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圍術雜談丨收藏!這樣做,術中血壓監測更準確...

作為ASA推薦的術中六大生命體徵監測指標之一,血壓監測無疑是重中之重,也是麻醉醫生術中管理的重點。一般來說,血壓的波動,是多個維度的綜合反映;與心率變化結合分析,可反應心功能、血容量或血管張力;結合外周指脈氧變化,也可一定程度反應組織灌注;血壓監測的結果直接影響臨床麻醉的抉擇,術中應儘量做到精準。

圍術雜談丨收藏!這樣做,術中血壓監測更準確...

如何做到血壓監測更準確?這個話題比較複雜,包括患者因素、機器因素、人為因素等等。我嘗試透過解釋兩種常見血壓監測原理,探討術中一些可控因素對血壓監測造成的誤差,可能讓結果更加精確。

現今臨床上最常用的血壓監測有兩種,自動間斷無創血壓(NIBP)、有創連續監測(ABP)。

(1)大多NIBP測量原理採用震盪技術,在袖帶放氣過程中,能探測到的搏動由弱至強,再至消失;機器先探測到最大程度搏動,此時的血壓確定為平均動脈壓(MAP),再在MAP的前半程搏動中確定收縮壓,通常定義在出現最大搏動的25%~50%的壓力值處(各家廠商演算法會有差異);而無創血壓的舒張壓,是向後尋找搏動峰值的75%(各廠有差異)對應的壓力;所以,無創血壓測量中MAP數值最可靠,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無創收縮壓常低於有創收縮壓。

圍術雜談丨收藏!這樣做,術中血壓監測更準確...

(2)有創血壓,又名直接血壓監測,可連續監測動脈波形,在合適的位置調零,可得到最準確的血壓;最佳調零點一般為主動脈根部,即胸骨後緣5 cm水平,有創血壓的零點位置直接影響血壓結果。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對應動脈波形的最高與最低點,而有創MAP等於動脈壓力曲線下面積除以心搏時間,取多個心動週期的平均值;有創血壓最準確,但前提條件是合適的調零位置。

圍術雜談丨收藏!這樣做,術中血壓監測更準確...

平臥位時,自動無創血壓測量與直接測定的平均動脈壓MAP非常接近,特別是MAP在75 mmHg或更低;但震盪法常低估收縮壓和高估舒張壓,同時顯著低估脈壓計算值。——《米勒麻醉學》第八版P1219

在側臥位時,有研究表明,胸科側臥位手術中非開胸側上肢無創動脈壓與有創動脈壓的線性相關更好,當MAP在70~100 mmHg範圍內時可與有創動脈壓一樣有效地反映血壓變化,但高於或低於此範圍時直接動脈監測更準確[1],類似的結果見側臥位測上肢無創血壓,誤差有多大?

實施動脈內血壓監測時,可放置一個無創血壓袖帶,以比較兩者測量值,同時作為出現技術問題時的備用監測。置入動脈導管,感測器歸零並調準位置後,我們會測量無創血壓(預期有創和無創監測的平均血壓值相近),並在必要時做出調整;然後我們將無創血壓袖帶設定為每隔30分鐘測量1次。——來源於UpToDate

總結以上

建議:

1。無創血壓監測時,評估儘量以MAP為準;

2。側臥位時,無創血壓應監測非手術側(下側),誤差更小;

3。鑑於大多情況下無創MAP等價於有創動脈,可用無創MAP指導有創動脈的零點調整,保證有創動脈監測的準確性;

4。有創動脈監測過程中,間隔較長的無創血壓可提供對照,進一步減少誤差。

參考文獻:

[1] 劉愛傑, 柳國強, 王世端,等。 胸科患者側臥位術中雙側上肢無創血壓與有創血壓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誌, 2011。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