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姐姐家的孩子今年4歲,特別調皮。在家的時候,只要稍微一沒看住,不是把牛奶倒在床墊上,就是把用水把陽臺淹了,惹得鄰居上門投訴。

過年那會兒和親戚聚在一起的時候,大家一起坐在聊天,唯有姐姐得時刻看著孩子,怕一個不小心就又作出什麼么蛾子。於是有親戚便建議姐姐可以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是不是孩子有多動症。

姐姐聽了內心一驚,還沒去醫院,內心就開始憂慮起來。

於是我寬慰姐姐不必太過著急,可以先用以下方法,先自己判斷一下孩子是否有多動症的可能。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多動症

多動症大部分是由神經系統的缺陷引起的,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疾病。多動症的因素有許多,父母遺傳、環境因素等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多動症的情況。此類孩子通常會表現出無法專注、情緒不穩定、極度好動、難以靜坐、學習成績不佳等。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那麼多動症的孩子有哪些較為具體的特徵?

1. 注意力難以集中

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一般注意力會較為渙散,即便是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也常常會在觀看不到10分鐘後,又開始不停地動起來。他們常常會被外界環境所影響,專注的時候一旦外界有任何響動,馬上就會被吸引過去。

2. 情緒不穩定

那些多動症的孩子,情緒一般比較不穩定,經常會出現無緣無故哭鬧和尖叫的狀況。而好動的孩子雖然偶爾也會哭鬧,但是他們情緒的表達一般都是有原因的。除此之外,多動症的孩子一般情緒波動起來也較難安撫。除非家長會盡力哄逗,否則他們一旦哭鬧起來,經常會要半個小時以上。

3. 做事有頭無尾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在多動症的趨驅使下,他們一般會出現做事有頭無尾的情況。這些孩子可能開啟一瓶自己喜歡的牛奶,但是喝沒一兩口就轉身幹其他事情去了;也可能本來拿著一部手機要給你,但是給到一半就直接放下或自己玩了起來。

4. 做事毫無緣由

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一般除了會動作得相對頻繁以外,他們的動作一般也來得沒有目的性,經常讓人捉摸不透。而好動的孩子雖然會經常上躥下跳,但他們可能是出於好奇,也可能是因為覺得有趣。除此之外,多動症的孩子還喜歡無緣無故叫喊。偶爾飯吃到一半就會大叫一聲,動畫片看著看著便開始高喊。

5. 提出的要求必須儘快滿足

對於普通孩子,在他們提出要求之後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雖然偶爾也會哭鬧,但是在父母的嚴肅教育下,一般都能夠止住,對得不到的東西也不會有太大執念。

但是多動症的孩子不同。他們往往在要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之後,除了哭鬧不停,還會在地上變邊哭鬧邊打滾,或者不停用力跳,以此來大力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而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也常常容易妥協。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如果孩子以上的情況都滿足,那麼家長要儘快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檢查,看是否真正存在多動症,並謹遵醫囑進行相應的干預治療。如若不是,有些父母或許會好奇,為何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總是異常好動調皮呢?

孩子好動的原因

1. 氣質差異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內有4種液體,而不同液體的所佔比例的多少,將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與氣質。這四種性格氣質分別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而多血質的人往往會更為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善於與人交往。因此那些較為好動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可能屬於多血質氣質。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2. 父母教養方式不同

有些父母對自家孩子管教會較為嚴格,孩子只要一調皮搗蛋,立馬會得到嚴厲的訓斥以及懲罰。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之下,自然做事也會相對收斂一些。而有些父母會相對喜歡放逐孩子的天性,只要不是危及生命或者會傷害到他人的事情,一般會放任孩子自己去探索。因此這類管教方式下的孩子,也會相對調皮好動,隨心所欲。

既然如此,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些多動的孩子,是該控制他們的行為還是釋放他們的天性?

其實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只要不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與人際交往,父母不必多加約束

。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完善,對許多感到新奇的事物都要去摸一摸,這是導致他們好動的原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果多加約束,反而會阻礙孩子認知的發展。

父母可以在一旁多加引導,對孩子所觸碰的物體進行解釋,讓孩子對事物能夠有一個更加完善的瞭解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除此之外,

父母要謹防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被貼上一個標籤之後,這個人便會讓自己往那個標籤的方向發展。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調皮”、“好動”等此類詞語,孩子在接收到這些資訊之後,便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往這一方向越走越遠。

孩子過於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惹的禍?5大方法幫你判斷

愛迪生曾說過,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從這個方向看,好動的孩子反而更加具有優勢。但是父母首先要區分好多動與好動,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