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讓孩子成長這件事,其實是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

當“直升機”父母,是很辛苦的。我一直相信一件事:當孩子沒有感到被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01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

往往站著“直升機”式父母

以下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不會吃飯、穿衣服?我來喂,我來穿,可別把孩子餓著、凍著了

孩子的手工課作業太難做?我來做,可別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和夥伴關係緊張?那不行,我得親自出馬找同學聊一聊!

這種時刻環繞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我們可以統稱為——“直升機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關照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空盤旋,孩子一有問題和麻煩,便隨時要“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幫助。

“直升機父母”以保護、為孩子好的名義,過度干預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蠻橫剝奪孩子獨自歷練的成長機會。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辦與打擾,於無形中摧毀了孩子的獨立性、求知慾、創造力,讓孩子時常懷疑自我,失去自信,認為自己難以擔當,乾脆放任自流。

孩子只會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中,變得一無是處,好壞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02

聰明的家長

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

李玫瑾教授曾針對不願放手的家長,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間,實現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標:

1.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父母不跨界幫助,不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不會把自己本該完成的責任,推脫成是父母的任務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需要父母培養孩子心理上的強大耐挫力。

獨立決定孩子走多遠,而抗挫力決定令人孩子能夠飛多高。

我們不是要培養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要讓孩子去體驗失敗與受挫的感覺,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棄的珍貴意義,使孩子擁有更強的社會核心競爭力。

3.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的教養,是對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沒有教養的孩子,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某次節目中,何炅問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自己又不想給的時候怎麼辦呢?”

戚薇說到自己的育兒理念:“會把孩子當成大人去溝通。”

女兒有次鬧著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絕了:

“孩子絕不能慣著,不能說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是不對的!”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如果孩子每一次靠著撒潑就能實現目的,久而久之,就會養成驕縱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毫無教養可言。

4. 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如此一來,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一位10歲男孩放手回家後,把4層到30層的電梯按鈕按了個遍,被其他業主投訴了。

而男孩的父親也沒有息事寧人,隨意敷衍,而是教育兒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乘坐電梯,還會影響執行安全,並要求兒子寫一份檢討書貼在電梯裡給大家道歉。

小孩好玩是天性使然,但是家長的教育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責任。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5.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責罵與懲罰都不是目的,讓孩子懂得自我擔責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意義。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要求他賠償12。5美元。

年幼的孩子被嚇壞了,回去請求父親的幫助,而父親對他說:“你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可以借錢給你!但你一年後必須還給我。”

按照父親的要求,小男孩把玻璃錢還給了鄰居,也透過自己打工的方式,還清了自己欠下的債務。

這位男孩就是後來的總統里根,每當里根回憶此事的時候,他會說:“透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孩子親身經歷過的教訓與體驗,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頭指導來得更深刻、更有價值。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孩子需要援助時,我們應盡力給予;

孩子不需要時,我們也要懂得適時退回。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擁有獨立思想、敢於擔當的人,並且在不斷地探索之中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