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7講 地理邊界:你的地盤是你做主嗎?-----武志紅心理學課《自我的誕生》

17講 地理邊界:你的地盤是你做主嗎?

我在總論中介紹過,邊界意識涉及的方面很多,它包括了人與人相處的地理邊界、身體邊界、心理邊界和財產邊界。這一講,我先來談談地理邊界。

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地盤”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分析了我們中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民居,簡單讀過一遍後,我發現我更喜歡少數民族的民居。這讓我有些好奇,這種喜歡是怎麼產生的呢?於是又把文章仔細讀了一遍,然後發現,原來是因為漢族民居是擠在一起的,比如圍屋和碉樓,而我喜歡的少數民族的那些民居,一戶戶之間是有距離的。

這讓我聯想到多年前的一次經歷。

2006年,我第一次出國,去了波蘭。同行中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大家特別想拍農村風光,於是去了波蘭古都克拉科夫旁的一個農村。村外的農田和牧場很漂亮,但村裡的房屋有些普通,甚至有些破敗。不過有一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戶戶之間有相當的距離,沒有密實的圍牆,就是用鐵欄杆或木柵欄簡單圍一下,院裡院外,種的都是花。

這和我河北老家農村太不一樣了。我們那兒是一戶戶緊挨著,一點距離都沒有,並且房頂都連在一起,你可以輕鬆從房頂上進入同排的任何一家。同時,家家都有高高的圍牆。

這種一戶戶緊挨著的狀態,會製造鄰里間的緊張,例如你家是不是蓋高了,你家種的樹的樹枝進入了我家院子等等,很容易引起爭執。如果一戶戶之間,有足夠遠的距離,這些問題應該會少很多。

不過,比起我的家鄉,在珠三角地區的農村,這種房屋擠著的情況會更嚴重,他們的房子,普遍是低層窄,高層寬,像要變著法把房子蓋到別人家地盤。有朋友稱之為“握手樓”,就好像兩棟樓近得可以握手了。

這樣擠著,有一定道理,例如經濟上的考量、面積上的限制等等。不過我覺得還有更深刻的理由。

我的河北老家,主要是平房,沒有握手樓這種感覺,但農田的這種感覺很強。農田間的路窄得很不合理,因為一家家都在擴張自己家的地,把路給佔了,例如我家最主要的一塊地,地邊通向鄰村的路,過去是可以過大馬車的,現在窄得只能過腳踏車了。

17講 地理邊界:你的地盤是你做主嗎?-----武志紅心理學課《自我的誕生》

這樣做,就是為了佔經濟上的便宜嗎?我的理解是,雖然那點便宜沒多少,但你佔了我沒佔,我就覺得自己輸了,被欺負了,不行,我也佔,還要比你多一點,這樣才能顯得我厲害。從小我就覺得,相比利益上的爭奪,這種心理上的爭鬥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一下就可以說,彼此之間有清晰的地理邊界的,大家會尊重這個邊界,雖然看上去距離遠了,但其實關係更和諧。那些緊挨著的房屋,邊界沒了,看上去更親密,結果大家圍繞著邊界的明爭暗鬥反而更多。

要我說,地理邊界這個詞,不夠直接,換一個詞“地盤意識”,那就太好理解了。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城市裡,人最容易擁有的一個地盤,就是房子了。我個人有這樣一個理解,在我們這個缺乏邊界意識的社會,大家熱衷於買房子,這和農民想擁有一塊土地一樣,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家庭中的邊界

那問題來了,在你的地盤、你的房子裡,你有邊界意識嗎?

我們知道,在美國,如果一個人闖進別人家裡,主人讓他走他不走的話,主人是可以向他開槍的,事後的法律判定也會傾向於保護主人。我覺得,美國社會的治安雖然有很多問題,但對地理邊界的尊重,對個人產權的保護,的確會讓一些事情變得清晰很多。

我看新聞時關注過一起醫鬧事件。一名男子攻擊了一位正在出診的醫生,醫生受傷後,奮起反擊,把該男子也打傷了。警察來了以後先帶走了男子,後來要拘留醫生時,醫生不夠配合,警察就行使了一定的強制手段。

這件事的處理,看起來邏輯是沒問題的,醫生不夠配合,警方當然有合法行使強制手段的權力。但我的理解是,這裡面其實還可以多加入一層邏輯,那就是邊界意識。原本的邏輯是,醫生和病人發生衝突,互相攻擊,都有錯,所以都得負責。但如果加進邊界意識這個因素,那就變成這是醫生的地盤,是救死扶傷的地方,來鬧事的人,先侵犯了醫生的邊界,有錯在先。

不過,在事不關己的新聞事件裡分得清邊界,不等於這個邊界問題延伸到你自己身上,也能分得清清爽爽。

一個男人闖進你家裡,攻擊你和家人,你奮起反擊,是再正當不過的事,因為他在入侵你的地盤。這一點相信你沒有任何疑問,對吧?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如果父母到了孩子家裡,你覺得誰是主人?

你可能說,這當然是孩子的家,父母是客人。這種認識也許不難,然而,父母們真的會甘於客人的角色嗎?他們會不會在孩子的家裡指手畫腳呢?

再問男同胞們一個問題,這絕對是個超重量級問題,你的媽媽到了你家,她是客人,還是主人?你看,這些問題放在一些具體的家庭情境裡,很多人恐怕就會覺得很難辦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男人和婆婆必須要明白一點,在兒子的小家庭中,只有一個女主人,那就是兒子的伴侶,婆婆的兒媳。

以我的瞭解,我們身邊很多離婚案,都是因為雙方父母沒擺正自己位置,還想在孩子的小家庭中做主人導致的,而且,婆婆會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因素。

這種現象和我們第一模組講到的共生心理緊密相關。雖然母親和兒子女兒都有共生,但畢竟社會文化中,將已婚的女兒家視為別人家,而容易將已婚的兒子家視為自己家,這樣一來,很多婆婆還會覺得,兒子家是“我們家”,就是“我和兒子的家”,兒媳是外人。有些小家庭,哪怕兒媳的經濟收入比兒子要多,甚至房子都是兒媳為主買的,可侵略性太強的婆婆仍然會覺得這是“我和兒子的家”。

如果母親和兒子共生程度太高,婆婆的控制感太強,那麼一旦婆婆住到兒子家,不出問題才怪。

所以,家人之間也應該有地理邊界,尊重這個邊界,家庭關係會清晰很多,好相處很多。

幫孩子建立地理邊界意識

成年人相對獨立,劃定合理的地理邊界很容易。可是,怎麼給未成年的孩子一個合理的地理邊界呢?其實也不難,只要做到兩點。

首先,父母要適當保持在家裡的權威,畢竟這是父母主導建設的空間。

其次,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間。比如,進孩子房間時,要敲門,或者給孩子一個可以上鎖的抽屜,那是孩子神聖不可侵犯的空間,大人沒有任何理由去進入這個空間。同時也要讓他知道,他同樣不可以隨意侵犯父母的地盤。

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間,意味著在給孩子一種感覺:你是你地盤上的主人。這會有助於孩子形成邊界意識,能在被入侵時捍衛自己的權益。

如果父母經常入侵孩子的地盤,那麼孩子有可能變得和父母一樣,也會隨意入侵別人的空間,同時,也可能沒有更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因為他們習慣了被父母入侵。

最後再舉一個社會新聞的例子,在一家書店,一位少年大聲朗誦,書店女店員上前制止時,這個少年大怒,雖然還是個孩子,但他卻說出了“信不信我抽你”這樣惡劣的話。少年的父母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還是解釋說“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所謂的“熊孩子”,我們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這些孩子如果將這種做事風格一直持續下去,只怕他們的人生不會順利,因為人們會討厭他。討厭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在入侵別人空間時毫不自知,缺少地理邊界意識。

思考題

我常說:如果在你的地盤裡,你不能做主,你就是別人的殖民地。

那麼你是誰的殖民地?你如何能重新奪回你的地盤?你又是誰的殖民者?你應該怎麼把主權還給別人呢?歡迎你在留言區跟我交流。

識別二微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