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本文來源:凱叔講故事(kaishujianggushi)

前段時間,四川警方破獲了一起特殊的案件。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犯案者是四川西昌某中學的一名男生,他因為升學無望,為洩私憤,在家透過自己的手機,猜中同學的密碼,篡改人家的中考志願。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案發後,當地招辦特事特辦,被篡改的上百名學生的中考志願得以延遲填報。

而這名男生因為已滿18週歲,被警方刑拘,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升學無望對於一個學生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打擊。但如果從人生的大格局來看,這不過是漫漫長路中的一個小挫折,邁過這道坎,自有一番敞亮天地。

可惜的是,那名男生被困於眼前的夾縫,選擇用最愚蠢的方式來洩私憤,白白毀了自己的前程。

原本只是輸了成績,他有一百種方法可以補救;但自私狹隘,讓他道德蒙塵,觸犯法律,製造了需要揹負一生的汙點。

人這一生很長,輸了成績只是輸一時,輸了格局卻註定要輸一世。

1

格局是允許別人比自己好的心態

這名篡改同學中考志願的男生,讓我想到了之前高考後,浙江3名考生志願被篡改的事件。

3名考生在自己的志願填好後,意外發現網上填報的志願竟然是自己從未聽說過的大學。

警方介入調查後,才發現他們三人的志願均被篡改,而始作俑者竟然是他們的好朋友陳某。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因為自己只考了300多分,而另外三人卻成績出色,陳某便利用自己知道三人身份證和密碼的機會,在志願填報結束前,透過手機登入篡改三人志願。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這樣的行為明顯是損人不利己,為何還要刻意為之?

其實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嫉妒心作祟,自己不行,還無法忍受別人比自己行。

這種心態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反社會人格:只要你比我好,我就要毀滅你。

這些被嫉妒心控制的孩子,歸根到底是格局太小了。

他們以為人生就是當前的成績和考試,競爭對手就是眼前的這些人,生活除了零就是一百,非得拼個你死我活。

不懂得雙贏,也不知合作、成全為何物,這樣的孩子平時看起來很好強,其實很脆弱,一點點挫折就可以把他們拖進深淵。

捉過螃蟹的人應該親眼目睹過“螃蟹效應”,當把螃蟹放在竹簍裡時,是不用蓋蓋子的。

因為只要有一個螃蟹想要爬出來,就會有別的螃蟹去纏住它的腳,把它拖拽下去。最終,一隻螃蟹也別想逃出去。

告訴孩子這個故事,人的格局要大,千萬不要做竹簍裡的螃蟹。

其實嫉妒心人人都有,心理學家就曾透過實驗發現,孩子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嫉妒。

也許我們無法阻止嫉妒心的產生,但我們可以適時調整心態,化嫉妒為動力,以他人為榜樣,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2

格局是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寬闊眼界

那位升學無望的男生,其實他的人生有很多可能。

讀個職高,當個技工,也許辛苦坎坷些,可是隻要肯吃苦肯努力,日子未必不紅火。

再不濟去做個學徒打份工,也能養家餬口,自得其樂。

可是他卻偏偏以為升學無望,就代表人生無望,幹出了傻事。

為什麼孩子的眼界會這麼窄,最終鑽進一個死衚衕裡走不出來?

這其實跟父母的引導不無關係。

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釋出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顯示:

54.6%的小學生、61.4%的初中生、66%的高中生放學後,幾乎沒有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時間。

90%以上的父母,會和兒童探討學習問題,但31.5%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談論怎麼交朋友,38.6%的父母從來不和兒童談論什麼是愛。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絡。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充套件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物件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物件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透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透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迴圈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迴圈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迴圈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採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絡著,宇宙在其歷程中執行,是時間座標和空間座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絡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絡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鑑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迴圈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父母眼中的學習至上,讓孩子看不到學習之外的東西。

但人生並不只有學習和考試,人們也並不總是以一種方式活著。

只有看到人生的多種可能性,才能開啟格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前段時間熱播的《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就是個被爸爸賦予了多種可能性的幸運孩子。

她的學習成績穩定在班級倒數第二,卻特別喜歡畫畫。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要是換作別的父母,早就以“不務正業”為由阻止了,但尖尖的爸爸李海潮卻特別支援。

當女兒的畫得獎時,他還樂得在麵館拉了橫幅慶祝,搞起了吃麵八折的活動。

在這種大格局下成長起來的李尖尖,從沒有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而覺得自卑,反而能夠熱情待人,樂觀處事,最後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考入大學,畢業後開辦了自己的根雕工作室,把愛好變成工作,活得開心灑脫。

當家長的格局大了,孩子的視野就寬了;當視野寬了,事兒就小了。

如果孩子看見了整片森林,他還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嗎?

3

格局是看到很多年以後的長遠眼光

不知那位男生想過沒有,自己現在成績不行,那麼復讀一年呢,會不會就考上了呢?

就算復讀還考不上,放眼自己幾十年的人生來看,這又算是多大的事呢?

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競選班長失敗了,趴在桌子上哭。

班主任正好瞧見,她走過來對我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難忘:“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是我教你一個辦法,以後遇到難事,就沒那麼難了:

想象一下,現在的這件事,在十年以後的你看來,還有那麼值得傷心嗎?如果沒有,那現在又何必浪費眼淚呢?”

這句話就像是一個魔法,帶我穿越時光,幫助那時的我走出了悲傷,也幫助後來的我度過無數難關。

一男孩篡改上百名同學志願:輸成績輸一時,輸格局輸一世

當下讓自己肝腸寸斷的事情,也許十年以後,就沒那麼在意了吧?

當把眼光放長遠,壞事便沒有那麼壞,困難就沒那麼難,誘惑也沒那麼多了。

曾經看到過一個關於“全美橄欖球后衛”裡基·亨利的故事:

亨利從小家境貧寒,但卻有極高的橄欖球天賦,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球星。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個賞識他的教練奧利·賈維斯,相信他日後一定能有所作為。

但高三那一年,一個小插曲差點讓他跟夢想擦肩而過。

朋友給亨利介紹了一個打零工的兼職,一小時3。25美元,這對於當時的亨利來說,誘惑力很大,因為他可以用這些錢來緩解家庭的困難,還能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問題是,如果他去做兼職,就沒有時間練球了,於是亨利去跟教練請假。

教練問道:“你這份工作能賺多少錢?”

亨利如實相告,教練嘆息道:“今後,你將有一生的時間來工作。但是,你能夠參加比賽的日子能有幾天呢?難道一個夢想的價格就值一小時3。25美元嗎?”

一語敲醒夢中人,亨利明白了自己原先是多麼短視,從此心無旁騖地刻苦練習,終於在高中畢業前被匹茲堡派爾若特球隊選中,簽訂了2000美元的協議,並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從此在橄欖球的夢想之路上,越走越遠。

一個有長遠眼光的孩子,不會囿於眼前的困境,他會上下求索,在時間的長河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

看過許多孩子的成長,發現影響他們命運的並不是成績,而是格局。

眼界夠寬,看得夠遠,心態足夠包容,這樣的孩子,未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