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

巨星張國榮,由於抑鬱症病情失控,於2003年從香港文華酒店縱身一躍身亡,終年46歲。

他曾在自傳中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敘舊,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麼不開心,臉上總見不到歡顏。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至於病源則是

對自己不滿

對別人不滿

對世界更加不滿

。”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抑鬱症,也是第一次知道抑鬱症會導致自殺。

十多年過去,因抑鬱自殺或者患抑鬱而被報道的明星也越來越多,抑鬱這個話題也越來越被大眾所討論。

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 · 精神病學》發表研究文章,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資料進行了報告。

報告指出,在中國,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6。9%,12個月患病率為3。6%。截至2019年,中國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

每每看到這些報道這些資料,我總感覺他們很抽象,離我的生活很遙遠,直到某天深夜收到好友資訊,我才驚覺,抑鬱離我是如此之近。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釋出《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

包括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複發率降低30%。

非精神專科醫院的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規範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20%。

同時,方案還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

一、加強防治知識宣教;

二、開展篩查評估;

三、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

四、加大重點人群干預力度,其中包括: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和高壓職業人群;

五、強化心理服務熱線;

六、及時開展心理干預。

從這個方案可以看出,抑鬱已嚴重影響著國人的心理健康,在國家層面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為了響應該方案,沈家宏老師結合他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的從業臨床經驗,從家庭系統動力的視角,撰寫並出版了《好想愛這個世界: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走出抑鬱的陰霾》這本書,分享其對抑鬱與自殺的理解以及干預思路。

本書旨在為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以及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從業者提供干預抑鬱與自殺的新思路,

提升大眾對抑鬱與自殺的認知,為家長理解和干預孩子的抑鬱與自殺提供新的視角,為抑鬱症患者提供多一種自我療愈方式。

書中部分觀點摘要

NO,1

抑鬱是有功能的

經常有人問:“如果我出現了抑鬱情緒,是不是就說明我得了抑鬱症?”

實際上,抑鬱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一種常見情緒。所以,出現抑鬱情緒並不等於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的診斷是有嚴格的診斷標準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的相關規定,

只有精神科醫生才有對抑鬱症的診斷權

也就是說抑鬱症只能在醫院裡被精神科醫生診斷,僅透過抑鬱相關的量表測試的是不能直接診斷為抑鬱症。

但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以及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從業者需要有相關的評估能力,也就是在臨床諮詢中需要評估個案的狀態,如發現來訪者有相關症狀,需要立馬轉介到精神科醫院進一步確診。

如未及時評估或轉介則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當一個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的時候,我們就會把這個標籤牢牢地貼在他身上,只盯著這個“病”而看不到這個“人”。

沈家宏老師在書中提到抑鬱是有功能的。

當我們說“病”的時候下意識的反應那是不好的,需要消滅的,但“功能”卻讓我們看到了抑鬱存在著其積極的意義。

《從小不被爸爸認可的女孩透過抑鬱來要爸爸的認可》

《妻子的抑鬱幫助丈夫提升自我價值》

《女孩透過自己抑鬱讓媽媽避免抑鬱》

沈家宏老師在書中舉了以上三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當我們在干預抑鬱的過程中,把抑鬱在家庭系統裡是有功能的這個部分展現出來,對抑鬱症的干預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NO,2

抑鬱是自我否定的壓制狀態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生命的自然狀態是具有實現傾向的,都會把自己的生命潛能最大化。

但抑鬱者的生命狀態是潛能最小化的,有一股非常大的力量把生命力壓制住。

這股力量就是自我否定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否定和不接納是廣泛且不加選擇的,對自己的所有方面都是否定的,那他就很可能進入抑鬱狀態。

但如果僅僅是部分否定,且自我肯定的力量遠遠大於自我否定的力量,一般來說他可能會有些自卑或者抑鬱的情緒。

對自我的否定往往源於重要他人對我們的否定。重要他人主要指我們早年的撫養人,如父母。

前文中也提到張國榮曾在自傳中寫到自己的抑鬱症病源是

對自己不滿

,也就是對自我的否定。

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不斷覺察自己是否常常否定自己的孩子,或者高要求高標準地教養孩子。

對抑鬱者進行資源取向是有效干預他們的方法之一。

不過,沈家宏老師有提到一點非常有意思的是,

當來訪者說自己很抑鬱,諮詢師這時如果表達來訪者不抑鬱,其實也是對來訪者的否定

NO,3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抑鬱症最嚴重的後果是導致自殺,據不完全統計,抑鬱者的年自殺率達8%,終身自殺率更是高達31%。

但我們發現,很多人對自殺是有非常多的誤解的,其中之一就是認為威脅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

在心理諮詢臨床工作中,會遇到的這類情況,父母會認為孩子說要自殺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的這麼幹;又或者他們會認為孩子是用自殺來威脅他們,來達到某種目的。

不論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否真的會自殺,對於他們表達過自殺想法我們都需要認真對待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會因為衝動而自殺。

雖然抑鬱導致的自殺率很高,但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預防,那麼自殺率就可以降下來。

所以,當一個人說自己有抑鬱情緒,也流露出一些自殺的念頭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評估一下他自殺的可能性或者嚴重程度。

書中還列舉了10條自殺線索:

1、反覆提及死或自殺的人;

2、突然整理個人物品寫遺囑等;

3、記自殺筆記;

4、向他人交代後事;

5、性格出現變化;

6、飲食習慣和睡眠習慣發生明顯改變;

7、自殺未遂;

8、自我仇恨、無價值感和羞恥感很可能引起自殺;

9、近期有重大喪失;

10、感覺到孤獨無助、絕望。

目錄介紹

第1、2、3、10章主要圍繞抑鬱展開。

提起抑鬱,我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誤解和不清楚,甚至有些人“談抑鬱色變”。

理解抑鬱,知道它的診斷標準,搞清楚它的原因,對於干預抑鬱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就像前文朋友問到的兩個問題:一個人得了抑鬱會被自我感知到嗎?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

當我們對抑鬱理解得越多,尋求恰當的治療和干預方法,那麼抑鬱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就越小,導致自殺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好的治療不如提前預防,所以我們需要知道關於抑鬱和自殺的相關預防知識。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第4、5、6章則是圍繞著自殺來展開。

理解自殺、對自殺風險進行評估、重視自殺線索、識別自殺高危人群對於預防自殺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諮詢師在面對有自殺風險的來訪者的時候是會有壓力的,在與這類個案工作的時候是有相關的注意事項需要了解。

當一個人有自殺危機的時候如何幹預也是有相關的策略以及干預重點的。

1個人自殺至少會影響到6個人,所以如果自殺是發生在學校或者團體中,受到波及的恐怕就是上百人。

那麼團體危機干預就非常有必要了。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第7、8、9章則是介紹重點人群如何幹預抑鬱與自殺,重點人群包括青少年、孕產婦和高壓職業人群。

特殊人群的抑鬱與自殺的干預會有其人群的特色,在干預方面也會有一些區別。

去年衛健委釋出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重點任務之一就有加大重點人群干預力度,其中包括: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和高壓職業人群。

所以,本書也針對青少年、孕產婦和高壓職業人群這三個重點人群如何幹預抑鬱與自殺進行了詳細地闡述,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抑鬱者走出抑鬱。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沈家宏:《好想愛這個世界》—抑鬱的家庭動力解讀與干預

最後附錄記錄了

32個問答

,沈家宏老師從家庭系統動力的視角解答這些問題,為具體的抑鬱與自殺相關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北上廣三地專家聯袂推薦

抑鬱障礙是患病率較高、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精神科臨床問題,需要包括心理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以家庭為物件做心理治療尤為重要。

沈家宏就是一位擅長做家庭治療的精神科醫生,受過我們“中德班”的培訓,勤於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很高興推薦他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系統式思維和臨床方法!

趙旭東

同濟大學醫學院醫學心理學、精神醫學教授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

人們對抑鬱症的瞭解遠沒有對軀體疾病的瞭解深入,致使罹患抑鬱症的群體因為種種心理顧慮而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專業治療,也給自己及家人帶來無盡的痛苦。

本書從家庭動力的視角探討抑鬱與自殺的心理干預,有助於抑鬱症個體及其家屬的自助與他助,對於有志於從事抑鬱症心理治療的專業工作者也有借鑑及臨床指導意義。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作者長期從事家庭動力心理治療的研究和社會實踐,該書從家庭視角,探討並總結如何理解和干預抑鬱與自殺,有非常獨到的見解。

目前全國都在推廣社會心理服務,而抑鬱和自殺正是我們面臨的最常見的問題。該書不失為一部適宜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者閱讀的心理技術應用參考書。

賈福軍

國家衛健委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精神衛生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保健委專家組成員

作者介紹

沈家宏老師大學本科學的是臨床醫學,畢業後當了一名精神科醫生。在工作中他慢慢發現,家庭因素對一個人罹患精神疾病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於是,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他逐漸把研究的方向從重性精神病領域轉移到家庭心理治療上。

在後面的繼續教育中,他參加了中德班的系統式家庭治療與系統式家庭治療督導的培訓,透過對家庭治療展開系統學習。

他目前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圍繞家庭動力與家庭治療,最大願望是對家庭系統動力進行系統的探索和研究,將家庭系統動力學變成一門學科。

他還出版了個人專著包括《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和《根本停不下來》,

同時還參與編著:《做恰當的父母》、《諮詢心理學》、《心理治療學》、《違法心理矯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激與心理危機干預》、《網路成癮的心理學研究—認知和情緒加工》。

寫在最後

患了抑鬱並不可怕,因為大多數的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就像書中寫到的所有的生命體都有自我實現和向上的傾向。

當我們處在抑鬱狀態看起來似乎很脆弱、不堪一擊,事實上,我們內在是能量滿滿的。

因為能把生命體內自我實現和向上的力量牢牢壓住,是需要非常非常大的力量,這份力量也是我們內在的資源,也是我們可以運用來解決抑鬱狀態的資源。

我們要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走出抑鬱的陰霾;要相信生命的力量能帶你穿越抑鬱;要相信你抑鬱的力量也可以帶來對抑鬱的自我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