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十年戰爭》:關於17世紀中歐的社會全景圖,戰爭與其他

做歷史研究是一項極為嚴謹的工作,看到汗青堂的這一部《三十年戰爭時》就明白了,這是一部真正的史學專著。作者英國史學家彼得威爾遜一定為他的著作付出了自己極為努力的工作。歐洲三十年的歷史,彼得用了近百萬字的容量來講述這段史實。彼得威爾遜,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主要研究中歐史,戰爭史和神聖羅馬帝國史。而這本《三十年曆史》就是他所有研究之集大成者。三十年戰爭就是發生在中歐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戰爭,是最全面包羅彼得研究方向的著作。當然彼得的這本《三十年戰爭》不僅涉及戰爭,還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是17世紀歐洲社會現狀的百科全書。

《三十年戰爭》:關於17世紀中歐的社會全景圖,戰爭與其他

1618~1648年發生的這場戰爭,在歐洲乃至世界都是極為慘烈的一場戰爭,死亡比例甚至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當然他也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格局。這場戰爭涉及到了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絕大多數國家都被迫的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之中。因此從每一個國家的立場,對待這場戰爭的看法都是不一致的,就像作者在序幕中所說,“浪漫主義解讀其是哥特式的視角,對死亡、衰落和破壞的著迷。而德意志被視為遭到外國入侵的無辜受害者”。但悲劇已經發生,戰爭就沒有真正的是勝利者,德意志在戰後遭到了徹底的分裂和衰落,但其他歐洲國家又能好到哪裡去呢?西班牙國力遭到了大幅下降,法國雖然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了國力,但同樣的發展又會有一次的戰爭等待著歐洲大陸。任何的戰爭都不是平白無故的發生的,都是各種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由外界的一點點小的事件就可能把戰火點燃。能想到30年戰爭的起點,僅僅是因為一個將神聖羅馬帝國的兩位欽差從視窗扔入壕溝這一意外事件嗎?任何的意外都是必然的結果,對於戰爭成因的梳理,是歷史學家所必然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歷史學家可以有立場,但卻不能有偏見,必須從戰爭時的方方面面來分析這一歷史史實。

《三十年戰爭》:關於17世紀中歐的社會全景圖,戰爭與其他

彼得威爾遜對於戰爭形成的原因分析也是花費了巨大的功夫的。他的這本專著有一半篇幅是在介紹戰爭前的歷史背景及歐洲當時方方面面的勢力情況。當時歐洲已經有很多國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這片由婚姻和戰爭共同構築的

土地

上,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總會發生著。相對於國家,宗教在漫長的中世紀對於歐洲的影響都是更為深遠而重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十年戰爭也是一場宗教戰爭,是宗教與世俗之間最後的較量。一場驅逐事件能引發全面的戰爭,更可能的原因是驅逐方是一個新教勢力。在歐洲,因為宗教發生而引起的戰爭比比皆是,而新校當時在歐洲的發展必然受到其他教派的打壓和歧視,想想曾經逃亡北美的更多是新教徒,就可知新教所受到的影響有多麼嚴重了。當然,戰爭結束後,國家的影響力戰戰漸漸地超過了宗教,歐洲也終於慢慢的成為由國家主導的土地。

《三十年戰爭》:關於17世紀中歐的社會全景圖,戰爭與其他

宗教是戰爭的主要原因,但絕對不能成為全部原因,必然有著其他非常多的因素改變和影響著這個世界。關於三十年戰爭的影響因素之多、之廣、之複雜不是常人所能完全瞭解,就像作者所說,這場戰爭涉及到14個國家的海量的歷史資料。而從中梳理出歷史的脈絡是極為不容易的,但彼得威爾遜做到了,他把如此恢弘的歷史著作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史料之詳實值得我們慢慢去閱讀,去探求歷史的真相。#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