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卻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近些年,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式受到很多寶媽的認可,因為它真的很實用,其提倡的“愛,快樂,依戀”,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也跟李教授的專業息息相關,可能大家還不太瞭解,李玫瑾真正的專業是犯罪心理學,研究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但沒想到,無心栽柳柳成蔭,無形中幫助了很多困惑中的寶爸和寶媽。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當然,一個教育理論的出現,勢必有一個實驗的過程,迄今為止,有很多成功的理論沿用至今,但也有一些失敗的經驗教訓,所以有人追捧就勢必有人質疑,那麼,李玫瑾教授是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教育自己的女兒呢?她的女兒過得如何呢?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和成績哪個更重要

女兒上中學的時候,她要求女兒寫作業就寫到十點,時間一到就把作業都收走,然後在作業本上寫一句話,“老師,她的作業就寫到這裡,晚上十點我要求她睡覺,因為她睡眠不好,第二天上不好課,請諒解”。

李教授認為,作業是做不完的,但是覺是不能虧的,要是健康和成績比較,作業寫得那麼多,也不見得成績能上去(身體不好,成績怎麼上得去?),睡眠要是不好,以後得抑鬱症怎麼辦?一個孩子到了二十七八歲得抑鬱症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所以運動很重要,睡眠也很重要,現在農活少了,孩子的運動量上不去,就很容易造成以後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如何對待女兒的“數學不及格”問題?

李玫瑾教授在女兒馬上就要上一年級的時候,媽媽被下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孩子沒有上學前班,姥姥也捨不得送她去幼兒園,後來上了小學開家長會,老師就在班裡點名說,班裡有個孩子,腦子特別慢,但是學習特別努力,李玫瑾教授這才知道,說的是他的孩子,後來她就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

女兒所在的年級是120個學生,每次考試的100名以後,學校就要求開家長會,督促家長幫助孩子學習,李玫瑾教授每次都去開這個會,別人就會跟他說,李老師,你怎麼還來?她就笑著說,我怎麼不能來呢?

有意思的是,每次考完試,女兒就會在屋子裡面喊媽媽,今天成績出來了,要我給你報成績嗎?媽媽就說要,然後媽媽一邊做飯,女兒就在一邊念,一般是從高往低報,最後她告訴媽媽,你要有思想準備,我要念數學了,只得了15分,媽媽問,滿分是多少啊?滿分150分,李玫瑾教授說,1/10啊,可以啦,不賴你,咱們遺傳不好,誰讓你爸數學不好呢。

如何對待女兒的就業問題

李玫瑾母女的相處方式更像是朋友,孩子考不好,她從來不訓斥她,因為知道孩子不是不努力,孩子也說過,媽媽,我真的很努力學數學,可是老師講的課確實聽不懂,老師留的作業也不會做,即使上課真的很認真聽講,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記在腦子裡,數學還是考不好。

媽媽一聽,感覺這確實是個問題,後來就跟女兒商量,要不咱們找一個不考數學的專業吧,所以在初中的時候,媽媽就一直跟她討論這個話題,最後她對媽媽說,我要當音樂老師,因為我從小就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媽媽一聽說,行啊,學音樂老師,咱教不了大學就教中學,教不了中學就教小學。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所以女兒現在的工作是一名小學的音樂老師,她跟媽媽說,我每天上班都特別開心。李玫瑾教授對女兒的要求不高,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她還曾經幻想,不然就去做導遊,每天遊覽美景,還鍛鍊了身體,就是因為如此,女兒一直活得很快樂。

由此可見,李玫瑾教授把女兒教育得也很成功,她沒有“望子成龍”的想法,一直注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提倡家庭的情感支援力,跟孩子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這也跟她一直倡導的不謀而合,女兒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所謂的“教育專家的女兒就必須出色”的思想包袱,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能夠獨立、健康、快樂,個人看來,這就是一種成功。

但另外一位所謂的教育專家,他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一種哭聲免疫法,核心的內容就是當孩子哭了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抱他,等到他不哭的時候才抱起她,這種習慣讓孩子明白,哭鬧得不到父母的擁抱,只有聽話不哭才可以。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這種理論的創始人是一個美國人,叫約翰·華生,他的這種理論曾經風靡一時,甚至馬伊俐在生完大寶後,也曾提倡過這種做法,但很快,二女兒出生後,她就反駁了這種觀點,並對大女兒感覺到了深深的歉意。

這其實是一種冷漠的育兒方式,雖然當時風靡一時,但經過歲月的驗證,被很多育兒專家所屏棄,而它的創始人約翰·華生卻一直將這種方法在他的家族沿用,那麼他的孩子們都怎樣了呢?不得不說,非常諷刺。

女兒和外孫女

約翰和前妻有一個女兒,因為童年被冷漠地教育,所以成年後暴躁易怒,酗酒成性,還有過多次想輕生的傾向,而約翰的外孫女,也跟媽媽有類似的性格和習慣,同樣的酒精上癮。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大兒子

約翰的大兒子也沒有逃過厄運,在30歲的時候選擇了輕生,可見,約翰·華生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他的理論雖然在當時被推崇,但無法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華生自己,也有一個冷漠的童年,他能夠研究出冷漠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奇怪了。

哭聲免疫法,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傷害?

約翰·華生在建立哭聲免疫法的時候,他的初衷是想讓孩子明白,透過哭泣去要挾大人是行不通的,這樣孩子就會慢慢聽話,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拿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舉例,如果對他使用哭聲免疫法,讓他變成一個可以獨自安靜睡覺的寶寶,他的心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會讓孩子的心理世界產生嚴重的分裂

孩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有一種全能自戀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想吃奶的時候,立刻會有食物送到嘴邊,他感覺不舒服,立刻有人給他換尿布,他的意念很快就能得到實現,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能夠讓他在今後獲得自尊和自信。

當孩子的哭聲沒有得到任何迴應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絕望,感覺到外界都是不好的,這樣的她在成長中對世界不能夠全身心信任,也不能夠全身心接納。

孩子在1歲前,怎樣滿足都不過分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一歲之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可以奠定他一生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在一歲之前,他的所有要求都要無條件地及時滿足,所以馬伊俐在生完二寶的時候這樣說道:

現在的妹妹沒有經過任何的訓練,哭就抱餓就喂,滿一歲就已經自然地睡整覺不吃夜奶了,想想六年前也就是大寶小的時候,我到底在急什麼?

哭聲免疫法,讓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體驗到了極致的不好,他選擇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敏感,容易抑鬱,難以真誠地跟他人交流,甚至會卑躬屈膝,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所以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相信到現在為止,依然有父母在沿用這種方法,如果看到就趕緊丟棄吧,孩子的生命早期一定要和他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她的需求一定要及時滿足,這也是溫暖教育和冷漠教育的現實對比了吧。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寫在最後:

真正有效正面的育兒方法,一定是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給予他足夠的關愛和家庭的支援力,然後以此為基礎,再進行專項的引導和訓練,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的陪伴是極其重要的,任何冷漠,違反常理的理論,說得再高大上,最終也會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