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這個學期,寶媽圈裡討論最多的話題非“雙減”莫屬。

雙減後的孩子確實輕鬆了:

作業少了,輔導班不用上了,有的甚至連書包都不帶回家了。

但不少媽媽卻表示壓力山大,焦慮感也越來越強:

而老母親們焦慮的點在於:

孩子的壓力看似是小了,但競爭卻從未停止。沒了學校的約束,教育只靠父母,趕不上同齡人怎麼辦?

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個難題,但把格局開啟,可以發現:

“雙減”,其實讓教育迴歸了本質。

優秀的教育不僅僅侷限於成績,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比起做統一分數標準倒出來的模子,挖掘孩子的自然天性,關注孩子的身體精神素養,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滋養。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雙減後的第一個週末,有的父母將孩子帶到戶外,在玩樂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孩子的勇氣與機靈都讓自己意想不到: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這些思維與能力的展現,也遠遠比單純的分數更為重要。

因此,好的教育應當是遵循規律,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下成長,別給他們設定太多的條條框框,侷限了他們的能力、思維。

打破禁錮,迴歸自然教育本真

在內卷時代,雞娃似乎成為一種“正確”。

中國孩子的日常除了貢獻給上課和補習、興趣特長班,僅剩的時間也都用來刷影片玩遊戲,困在考試和螢幕中的童年,讓感觸自然成為一種奢侈。

但蘇聯著名教育家卡普傑列夫曾經提出:

“兒童應該儘早而且長時間地投身於大自然中,從中吸取對它的印象,體驗大自然在每個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

感知自然,在自然環境下塑造孩子的五感體驗: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不論石土山峰、風雨雪陽、花草鳥木……都會激發孩子先天的好奇心與參與欲,為孩子的審美力、表達力、感知力,贏得先機。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自然教育,在近年獲得越來越多認同,正是因為它從多元角度開化孩子,不讓書本和課堂成為單一的答案解釋,而是提升孩子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會看的孩子更敏銳

很多孩子對周圍出現的事物習以為常,遠到書本知識、近到身邊一草一木……

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敏銳的觀察力,無法將其與書本知識聯絡起來,導致凡事漫不經心。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對自然環境的敏銳觀察能力,是孩子一項重要潛能,需要父母輔助開發——創造條件,幫孩子確定觀察物件:

比如隨處可見的樹木,其實也有千百般姿態,形態、顏色、粗細都不一樣,觀察自然生命的成長過程,從粗略到細緻,不僅培養孩子敏銳觀察力,更加激發了孩子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有探索欲才有創造力

有了觀察之後,切身的感受也很重要。國外盛行的“Nature play”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先感受自然,再稍加引導,促進孩子自己主動探索。

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分享對大自然的感受:

今天的陽光怎麼樣、蟲子的叫聲好聽嗎,得到回答後,再引導他們去了解為什麼雨天沒有陽光,不同蟲子的叫聲有何區別……

從而加深孩子的感官體驗,激發更多探索欲,慢慢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不迷信標準答案

在傳統教育裡,孩子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和“標準答案”,缺少主動求知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而根據一份跟蹤調研發現,受過自然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學習積極性、語言能力、交流能力、主動思考及身體素質方面更為突出,因此家長要做鼓勵者,而不是好奇心的“滅霸”。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從眼睛觀察、感官接觸,到最後的主動思考,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汲取自然營養,回饋和提升各方面能力,正是“從自然之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總是格外強大”的原因吧。

隨時隨地都能自然教育

投身並體悟自然,勝過於其他任何遊戲,因為自然能夠激發孩子內在的對於探索的好奇並去實驗,在大自然裡,只有不設限,孩子才可以充分觀察、探索、辨識、記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學會自主探究生活,自然教育並非讓孩子深入叢林,而是教會孩子探索生活,體驗生活,在身邊的自然中,學會給孩子獨立性,也是給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

格局開啟,20年後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拋掉“爸媽必對”人設,給孩子自主探索權

尊重而不說教,在大自然中,要消解父母100%正確的權威感,真正和孩子成為朋友,躬身面對多樣的世界,接納自己作為家長仍然有的“不知道”和“搞錯了”,放手給孩子更多尋找答案的動力,有時候,孩子會給我們驚喜。

看見下雨,孩子會隨口說出:雲朵哭了,這種有童趣有想象力的話,爸爸媽媽可以點贊給予鼓勵。

面對陰陽不同朝向的植物長得不同時,家長不能解答孩子的困惑,就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學習,做出榜樣,保持學習能力和好奇心的孩子,長大後會遇見不一樣的人生。

科學規劃時間,定期打卡大自然

大自然的四時變化,充滿了神奇和奧秘,透過觀察季節的變化,培養孩子的季節感,不僅能豐富孩子對大自然週期性變化的感知,更能促使孩子對不同現象加以聯絡,形成因果關係思考,激發邏輯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比如在不同時間,打卡相同的地方,春天小草變綠了,夏天萬物生長茂盛,秋天樹葉變黃,冬天落葉歸根等。

讓孩子在時間流逝中,養成觀察力與思考力,這種“短途旅行”,不僅增加親子關係,爸爸媽媽也能獲得生活的新鮮感,治癒“自然缺失症”。

學會陪著變成陪伴,別做“工具人”

真正的自然教育,不是指父母放任孩子不管,而是需要父母全情參與,變成“同齡”玩伴,和孩子一起疊紙船航行,感受和學習不同厚度的摺紙和水流的關係,解決航行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或者在草地踢足球時,不要怕泥土灰塵,不要做觀眾,變身他的隊友,酣暢淋漓地享受運動,發展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

不做甩手掌櫃,而是以愛心、細心、耐心、精心,陪伴孩子完成與自然的互動,帶孩子投入到大自然中的時候,無論是看螞蟻搬家還是去沙灘堆城堡,都是最好的學習。

這些陪伴,不能幫助孩子直接獲取分數,卻能釋放孩子的天性,愉悅孩子的身心。

全身心投入,離不開健康的體魄

其實,父母們只需要打造出一個自然的成長環境,並且找到合適的方法,孩子的天性、能力,自會引領著他們盡情探索,快樂成長,發現自身的無限可能。

當然,讓孩子在自然裡自由探索、成長也有前提,這離不開好的身體素質的守護。

為了讓孩子有個好體魄,爸爸媽媽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事無鉅細。

尤其是選擇寶寶最重要的口糧——奶粉,更是貨比n家,只想把天然的好營養帶給孩子。

“雙減”停下了孩子補習的腳步,但沒有讓競爭停下。

作為父母,我們只要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天性,多帶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他們的好奇心、探索欲,對整個世界的感知,自會發展。

而這些,也將帶給他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