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節氣籤

立冬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九月廿二 庚子年 丁亥月 甲寅日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宜:烹羊釀酒,齒頰生香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解釋為:“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指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入庫,動物也開始儲藏食物準備冬眠。立冬,不僅是冬季的開啟,也是人們開始享受美食的時節。鳳凰網文創頻道節氣籤,在變化的每一天中,為你提供一份篤定的守候。

立冬日作

【宋】陸 遊

室小財容膝,牆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說文解字》中對“冬”的解釋是:“冬,四時盡也。”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過後,南北方溫差逐漸增大,民間有著祭祖卜歲等賀冬活動,也由於氣溫降低,人們開始進補一些能夠驅寒的食物,俗稱“補冬”。立冬,就是在美食的香氣中,拉開了冬季的序幕。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禮俗

古代皇帝過立冬,都有哪些花樣?

我國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前兩候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而古人在第三候時,發現雉(即野雞一類的大鳥)開始變少,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其線條及顏色相似的蜃(即蛤蜊),因而古人便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了蜃。

在古代,每到立冬時節,天子需著黑色衣服,騎鐵色馬匹,率文武百官至北郊祭冬神。這一祭祀場面十分宏大,據《史記》記載,漢朝時祭祀冬神需要有70個童男童女同唱《玄冥》之歌,以告誡世人入冬之後應收藏好糧食。除了祭祀冬神以外,朝廷還會在立冬之日舉行郊外的迎冬儀式,賞賜群臣冬衣、撫卹孤寡。據《呂氏春秋·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清 郎世寧等《弘曆雪景行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冷知識

古人過冬取暖,真的不是全靠“抖”

據考古人員發現,在秦代時,我國就已經有了“壁爐”和“火牆” ,可以用來維持室內溫度。古時,富庶人家也有冬天搗碎花椒,和泥塗在牆壁上,製成保溫層的取暖手段。《西京雜記》中這樣描述:“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 《三輔黃圖·未央宮》中也有:“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的記載。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夏圭《雪堂客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搭爐子建火牆外,普通百姓還可以選擇用廉價的楮皮紙做衣服、被、床帳等物品用來禦寒。宋代詩人陸游也在《謝朱元晦寄紙被》中寫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用此答謝好友朱熹贈送的紙被。隨著後來中國棉花業的大力發展,棉被、棉布衣等更多禦寒物品才正式走入百姓的生活中。

節日好物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

逢年過節,南北方網友總要爭論這個節日到底吃什麼。其實,人們因節氣到來時各地的氣候不盡相同,在吃的傳統上也有差異。有言道“北吃餃子南吃蔥,銅鍋羊肉好過冬”,在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後來民間也熱衷於此。因為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和暖起來,自然就能抵禦冬季的寒冷。老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一起,將鍋內清湯滾熱,拿起筷子將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內一涮,待肉色一白,用麻醬配之,醬香與肉香合二為一,讓人慾罷不能。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在南方,人們更喜歡吃雞鴨魚肉。福建及臺灣一帶,立冬盛行薑母鴨。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薑母鴨”中的薑母是指三年以上的老薑,鴨則需用百天以上的低脂番鴨,以滋陰降火,再搭配補血活血的熟地、當歸、川芍,補肝益腎的枸杞子,以及補氣的黨參、黃芪,慢火溫燉,鴨肉鴨骨酥爛入味,不僅氣血雙補,還有降火之功效。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文中部分圖源網路,侵刪

主編:宋觀

策劃:劉瑞祺、高曉晨

作者:高曉晨、羅豆豆

海報:尹志

助理運營:羅豆豆

南北方過立冬,也要打上這一架丨文化風向標

往期精品文章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