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47歲的孫福會

凌晨三點起來和麵,再把揉好的面搓成手指粗的長條盤在盆裡,之後上籤子醒面的時候,已經是上午八點鐘了。孫福會和妻子亞紅一直忙個沒停,中午十二點的時候,妻子心疼丈夫,從廚房拿了兩個熱騰騰加菜的蒸饃,這應該是夫妻倆今天的第一頓飯。丈夫忙活得騰不開手,妻子就拿著喂到嘴邊,需要幫忙的時候再把饃放到一邊,兩個人便又一起開始搓面。

晴好的天氣,下午一點鐘順利開始吊面,曬乾後,收面的時間在下午五點鐘,切割後進行包裝就算完成了。孫福會曾經算過,他做的這種手工掛麵,一共要經歷20多道工序。

想傳承這項失傳了40年的技藝,帶領著整個村子一起做掛麵,孫福會笑著說,那時候從村東到村西,吊面的時候,100多戶村民家門口,一排排的掛麵簾子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傳承,40年前孫家村的掛麵名氣大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11月12日,陝西閻良關山街道辦

,落葉後的柿子樹上綴滿了紅紅的果實,柿子大概是這個季節鳥兒們最美的食物了,就為這,很多村民在採摘的時候都會刻意在樹上留一些給它們。孫家村,這裡應該是距離當地閻良主城區最遠的一個村子,所以和美麗的新農村建設來說,似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今年47歲的孫福會家就在這裡。

40多年前的時候,手工掛麵在村裡是一個頗具名氣的產業。據說是移民過來的外地人帶來的手藝,因為筋道好吃很快就打出了當地品牌,村民們依靠做掛麵富裕起來。只是隨著改革開放,機器麵條的興起,讓手工掛麵的根本賣不上價位,孫家麵條逐漸沒落,到最後就沒有村民再願意做了。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三年前,孫福會最初學藝是跟著村裡一位70多歲的老人討教的。在村裡老人被稱為這項技藝唯一的

“高把式”

,之所以叫唯一,那是因為會做掛麵的人都陸續離世,這項技藝也沒有傳承人。

“我跟著學了一年也沒學出來”儘管老人全力以赴在教,但是40年前的技藝,在最後吊面的環節卻總是失敗,3米多高的架子,麵條吊到一半就會斷掉。“現在的麥子和過去的不一樣,現在的溫度也和過去不一樣了”如果老人的技藝沒有問題,孫福會只能這樣來解釋失敗的原因。

吊一次失敗一次,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痛苦體驗,孫福會的妻子記得,別說是吊面,那時候只要一聽說和麵她就想掉眼淚。壞了的麵條,孫福會趁著晚上只能拿出去偷偷扔掉,回到家就坐在屋裡發愣,妻子也不知道怎麼安慰,那時候空氣壓抑的令人窒息。

學藝,結合眾家之長和孫家村傳統工藝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第二天,孫福會跑到渭南一家很有名的掛麵企業,他假裝自己是收面的,和老闆聊天的時候,偷偷打開了手機的錄音功能,“他們以為我是外行,所以也沒防著我”可是按照這個方法回來後吊面還是沒有成功,孫福會就又跑出去求經,他甚至參觀了所有吊面的流程操作。

再試……

晚上,看著掉落的麵條,那種絕望讓孫福會覺得前途似乎是一片黑暗。他和妻子坐在沙發上誰也沒有說話,到底問題出現在了哪裡?

孫福會愁容滿面,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這麼放棄,他實在不甘心。

“再吊五架面,不按照老師說得來,如果再失敗了,就說明咱們繼承不了這個技藝,也掙不了這個錢。”孫福會用這樣的方式在給自己機會。妻子看看丈夫點了點頭,眼裡噙著淚花去和麵了。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調整方法,記錄好各種資料,五架面裡面最終成功了兩架。

是記不清楚當時的心情,還是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成功後的興奮,孫福會也說不清除。看著3。7米高的架子上的麵條,用手拽著被成功吊起來的時候,夫妻倆捧著記錄的資料有點“忘乎所以”。

用越吊越好來定義孫福會的掛麵一點兒都不為過,用他的話說這種麵條是結合了眾家之長和孫家村傳統的工藝。

後來就一直成功,一直記錄。鹽是根據當天溫度隨時變化的,最最終是越吊越好,面的品質越來越好。

富裕,掛麵也是當地的一張名片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普通的麵條是高鹽的軟面操作,孫福會是用低鹽的硬麵,打個比方,軟面可以吊四米的話,硬麵就只能吊三米,這種數字差別的背後,讓兩種面在勁道的口感上有著天壤之別。“我的面三遍開鍋都不會饢,煮好了放那裡就是五分鐘後也不會坨。”

陽光很好,吊面是孫福會和妻子最開心的時候,穿梭在一簾簾的麵條裡,裹挾著陽光味道的淡淡麥香,讓人不禁想起一句話,“在世界上做麵食最好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面最好的是山西和陝西,而在陝西做面最好的是咱們關中道人。”

以前吊面的架子是

3.7

米高,後來孫福會把架子降低到了

3.3

米,孫福會說那是因為一年前在凳子上吊面的時候他曾經摔下來過。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

其實成功後再回頭看之前的經歷,可能什麼都是一種必要的儲備。

在做掛麵之前,孫福會其實做過很多工作,初中畢業輟學後他就開始打工,從木工廚師到種瓜賣菜,從小販生意到開車拉貨,最後孫福會和妻子在村裡開了一個小超市,生意還是很不錯的。

只是從小在孫家村裡生活,孫福會覺得,如何帶大家一起致富一直是他的一個願望。有一天這種掛麵形成工廠化加農戶的模式,孫家村從東到西,100多戶門前的閒置的地方,都會做成衛生達標的標準化晾曬間。那時候,農戶們在孫福會的帶領下,在規定的時間把麵條掛上去,晾曬好後再統一拉到工廠回收加工。

孫福會前段時間把這種手工掛麵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致富,他的理想是能讓這種掛麵成為當地另外一張靚麗的名片。

為了傳承失傳了40年的技藝,47歲的大叔做起了手工掛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