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馬斯克是真正的領袖!

forcode:很多人嘲笑馬斯克的機器人是噱頭,我不這麼看,偉大的願景,可以凝聚一大批理想主義技術精英,實現庸眾認為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你想都不敢想,怎麼可能夢想成真?

真正的牛人,不等著別人佈置作業,而是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自負盈虧,自己可以在市場上賺到生存所需的一切。

更厲害的人,是給別人佈置作業,別人說2天內開發一個新版本,絕對做不到?喬布斯、馬斯克告訴你們,做不到滾蛋,結果,人們做到了自己不敢想象的事情,發揮出不可思議的潛力……

這就叫領袖!

馬斯克就是一個技術和商業領袖!他透過提出各種看似不可能的願景,在身邊已經聚集起一大批世界頂級技術專家,創造了特斯拉、spaceX、solarcity等商業和技術奇蹟。人形機器人——通用操作裝置,不過是他的另一個偉大願景!

一臺人形機器人,可以在人類活動空間從事人類肉身操作的各種工具,比如菜刀、鍋灶、拖把、掃把、插頭、衣架、非自動駕駛汽車、飛機……人類不需要改造傳統工具、製造出適合特定用途的智慧版汽車、智慧版炒菜機、智慧版晾衣裝置、智慧版擀麵杖……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涉及到的工具太多太多了,可能有數十萬種,不可能為每一種工具都設計出一個智慧版。只需要設計出一種人形機器人,給它們程式設計來操作傳統人用的工具就可以了,這是最節省、最有效率的現實世界智慧化途徑。當然,這並不排除在特定用途上設計出比人形機器人更有效率的專用智慧機器人,比如無人機、無人收割機、無人挖礦機。

參考:《

forcode:從“通用計算”到“通用操作”

特斯拉應該收購波士頓動力,或者挖它的人才。登月計劃誕生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人造衛星、資源勘探、GPS、絕熱材料、網際網路、計算機……圍繞火星殖民誕生的一系列技術,也會極大地提升美國的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星鏈可能完全改變全球戰略格局,任何地區導彈一發射,幾分鐘內就可以被附近衛星的鐳射武器摧毀。

網友:同樣的話不同的人意義是不一樣的,一個搞出電動車和火箭的世界首富說機器人就很有意義,要是個一般人就很滑稽。

forcode:同樣一個人,還得看他在南非還是在美國說這話,美國是一個實現奇蹟的地方:資本市場、風險投資對異想天開的創新冒險計劃的支援,高密度的最頂級技術專家相互激勵、碰撞出不可思議的奇蹟,對科幻、未來主義的熱情和著迷,科幻文化、未來主義是美國之所以引領全球的一個重要文化元素,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技術想象力,一個大國要崛起,首先要成為科幻迷大國,科幻為一批批不懂人情世故的極客、書呆子、理工科男打造出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書呆子也可以很酷!

================

forcode:特斯拉汽車的模擬建模,又是數字孿生技術,這個概念還真是很火爆!要讓智慧裝置理解位置關係,就不得不建一個實時更新的數字孿生世界。

/模擬,簡單講就是利用現實資料,將真實世界的實時動態景象,在計算機系統實現重新構建和重現。

這套模擬程式,用特斯拉的話說,就是一個以自動駕駛為玩家的影片遊戲。

在這套系統裡,任何要素都可以被新增其中,包括奇葩的極端場景。

================

forcode:機械臂將是革命性產品,能利用人類社會一切現成裝置來幫助人類幹活,只需要重新程式設計即可。搭在雙腿的機械臂,那就是人形機器人了,用途非常多,都可以開一輛1930年產的老爺車,完全不需要給車輛加裝任何電子裝置。人形機器人,可以直接進入人類廚房,利用所有幾百年前就有的選單、鐵鍋、鍋鏟、菜碗、自來水龍頭來製作一道美味。而那種高壓鍋一樣的炒菜機器,實際上是功能單一的專用裝置,除了炒菜不能做別的事情。人形機器人是真正的通用裝置,跟通用計算機一樣具有革命性。

================

forcode:如何靠一艘種子飛船殖民一個蠻荒星球

我被忽悠了,剛看了《星際穿越》,我覺得還不錯,但沒有那麼神,給四星……我覺得不如《猩球崛起2》……

很希望看到電影詳細展示如何靠一艘種子飛船殖民一個蠻荒星球的過程和細節,看到《星際穿越》裡靠那麼小小的飛船就想plan b星際殖民,我不禁笑了。要想殖民一個沒有生物的星球,需要比地球工業更復雜的體系,從最基礎的採掘業、建築業、農業、冶煉到製造業……

至少需要有若干臺母機(元機器)可以按照“技術樹”將資料庫中儲存的數十萬種裝置設計方案變成實實在在的裝置,每臺元機器至少要由數以萬計的機器人組成,這些機器人至少要可以完成從採掘、冶煉到各類特定用途機器人的製造、建築、以及大氣改造等工作……

未來社會里各類微型飛行器、感測器、功能各異的機器人一定遍地都是,飛船裡不會孤零零地就那麼幾個人晃來晃去……

一個靠譜的星際殖民計劃,至少需要冷凍幾千個具備各種技能的成年人,另外就是數十萬甚至數億計的受精卵。

機器人先期做不了多少事情,第一步是發射衛星、製造全球定位和通訊系統,然後開始製造太陽能裝置和各種交通工具,然後發展溫室立體農業,勘探星球資源,然後才開始發展採掘業、冶金和製造業,修建水渠、水庫等灌溉系統,發展室外農業、育種篩選,建造房屋橋樑公路軌道和巨型封閉式城市溫室,進行動植物育種飼養,微型生態體系再造,以上過程中,根據需要解凍和休眠成年人,有限度地孵化受精卵,製造比較高階的學習機、電腦、手機、玩具之類的教學工具,通過錄像、自動化教學軟體、人形機器人等系統來教育培育出來的人類……

溫室型殖民點逐步增多,擴充套件成溫室村莊、溫室城鎮……

改造大氣成分和溫度,經歷幾個世紀甚至幾萬年之後……才是大規模繁育人類,啟動文明重啟計劃,復活科技體系……

最後,殖民種子飛船在該星球播種成功,開始製造出新一代的殖民飛船,向宇宙各個方向發射升空,開始新的殖民歷程……

================

網友:火星殖民的技術路徑已經很清晰了,應該先發送幾萬個機器人去火星打前站,用100年改造成適居環境之後再來接冷凍的馬斯克過去。

forcode:100年恐怕不夠,人類的很多技術還不過關,目前的能量生產能力,還玩不起星際航行這麼奢侈的消費。等遺傳工程技術足夠成熟了,受精卵都不需要帶了,直接用電子波把musk的DNA資料庫發過去,在當地生產包含musk基因資訊的受精卵就可以了。關於殖民種子飛船,我還有另一個帖子:

================

網友:我認為科技的發展往往會超出我們當前的預期的,就像《三體》中描述的一樣,超發達的星際文明的征服,也只是一個質子而已,這樣消耗的能量最少,達到的目標更遠。

forcode:要看發展到哪一步了,我以前寫了一篇《

抽水馬桶的秘密

》,設想了好幾類的星際殖民方案,最低層次的星際殖民就是我前面討論的那種,透過飛船把整個工業製造體系配合資訊儲存去殖民;中等層次的,完全靠生物技術,把整個殖民方案儲存到DNA種子(我稱之為始祖菌)當中,始祖菌遇到了合適的星球就會自動紮根發育,最後會演化成整個生態系統;最高層次的星際殖民,我設想的是透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光子資料庫儲存整個文明的資訊,這些資訊抵達目標星球之後,藉助某種物理、化學規律,比如量子糾纏之類的,製造出簡單的粒子級工具,進而又製造出更復雜的大分子結構……

================

網友:這邏輯,哪是科技可以星際旅行的文明,就活脫脫是當前地球文明的翻版。

星際殖民,克隆人是不二人選,記憶能力複製,迅速就能完善各個領域的專家。

星際殖民必然需要製造超大型、可組合、模組化、標準化的殖民飛船,超遠距離的星際旅行,經濟學原理決定了跨星際的交通工具必然會往超大型化方向發展,可能未來的飛船會是數公里甚至數百公里體積的那種龐然大物……

forcode:這是我以前寫的:

如果飛行的距離極其遙遠,那麼,體積(和運載能力能力)越大的飛行器能夠攜帶的能源更多,比如An-225能夠攜帶的燃料足夠它飛行數千公里,我想應該可以計算出一個模型,隨著飛行距離的增大,飛行器體積應該相應增大才更加划算,這一方面使得可以攜帶的燃料重量更多,另一方面使得可以運載的乘客或者貨物越多從而單位乘客或貨物分擔的費用越少。

我們知道在生產上有一個規模效益問題,生產中有兩個成本,一個是固定成本(在生產上是廠房、機器等一次性投入),一個是流動成本(隨生產產品數量遞增的成本,比如工資、原料、能源等),當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越來越小,而流動成本幾乎保持不變,這樣,單位產品的總成本就大幅度降低。飛機運輸中也有兩個成本,一個是飛機的固定成本:包括飛行人員的成本(這幾乎是固定成本,因為一艘飛行器所需要的飛行員不會隨著飛行器體積的增大而無限增長,最多增加一點服務人員的成本,服務人員的成本可以算到流動成本里)、飛行器通訊設施的成本(跨星球遙遠距離的通訊裝置短期內應該很昂貴,飛機體積再大,通訊設施都是一整套)、研發成本(這是初期投資),等等;另外一個是飛機的流動成本:這主要包括單位乘客或貨物的重量增加的運輸能源成本和相應食物等成本。

當飛行距離足夠遠(比如飛往月球),飛行器的單套通訊設施成本、飛行人員成本、研發成本等固定成本可能佔據總成本的很大比例,如果將飛行器造得非常龐大,那麼,單位乘客或貨物分擔的固定成本就越小,規模效益就出來了。所以forcode相信,對於超遠距離的貨物運輸,飛行器越大越划算,當然,前提是這飛行器每次必須儘量滿載,比如從地球運輸人力和裝置過去,從月球運輸礦石回來。所以,當我們50年後,看到全球大國都在建造超大型飛行器用於往返月球時,不要太過於驚訝,這不過是生產的規模效應在星際運輸上的一個版本。

================

forcode:給孩子自由探索時間空間,不是放任自流,天天打遊戲、看電視、沉迷於低階樂趣、浪費生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還需要

積分管理

孩子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