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生、養、教:青年父母怎樣成就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的,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優秀!

可是,我們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青年人在還不知道怎麼做父母的時候,就這樣做父母了;自己的各種智慧和能力都還在成長過程中,就開始培養孩子了。

“無師自通”的現象不會發生在教育孩子的這個領域一一人到中年甚至是老年時,後悔了、遺憾了、無可奈何了的時候才總結到這個觀點或教訓。

當下的“家長學校”只是停留在概念中,根本沒有落地,甚至已經是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無可救藥”時才發現原來自己該去“家長學校”進修。

所以,這裡要簡單地把幾個忠告般的教訓或者稱為寶貴的經驗列出來,希望有緣的青年父母們看到,從此讓改變我們自己的同時,為自己的孩子們尋找健康的快樂之道!

生、養、教:青年父母怎樣成就自己的孩子?

大量有關家庭教育的調查研究發現,有三個可以確認的事實:

第一,“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成為“三好孩子”(身體好、性格好、習慣好),那麼,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裡養成了壞身體、壞性格和壞習慣,那麼,無論學校的教師和校長多麼能幹,他們都很難改變孩子。反之,在家裡養成了“三好”,那麼在學校裡也大機率是“好學生”!

因此,如何讓孩子的身體健康、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全的性格、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青年父母必須回答好這三個重大課題、必須身體力行這三項重大任務,不允許推卸責任、更不能莫視!整個家庭成員都是責任人,整個家庭環境都是主要的教育場所。

第二,父母的生活習慣以及父母的陪伴影響孩子的人格和學習成績。

在培訓孩子的主要場所一一家庭,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是扶養孩子長大的祖輩、保姆,甚是哥哥姐姐,特別是父母。

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行為首先模仿其父母,這是基因與大腦發育過程決定的。父母的陪伴又比其他人更能影響孩子的成長習慣。忽視或缺乏父母的榜樣、陪伴等,終究有一天孩子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讓父母難以接受的“懲罰”。

因此,培育優秀孩子要從父母自己做起,青年父母的自身修養成了第一要務!“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敷衍”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

第三,三個關鍵年齡段獲得的幫助是持久的。

在3歲、9歲和13歲前後這三個關鍵年齡段時,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教育,幫助孩子養成三個生活習慣和三個學習習慣,也就是自食其力(自理生活)、勞動創造、承擔責任的生活習慣;還有自主學習(自學)、獨立思考、職業規劃的學習習慣。

如果在這三個時間段,父母為了自己的事業或各種理由而忽視或缺少對孩子的幫助、指導、關愛,尤其是經常的、耐心的、至愛的、寬容的引導和接納,那麼孩子遲早會給父母帶來難以接受的“懲罰”!千萬不要以為“自生自滅”式的家庭會培養出一個心身健全的孩子,千萬不要以為“缺少溫馨家庭的孩子”現在還正常,將來也會正常!

生、養、教:青年父母怎樣成就自己的孩子?

眾多的研究結果提醒家長,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知識的學習是樹枝和樹葉,而身體和性格是樹根。

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榜樣和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為優秀人才的關鍵“養料”。

在孩子成長的三個關鍵時期,父母們不要以為自己的事業才是大事,孩子的教育失敗,全家都會陷人災難。

這些忠告,是當代的研究成果,也曾被許多智者提及——李嵐清先生說“家庭教育應當由經驗教育向科學教育轉變,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樣正確做人轉變,由簡單命令向平等溝通轉變”;宋慶齡女士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時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裡,而這正是孩子們長身體、長知識,培養性格、品德,為形成世界觀打基礎的時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生孩不易,養孩亦苦,教孩更難”,但是無論如何,當我們真的明白了“生、教、養”的真知時,我們就開始成熟了,就有了成長的機會。

青年父母本身的生活和成長就不容易,全社會都有責任幫助青年父母!幫助我們的孩子!

END

排版:諮詢師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