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高軍顯:當年,我與師範曾為鄰——憶母校

高軍顯:當年,我與師範曾為鄰——憶母校

文/高軍顯

前幾天,我在今日頭條上看到一篇題為《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文章。讀完,我心潮起伏,思緒翻滾,久久不能平靜。它把我也帶回到了闊別40年的母校——陝縣一中。

陝縣一中(今陝州區二高)是一所普通高中。我是一九七九年八月考人這所學校,到一九八一年五月完成學業,沒有複習參加高考就離校了。一年零九個月的高中生活,在我人生的旅途中雖然短暫,像是匆匆路過的一個驛站,然而卻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母校與豫西師範僅一牆之隔,並排座落在陝州區觀音堂鎮張村的東邊。學校大門都是面朝南的,門前不遠處有一條小溪,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兩岸綠草茵茵,南岸莊稼地一塊連著一塊。夏日的傍晚,這裡蛙聲如潮。

母校的大門口右側經年掛著一口古老的鐘,其實是早年遺留下來的鐵腳車軲轆,上面鏽跡斑斑,飽含歲月的滄桑。每當上課、下課或早晨起床時,校院裡便會準時響起“咣咣咣……”的悠揚鐘聲。敲鐘的老頭住在門口,從沒見他說過一句話,只在有人進出時,他從視窗探出腦袋,警惕地張望一眼又縮回去。

進大門直往前走,是一條筆直的大路,走過一段平路再上一截斜坡就到了北門。這條路把母校分割成東西兩大部分。東邊一部分由南到北依次是桐樹林、男生寢室、高一高二和複習班的教室。西邊部分則是食堂、教導處、女生宿舍、教師住室等。都是普通的瓦房,沒有一棟高樓,但排列整齊,錯落有致,教室窗明几淨的。出北門有一個長方形的大操場,周圍是大片的田地。

學校處於村邊,遠離集鎮鬧市,院內綠蔭如蓋,水源充足,環境幽靜,的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每日清晨,當起床的鐘聲響起,學生們便陸續跑向操場,一班挨著一班,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繞操場跑步三圈,然後分散站成幾排做廣播體操,結束後各自回教室上早自習。上午十點鐘,課間休息時間,隔牆的豫西師範準時響起高音喇叭聲,伴隨著優美的樂曲,我們也在教室門前站好隊,人人拉開距離,跟著喇叭聲一起再做一次廣播體操,除了下雨下雪的惡劣天氣外,差不多天天如此。

偶爾在週末晚上,師範學校演電影,我們也跑過去觀看。那時學校附近沒有歌廳、舞廳,校內也沒有電視,電腦等娛樂工具,能到師範看一場電影,也是幸事,要一連高興好幾天。諸如《天仙配》《竇娥冤》等這些電影都是在那時候看過的。

還有一次,豫西師範從洛陽請過來一位教授演講,也邀請我校學生過去聽講。在師範的大禮堂裡,葉鵬教授穿一身青袍,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他在講臺上演講,字正腔圓,聲若洪鐘。臺下兩校的學生黑壓壓坐滿禮堂,聽得津津有味。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文藝剛剛復興,葉鵬教授主要講文學創作。可我那時對文學還模模糊糊,沒有多大興趣,竟沒有聽出什麼名堂,也沒有做好筆記。如今想來,覺得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高一我在32班,班主任是秦發國老師,教我們化學。他講課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學生們都愛聽他的課。秦老師除了課講得好以外,還經常教育我們做人要通情達理,不斷錘鍊自己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別人遇到痛苦悲傷的事情時,我們要識時務,有同情心,儘量去安撫幫助別人,不要說違背現實的話,不要做不合情理的事。這雖簡單細小,但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老師的諄諄教導讓我銘記在心,至今難忘。

升入高二後,要分文理科,重新編班了。當時絕大多數人都重理輕文,崇尚“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言。我也隨大溜稀裡糊塗報了理科,被分在813重點班。其實我並非擅長理科,這給我後來的學習造成了很大困難和壓力。

高二教我們語文課的是郭保康老師,他是個資深老教師,六十多歲,教書育人一輩子,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領讀古典名篇《勸學篇》和《岳陽樓》,無需翻書,就能熟練背誦。他講課讀文,聲情並茂,很有感染力,能讓人全神貫注沉浸其中。記得快畢業時,一天晚上,郭老師輔導我們上晚自習,他把兩個班的學生集中到一個教室,一起聽他閱讀《新港》雜誌上的小說。當時文藝雜誌很少,《新港》是剛出的新書。那晚,他繪聲繪色的朗讀一下就吸引了全班同學。使大家不由陶醉於故事的情節中。我第一次感覺到文字竟有那樣神奇的魅力。從那時起,我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是他點燃了我心中痴愛的激情。可以說郭老師就是我名副其實的文學啟蒙老師。

一個理科生卻偏愛文學,在眾多優秀學生的激烈競爭中,我的綜合成績不斷下滑。儘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依然扭轉不了被動局面。在大學生還是鳳毛麟角的時代,我的陰差陽錯的選擇,讓我一步步走向失望。雖然師範與我為鄰,大學就在身邊,但是我感覺真正想要走進它,成為一名師範生卻比登天還難。就這樣經過一番考慮,我在學完高二的課程後,就草草離開了學校。

光陰荏苒,40年過去了,我雖然距母校僅15公里之遙,但從未再踏進母校半步。奔波忙碌的生活讓我無暇去看望母校。每當乘車從它身旁的公路上經過,我都會情不自禁地透過車窗遙望一眼,那綠樹掩映中的母校,據說在搬遷後被一家鋁礦佔用,淪落成師範的模樣:礦石堆積,雜草叢生,殘牆斷壁,一片荒涼。心中難免湧起“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無限惆悵。但我知道,母校在1994年搬遷到了觀音堂街,2008年與觀音堂鎮初中合併為一所完全中學,它的名字也改成了“二高”。規模擴大,設施完善,教學樓拔地而起,早已今非昔比了。這讓我又生髮出“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概來。

母校以嶄新的面貌跟隨時代的腳步向前發展變化著。而它的前身(張村舊址)卻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那裡畢竟留過我的足跡,留過我太多的記憶。我會抽空去看望它的。

作者簡介

高軍顯:當年,我與師範曾為鄰——憶母校

高軍顯,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六零後樸實的農民。

喜愛讀書,練筆,喜歡有文字相伴的生活。有拙作見於多家網路平臺。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