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特殊需求兒童的社會情緒行為理解與策略

處理特殊兒童的社會情緒行為,在臨床上可區分為四個思考的方向去著手:

特殊需求兒童的社會情緒行為理解與策略

一、滿足孩子的行為

當這項行為是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達到情緒穩定的作用時,選擇滿足孩子。

只是滿足的過程,還是要有條件上的限制,不然孩子的行為就很容易呈現失序的狀態。

例如:孩子吃手的行為,若當下孩子吃手可以安撫自己的情緒,又找不到其他可行的方式時,暫時選擇讓孩子這麼做。

二、制止孩子的行為

當行為是不被允許時,選擇制止的手段。

當下可使用嫌惡刺激的策略,透過認知行為的連結,建立正確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做。

例如:孩子出現攻擊或是破壞的行為,就直接採暫停策略,在暫停的過程,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取代孩子的行為

雖然這項行為表現不適當,但這項行為又有它存在的必要時,就選擇找尋其他可替代的行為。

在滿足的同時,又可以轉為有意義性的行為模式,在孩子情緒穩定下,又可以繼續完成指派的任務。

例如:搖手的自我刺激行為,這時可讓孩子搬運重物或是收放東西,讓手有事做的同時,又可以滿足刺激的需求。

四、運用孩子的行為

當這項行為是難以制止,但又無傷大雅的前提下,把這項行為轉變成是一項增強物,成為孩子完成指派性任務可獲得的獎勵之一,同時用來強化孩子其他正確行為的手段。

例如:孩子喜歡跳來跳去的刺激行為,這時讓孩子知道,當你完成指派性任務後,你就有機會可以盡情地跳躍。

特殊需求兒童的社會情緒行為理解與策略

孩子的情緒行為因應策略並沒有所謂的萬用公式。

遇到特殊孩子的情緒行為,您是要滿足?要制止?要取代?還是要運用?

依據當下的判斷與對孩子的瞭解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