”的使用者,在脈脈職言上爆料:

摩拜單車正在大規模裁員

,美團收購摩拜的訊息也不脛而走。

大會議室開了好幾波,一波20多人

安全組全裁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2019 年,李小璐 PGone 影片在網路引發熱議, PGone 髮長文迴應此事件,並表示影片為抖音後臺草稿,並未發出。

而隨後有使用者在脈脈平臺爆料:

李小璐 PGone 影片為抖音員工洩露

影片是抖音員工從後臺草稿箱裡down下來的(真實性存疑)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還有一些社會問題的爆料最初也源自脈脈:

攜程親子園餵食芥末的匿名爆料

,牽出了背後轟動全國的重大虐童事件;

還有

美團外賣送餐員偷吃外賣的匿名爆料

,最終以美團公開道歉並承諾嚴肅處理結束。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以至於脈脈被列為大廠公關的頭號敵人,百度內部甚至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員工用脈脈。

2)註冊需“實名”,可信度高

截至 2020 年 6 月底,脈脈實名註冊使用者

1.1 億

注意,這 1。1 億可都是網際網路大廠實名註冊的高質量使用者。

一方面,龐大的實名認證群體,意味著大量高可信度的 UGC 內容。

這是脈脈社交(包括匿名社交)的基礎,也是脈脈的大廠八卦能夠激起大眾討論的先決條件。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網路)

另一方面,脈脈的裂變式社交網拉新——拓人脈,能快速順著現有使用者的社交關係鏈拉來大量新使用者。

一度人脈:使用者手機的通訊錄好友,只要是註冊過脈脈號的,都可以直接成為使用者的脈脈好友;

二度人脈:如果使用者選擇完善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的資訊,脈脈還會貼心地為使用者找到可能認識的同學、同事、前同事、前女友、前男友 。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在新增好友的廣場裡,脈脈也設定了「推薦」、「同事」、「校友」、「同鄉」、「同行」的板塊,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去申請新增。

什麼?你問我認證資訊能不能胡亂填寫?可以是可以的,但也意味你在脈脈裡能夠使用的功能受到了影響(比如人脈好友的新增、招聘資訊的溝通)。

除了普通的大廠員工外,脈脈裡的網際網路大佬也不在少數。

搜狗 CEO 王小川、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分眾傳媒 CEO 江南春、36氪 CEO 劉成城、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果殼網 CEO 姬十三等都在其中……

當大咖和普通觀眾各就各位後,脈脈的“瓜”吃起來也更刺激。

3)脈脈官方:保護使用者資訊頭鐵

匿名職言區帶來的話題熱度,讓脈脈的使用者粘性與日俱增;但太過自由的匿名發言,也讓脈脈惹上了不少官司。

最近脈脈被 B站起訴不正當競爭,就是一個例子。

實名認證為“嗶哩嗶哩員工”的使用者,在脈脈上發表了匿名評論:“ 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B站把脈脈告上法庭的最初要求是交出評論者資訊,結果

脈脈拒不提交

。最終,脈脈方敗訴,被判賠償 30 萬。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微博)

有網友評價:“輸了官司,卻贏下了隱秘而偉大的人設。”

這其實不是脈脈第一次“捍衛使用者隱私”,去年因有匿名使用者惡意抹黑 Boss 直聘、瓜子二手車公司形象,脈脈同樣被告上法庭,庭審中拒絕提供使用者的真實姓名。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但脈脈這麼做並不是出於“好心”,而是因為它的產品核心價值就是「匿名」。

正是因為對脈脈匿名功能的信任,大家才敢肆無忌憚地討論日常不敢發出去的內容。一旦這個核心價值被使用者質疑,脈脈本身的吸引力也會斷崖式消減。

所以不管是官方宣告,還是脈脈創始人兼 CEO 林凡的朋友圈文案,都一直在強調

“使用者隱私”

的重要性。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左:官方宣告 右:林凡朋友圈)

02

脈脈,靠什麼活到現在?

除了吃瓜,脈脈究竟是靠什麼活到現在?

1)靠匿名獲得資本青睞

2013 年,原本是搜狗核心創始團隊成員的林凡,選擇單飛創業,也才有了脈脈這款匿名社交軟體應運而生。

而“匿名”功能作為脈脈的特色,在上線之初就受到使用者的追捧,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職場資訊交換平臺,

據當時員工爆料:“匿名區的流量佔到脈脈流量的一半以上。”

在這之後,為了獲取更龐大的使用者群,脈脈也毫不避諱地將匿名板塊作為自己的招牌亮點,“腹黑吐槽”、“八卦爆料”這些爭議性強熱度高的內容在匿名區的比重也是越來越大。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網路)

而在匿名區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脈脈和網際網路大廠們的關係也越來越微妙。

脈脈需要面對的,前有吃瓜群眾的真假爆料,後有大廠公關的虎視眈眈,還時不時因為資訊失實被大廠告上法庭。

因此,脈脈從成立至今的四輪融資,股東方毫無網際網路大廠的身影。

但從脈脈

四年斬獲 3 億美元融資

的結果來看,這並不影響它憑藉匿名功能帶來的良好資料,贏得資本的青睞。

其中 2018 年 2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原投資方 IDG 資本、 DCM 資本、 晨興資本持續跟投,足以顯示他們看好脈脈的長期發展。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圖源 企查查)

也是在前兩輪融資後,林凡曾在脈脈上公開表示:脈脈實現了盈虧平衡。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但好景不長, 2018 年 8 月,脈脈被相關部門聯合約談,並被要求關閉匿名版塊。

但沒過多久,脈脈的「職言」板塊帶著匿名功能重出江湖,除了新增“匿名者匹配並顯示獨一 ID ”這點,其餘沿用了之前的絕大部分功能。

這次脈脈被約談的“變故”,也讓林凡 C 輪融資時對脈脈“ 2019 年尋求在美國上市”願景落空,著實是“成也匿名,敗也匿名”。

2)靠付費功能增收

在 2019 年採訪中,林凡曾提到,對脈脈未來的規劃是

「想做一家千億美元的公司」

雖說脈脈從 2016 年實現盈虧平衡之後,也繼續在拓展新的增長點,但對於脈脈新增的一系列付費功能,它的使用者似乎並不買賬。

會員方面,脈脈有「脈脈會員」與「脈課堂」兩種

。脈脈會員又分為商務會員( 98 每月)、VIP會員( 198 每月),開通後會享受更多數量的加好友許可權。

而脈課堂設定了同行精選、商業、創業、管理、溝通等板塊的課程,售價從幾塊錢到幾十上百,但課程播放量除了頭部幾個在 1w+ 左右,其他普遍穩定在幾千的水平線上。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對比「得到」、「喜馬拉雅」、「樊登」等標籤化特徵明顯的知識付費平臺,脈課堂不僅內容選擇性不夠多樣,課程的播放量也令人捉急,價格區間也自然也偏低。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得到APP課程)

至於招聘,脈脈的企業版會員套餐也一直在推行。但結合脈脈招聘的風評,經常有使用者吐槽脈脈上薪資虛假、面試只為完成 HR 績效,所以這部分的真正收入還有待考證。

不知道是不是被營收壓力衝昏了頭腦,脈脈的廣告板塊顯得沒那麼“體面”。

如果說開屏廣告還是正常的廣告露出,那脈脈軟體內的

引流操作

著實有點“詭異”,它主要集中在個人使用者資訊中「我的錢包」一欄裡,其中「職場生活」板塊 的 12 項服務,除了極速借款會到跳轉到百度有錢花,剩下的都會導流到 58同城。

不講武德的脈脈,成了網際網路大廠“公敵”

(左:展示頁面 右:跳轉頁面)

向其他平臺兜售流量不可怕,但是把 11 項功能全部導流到一個埠上,脈脈這中間商做得也是隨意。

從實現盈虧平衡到現在,四年的時間,脈脈想要成為“千億美元公司”的目標,似乎並未跑通清晰的變現模型。

付費功能雖然板塊不少,但缺少核心使用者的認可,未來何去何從,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03

結語

講真,脈脈這個主打“職場社交”的軟體能出圈真的不難理解。

畢竟匿名吐槽像極了一場精神 SPA ,是職場社畜們在高壓工作下最唾手可得的放鬆方式。

但,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在脈脈上,一個真實爆料背後,可能存在著數十倍的謠言汙衊和捕風捉影。

所以要想走得長遠,做好對匿名區的管控、解決使用者的信任問題,才是脈脈需要面對的真正難題。

最後,也真的希望大廠們能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企業價值觀、以及正向的制度體系上,而不是耗費在調查自家員工又在哪個平臺上說公司壞話上,挺小家子氣的不是?

參考資料:

豹變 - 除了「吃拼多多的瓜」,脈脈靠什麼活到現在?

新熵 - 脈脈被B站將了一軍商業人物 - 脈脈,網際網路大廠最想收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