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公元1258年,時值南宋寶祐六年,也是蒙哥大汗八年,用天干地支紀年法算是戊午年。此時,宋蒙戰爭已經全面開戰,蒙元大軍已經做好滅南宋、入中原的準備。

蒙元與所有遊牧民族一樣,既然有做中原之主的想法,就必須有一套統治農耕文明的思想,這種做法叫漢化。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蒙哥大汗命喪釣魚城前一年,曾令忽必烈在元朝開平府大安閣舉辦一場盛大的佛道大辯論,辯論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討論《老君八十一化圖》和《老子化胡經》的真偽,即道家創始人老子有沒有“胡化”。

為什麼雙方要辯論老子胡化的問題呢?因為根據《老子化胡經》記載,道教創始人老子與徒弟尹喜騎上青牛遠走函谷關,經西域到天竺,最終在天竺創立佛教。漢朝時期,佛教又輾轉回到東土成為一家之言。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如果《老子化胡經》的說法屬實,那麼“佛本是道”的說法就能成立。換而言之,佛教便是道家的一個分支。

如此的話,佛教肯定不同意,他日門派的臉面往哪放。一旦承認自己是道教的分支,從漢朝到元朝1200多年的努力就會付之一炬。既然佛教是道教衍生派系,必然要尊道家為正朔。此後只能仰人鼻息過日子,在格局上就會矮人半截。

由於公元1258年是農曆戊午年,這場辯論又被稱為“戊午佛道之辯”。(《續資治通鑑》《中國道教史》都有記載)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辯論的起因

戊午爭辯絕非偶然。在元朝以前,佛道兩家一直處於相互敵對的狀態,但是雙方都儘量避免正面交鋒,有點心照不宣的感覺,刻意躲開彼此,儘量不要討論彼此反感的話題。

那麼,為什麼佛道之辯在宋蒙交替的時間點爆發了呢。

此事說來話長。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候,蒙古騎兵滅掉金朝,佔有中原半壁江山。成吉思汗意識到,武力踏平中原不是難題,問題是佔領中原後,如何使中原能夠長治久安,這套理論從哪裡來。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金朝滅亡後,它留給蒙元的財富絕不是數不盡的金銀財寶,金朝最大的遺產是道教的主流派系全真教。

成吉思汗對此非常感興趣。他釋出數道詔令,想與全真教掌門丘處機見一面。此時,成吉思汗正在征討西域。公元1220年元宵節剛過,73歲的丘處機在萬般不情願中啟程拜見成吉思汗。

從山東萊州啟程,歷時2年長途跋涉,終於在公元1222年四月與成吉思汗相會塔裡寒(今阿富汗)。相傳,兩人見面相談甚歡。成吉思汗讓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隨後寫信給丘處機說:

我前時已有聖旨文字與你來,教你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教管著者,奸的歹的,邱神仙你就便理合,見你識者。(面奉成吉思皇帝聖旨碑)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丘處機覺得彼此遠行沒白走,得到成吉思汗的認可。在蒙元的扶持下,全真教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廣收徒弟,營建道觀,趁機擠壓其他教派的勢力。也正是因為全真教發展太猛,無形中與別的流派結下私仇。

全真教傳到尹志平和李志常時期,已經達到鼎盛。但是問題來了,在一家天下的時代,無論流派或是朝臣聲勢過於浩大,在皇帝眼裡都是對皇權的潛在威脅。

蒙哥大汗覺得有必要削減一下道家的勢力,他欽定忽必烈籌備一場佛道辯論。意思很明顯,就是

想借佛教來制衡道家

。所以,

戊午爭辯是一場有針對性的辯論,或者說從一開始便註定道家不可能取得勝利。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辯論的過程

此次辯論可以說爆了大冷門。

雙方圍繞十四個辯題展開辯論,道家抱著必勝的心態,本來佔據絕對的氣勢,結果辯著辯著,味道就變了。主辦方數次打斷道家的發言,言語間刻意刁難道家。更可笑的是,此次辯論的裁判八思巴居然公開站到佛教一邊,與佛教聯合共同反擊道家。

相當於道家面對的是

辯論員兼裁判

,縱使道家辯論員有諸葛亮舌戰群儒那樣的雄辯之才也難以獲勝。根據《辯偽錄》記載:

道者又持《史記》諸書以進,欲以多說僥倖取勝。

帝師辮的撻拔合思曰,以謂何書。

曰:前代帝王之書。

上曰:今持論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

帝師曰:我天竺亦有《史記》,汝聞之乎。

對曰:未也。

帝師曰:我為汝說,天竺頻婆要羅王贊佛功德。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當其說是語時,老子安在。

道不能對。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道者想用《史記》為依據來論證道家的起源,裁判八思巴說天竺也有史記,記載的內容與中原版史記完全不同,並且胡說八道一通,道者全都聽懵了。辯論瞬間冷場,道者都不知道該怎麼往下辯論。

忽必烈見時機成熟,只好圖窮匕見,讓道者表演“入火不燒,刀槍不入,白日上升”等法術。這種絕活本來就是假的,自然無法現場表演,道家只好認輸。

失敗的代價是慘痛的。

按照辯論前的君子約定,道家輸掉辯論的話,要把頭髮剃成光頭。全真教多位高人當場氣死,忽必烈和八思巴在帳篷裡舉行盛大的晚宴,彈冠相慶表示祝賀。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忽必烈成為蒙元大汗後,大力扶持佛家,佛門勢力得到空前發展。為了打擊道家,忽必烈支援的佛教把《老子化胡經》銷燬,同時下詔所有道教經文不得流於市面。從此,道教一蹶不振。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顯示與蒙元的不同,朱元璋對道家稍作扶持,道家才得以逐漸恢復元氣,但也很難達到宋金時代的輝煌。“戊午爭辯”原本是道家一舉擊敗佛家的絕佳機會,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道家失去此次翻身的良機,從此再也難以與佛家相抗衡。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辯論輸在哪

上文說過,這場辯論就是忽必烈為道家量身定製的坑,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勝算。道家只能儘量把敗局的損失挽回到最小。

但是道家太疏忽大意,沒有想到蒙元的風向變了。過去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元對道家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到蒙哥和忽必烈的時代,覺得道家沒有可利用的價值了。

道者的想法還停留在過去,志得意滿地接受挑戰,結果敗得一塌糊塗。

這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認同。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忽必烈明白蒙元是外人,道家是中原土生土長的文化。懷著非我族人,其心必異的想法,忽必烈以外來侵略者的身份絕不可能扶持本土文化。

不信你看佛教興盛的朝代有哪些

,一是

南朝

的蕭齊和蕭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二是

唐朝

的玄奘取經,三是

遼朝

。他們都是遊牧民族建立,也是佛教最興盛的歷史時期。為什麼會這樣?文化認同的原因罷了!

或許,這是參與辯論的全真教道者忽視的地方。假如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應該主動壓低自己的姿態,暫時避其鋒芒,也許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

“戊午辯論”後,佛教再也不可撼動,道教是如何由盛轉衰

有句話說,

道根儒莖佛葉花

。雖然佛家以外來文化的身份來到中原,但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已經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成為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並與儒家、道家形成文化領域的三足鼎立。從傳入至今,它為中原文明貢獻不小的力量。

儒家也好,佛道也罷,既然都是傳達人心向善的理念,為何面對其他學說時,總要拿出一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戾氣。

這是筆者所無法理解的地方,也請有見解的朋友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