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告狀還是不告狀,如何教孩子拿捏好尺度?這是我聽過最硬核的回答!

老師,小紅用了一下我的鉛筆

媽媽,小明不小心碰了我一下

老師,小李在偷偷玩手機遊戲

媽媽,爸爸在玩電腦

說起告狀,養過娃的朋友們,對人類幼崽的這項特殊技能一定都不會陌生。小到眼神的交換:TA白了我一眼,大到肢體的較量:TA捶了我一拳,都能成為孩子們告狀的理由。

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

幼兒園裡3-5歲的孩子,平均每個人每天要告狀一次,告狀比較頻繁的孩子,甚至一天能告上五六次!

有時候,攻勢過於密集,內容雞毛蒜皮,很難保證老師不會產生厭煩的心理。

在集體中,告狀太多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擠

,一不小心就被扣上“告狀精”的小帽子。

愛告狀是壞事嗎?孩子會自然消失嗎?

最討厭打小報告的,孩子會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老師,她剛才推我!

老師,她睡覺說話!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如何處理孩子愛告狀這個問題。

規則意識覺醒

媽媽,哥哥洗手沒用香皂

老師,小明沒有排隊

愛告狀未必是壞事,比如上面這類告狀,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提起,且不帶有情緒,則通常

意味著孩子規則意識的覺醒

是3到6歲的孩子

的一種正常現象,說明孩子已經具備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

4到5歲是孩子告狀的高峰期

隨著孩子長大,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告狀行為也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當孩子對“規則”有了初步概念後,說明她們擁有了分辨對錯的能力,這個階段他們會無條件的相信權威,並且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公平對待。不僅要求自己按規則做事,還會觀察身邊人做事是否符合規則。對於這種告狀,

只需要告訴孩子:

我知道了,我會提醒他

你說的對,你可以去提醒他

既不無視也不鼓勵,因為實現公正本身,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獎勵。

孩子想要獲得關注和肯定

媽媽,哥哥偷偷去廚房吃點心了

老師,小明去池塘邊玩水了

是不是感覺好像還是規則意識覺醒,維持規則的權威?但是卻發現孩子告這種狀的頻率異常的高,語氣中還帶有一絲嫉妒和小驕傲?

老師,他插隊!

老師,他把玩具亂放!

這其實是孩子,

透過報告別人的不好行為,來顯示自己更好,進而獲得關注和肯定。

畢竟從2歲開始,孩子心裡已經產生“好孩子”的自我追求。尤其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會透過告狀獲得表揚,尋求情感的肯定。

因此,為了讓孩子避免這樣的人生,我們應該給予求關注的孩子積極的迴應:“恩,哥哥這樣做不對,感謝你沒有這樣做!”除了迴應孩子,還應該引導他將關注點轉移——

把眼裡只見別人缺點,引導為,幫助別人改正錯誤。

用更友好、更善意的語言來替代爭優的告狀。從揭發別人的錯誤,到幫助別人改正,從而避免孩子從小就“內卷”,

不讓孩子成為“打小報告的人”。

需要大人的幫助

老師,小明拿我的書,還打我罵我

媽媽,哥哥不讓我玩玩具,還不讓我看

這種告狀多半是孩子和小夥伴發生矛盾後,請求大人的幫助。同時也是一種委屈的情感宣洩和傾訴。這時候絕對不會有哪個家長和老師置之不理,往往會快速出手,替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在的時候,孩子又能怎麼辦呢?大人們迅速出手的確快速的平息了事端,

卻也沒能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所以,我們平時逐漸培養孩子,有事先

看看自己能不能解決

,不能,再找老師和父母。提高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讓孩子自己形成安全感,即使在媽媽不在,老師也靠不住的情況下,依然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同樣是遇到了孩子被欺負,放慢幫孩子擺平的腳步,先鼓勵他獨立解決問題。試著問問孩子 :

你是怎麼試圖解決的?

你覺得應該怎麼解決?

鍛鍊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後,再解決問題,讓每一次吃虧都有意義。這個時期也是孩子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身為父母,要善於挖掘孩子告狀的背後心理,正確處理孩子愛告狀的行為。

告訴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告狀

就像開篇說的父母不知所措那樣,

萬一是真被欺負,孩子也不告狀了,那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所以,我們也要讓孩子分清,什麼時候需要告狀。

告知情況

孩子在說這件事的時候,並不是想幫助他人,只是想讓老師管他。這種目的下的告狀,完全不必。

請求幫助

表達自己的需要必要的幫助,就是孩子自己已經想辦法解決,但是解決不了,需要老師的幫助。這種目的下的告狀,完全必要。

最後,儘可能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學會告狀,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作為家長的我們更該關注的是他們後續的表現,

這種告狀行為是否保持在一個正常的頻率範圍。

告狀還是不告狀,如何教孩子拿捏好尺度?這是我聽過最硬核的回答!

當太過頻繁時,家長應當努力引導孩子培養正確的是非觀,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則不要隨意引入大人的“裁判”。當孩子在家長的潛移默化教育中漸漸學會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那麼頻繁“告狀”的情況也就自然而然變少了。

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對話,而不是嘲笑或苛責,這種尊重會讓孩子在成長階段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