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這個世界上,

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作者:燕兮

在作家榜上,楊絳成為中國最後一位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

《楊絳傳》的記錄,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乾淨,她的淡定,她的風華,她讓我們理解了人生最美好的姿態。

面對名和利,她不爭;

面對世事紛爭,她不理;

面對生離死別,她不悲。

正是她的不爭、不理、不悲,才讓她在潮起潮落中,始終保持初心,筆耕不輟,書寫出自己的人生。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1

不爭,是一種智慧

林語堂在《風聲鶴唳》中曾寫道:“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不爭,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智慧。

有人認為,不爭是一種傻,還有人認為,不爭是一種懦弱。

生活中一點不爽,就想去爭個輸贏的人不少;工作中遭遇不公與人爭的面紅耳赤的人,也比比皆是。

說到不爭,楊絳既做到了生活中不爭得失,工作中不爭輸贏。

她懂得與其和別人爭,不如多花點時間去讀書。

初到牛津時,楊絳夫婦租住在金先生家裡,兩人樂得清閒的是除了房間衛生不用打掃之外,一日三餐均由金先生提供飯食,早午晚餐加一頓下午茶。

但是沒多久,金先生家提供的伙食卻越來越差,越來越敷衍。

楊絳胃口小,會刻意把自己吃不完的留給錢鍾書,但是丈夫還總覺得吃不飽,日漸消瘦,令她心疼不已。

她沒有因為飯食的問題去找金先生爭論,而是決定和丈夫搬出去,自己做飯吃。

後來她在學校附近找到了一間比較滿意的房子,房東太太很友好,還把自己家裡的廚具用品租借給他們燒飯。

楊絳每日做可口的中餐,丈夫能夠日日吃飽,吃飽喝足的夫妻二人常常坐下來讀書寫字,生活十分愜意幸福。

在生活中,少了爭論對錯的時間,就多了讀書享受的時光,這是楊絳不爭的智慧。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再看工作中,不爭的楊絳收穫也甚多。

楊絳在工作中曾經很不順意,在清華大學外文組的25年間,她一直被無視,始終是三級研究員,從未升遷。

所裡給錢鍾書發一張《天鵝湖》的票,楊絳沒有;每年勞動節觀禮,丈夫有排在前面的“大紅條”,楊絳依舊沒有。

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楊絳選擇不爭不吵,仍然保持平和的心態,踏實做自己的事,讀自己的書。

1954年,楊絳翻譯的《吉爾·布拉斯》在《譯文》月刊分期刊出,還得了《世界文學》主編陳冰夷的點名表揚。

不爭得失,不爭輸贏,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潛心學術,豐富內心。

很早的時候,楊絳在翻譯詩人蘭德的詩時,有一句話令她特別動容:“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於是,她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生活簡單才迷人,少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多了一份專注自持的時間;

靈魂高貴才富有,因為專注自己,所以人生不被俗世所累,反而能保有天真與美好。

生活越簡單,靈魂越豐盈。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2

不理,是一種格局

朝鮮有一句諺語:“一怒之下踢石頭,只有痛著腳趾頭。”

生活中,若輕易被他人的挑釁左右情緒,傷害的只有自己。

反觀那些大格局的人,情緒穩定,始終不被他人影響,才能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的事情。

楊絳很豁達,懂得自己人生的終極意義,也明白唯有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安閒舒適,得其所哉。

在一次會議中,突然一個女學生跳上臺去對楊絳進行控訴。

那個女學生捶胸頓足,咬牙切齒地大聲攻擊她“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上課教導我們,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結了婚的女人也應當談戀愛”。

在當時,被當眾控訴的人,是被認為有害於人民的人,這簡直就是當眾羞辱楊絳。

楊絳並不認識該女學生,在三千人的大禮堂中,也全然不知道要怎麼做,她只好裝作不聞不見。

散會後,楊絳一個人默默地走出禮堂,路上,群眾都在議論紛紛,憤怒不已,甚至有女同志發出感嘆:“咳!還不如我們無才無能呢!”

雖然很難過,但她依舊沒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

回到家,她靜靜地坐著,想到季布壯士,受辱不羞,因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

於是,她看了一會兒書,倒頭便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楊絳特意穿上最鮮麗的衣服,買菜做飯,讀書寫字。

在她看來,對流言蜚語最好的反擊,就是不理。

這場風波雖然令楊絳大受打擊,卻也磨練了她後來刀槍不入的本事。

她不理取鬧之人,沒有患得患失的情緒,保持進取的姿態讀書寫字,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楊絳的課依舊很多學生選修,她的名譽也很快得到了恢復。

復旦大學陳果教授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在自己最失落的時候,最潦倒的時候,最無人能理解的時候,還能保持一份豁達,一份涵養,一份風度,這才是真正見你修養的真功夫。

一個人的修養,都藏在她的格局裡。

格局的大小,是對待事情的態度。格局大的人,不被挑釁所激怒,就不會浪費時間在無聊的人身上。

無理之人,無須理會。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3

不悲,是一種心境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悲境中來。”

大部分人都喜歡順境帶給自己的快樂,而真正能讓人成熟的,一定是在逆境中的自我成長。

1994年,錢鍾書發燒住院,查出膀胱有癌變,手術病好出院不久,又生病住院。此後,錢鍾書只能住在醫院裡。

1997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因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

1998年底,錢鍾書也相繼去世。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此後,只剩楊絳孤獨一人,“我們仨”,從此走散了。

當時,有人去看望楊絳,楊絳孤獨地在屋子裡的情景令她悲痛不已,拉著楊絳的手不停地哭泣。

此時88歲的楊絳反過來安慰她說:

你比錢瑗小四歲吧,傻孩子,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

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兒和鍾書前面,你想想,錢瑗、鍾書受得了嗎?

所以,這並不是壞事,你往深處想想,讓痛苦的擔子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人生海海,處處都藏著逆境。

苦和難隨時都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壓垮我們的精神。

唯有強大內心,才能接住生活帶來的變幻莫測。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錢鍾書去世後,楊絳不再喜歡出門,她在家裡閉門謝客,就是為了完成丈夫與女兒未完的工作。

楊絳把錢鍾書零散的手稿收集起來,有些殘破的手稿也被她一張一張地拼貼好,整理好後陸續交給出版社出版。

因為楊絳,讀者們在錢老先生去世後,仍然繼續讀到他的“新作”。

楊絳自己熱愛的翻譯和寫作也一直在繼續。

2000年,楊絳翻譯的《斐多》出版了。

隨後,她動手寫了《我們仨》,在2003年也出版了。

《我們仨》令無數讀者動容,並獲得了當年十大好書第一名。

同年,楊絳全票獲得“文學女士”稱號。

楊絳晚年的創作,大多數都是“向內的”精神探索,深入靈魂的迴歸。

楊絳曾說: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

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楊絳:不爭、不理、不悲

4

寫在最後

黎戈曾說: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我們愛楊絳,也是愛她的生活態度。

從始至終,她對待自己的生活,毫無抱怨,保持初心,珍惜時間,成就自我。

人生的高度,不在於你爭到了多少名與利,更不在於你鬥贏了誰,而在於你如何過好這一生。

當你內心寧靜淡然時,再大的苦難也無法壓垮你。

相反,當你接納現實,調整心態,努力前行時,苦難可能成就了你。

平淡自守,享受努力過後的成就感,幸福也就隨之而來。

點個【

在看】

,願我們都能像楊絳先生一般,不爭、不理、不悲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靜待花開。

- End -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