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害怕拒絕,成年人才懂的痛。怎樣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明明心裡不情願還委屈自己迎合別人的人。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裡有這麼一段話,可謂是對討好型心理的形象寫照:“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害怕拒絕,成年人才懂的痛。怎樣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出現以下四種情況時,就要警惕孩子有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一、敏感,看家長臉色行事,違背自己的意願,按父母的意願選擇。喜好變模糊,孩子的喜好逐漸向強勢的家長靠近。

二、過分順從乖巧,害怕惹你生氣,有情緒不太表露,自己克服。明明很難過也不哭,怕一哭引起家長厭惡,主動轉移注意力,甚至用其他方式掩蓋。

三、膽小,時刻避免衝突。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是被搶玩具,自己的玩具也不敢要回來。害怕起衝突,出現矛盾或衝突就躲開。

四、在外人眼中特別懂事聽話,甚至成為別人印象中的第一大特質。表面上看起來很受歡迎,大家都願意和這種孩子玩,其實一直處於被壓制的態勢。友好和善的形象一直被外界強化。

害怕拒絕,成年人才懂的痛。怎樣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天生基因的因素同時和家長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心理學有研究表明以下幾種型別的父母最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家長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他們通常把討好偽裝在謙虛之下,不斷地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多照顧別人的感受,甚至當成禮節和美德來培養。當然他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不惜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孩子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深受父母影響,成為討好型人格便順理成章。

第二,家長冷漠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他們認為給孩子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就夠了,漠視孩子的感受,也不迴應孩子的需求。在這種家庭氛圍下,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沒有建立安全感,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取悅父母以博取關注和愛。冷漠的家庭氛圍為討好型人格提供了再合適不過的土壤。

第三,控制型人格的家長。這類家長最具有迷惑性,給人感覺認真負責,為孩子付出很多。他們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只認同自己的選擇,幫孩子做各種決定。孩子沒有自主權,一旦孩子不聽從他們的安排就用各種手段逼孩子就範,包括但不限於羞辱,體罰,威脅,冷暴力等。不管做什麼只秉持一個信念,我這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一般有兩個結局,要麼在青春期開始反叛,要麼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反抗能力。

害怕拒絕,成年人才懂的痛。怎樣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重拾信心,獲得受益一生的幸福快樂的能力?

第一,尊重孩子。自尊不能被給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養出來的。是從失望和錯誤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建立的自信和能力。

第二,無條件接納。不是因為孩子做得對,做得好,做得讓你滿意,你才愛他,孩子本身就值得被愛。在無條件愛中長大的孩子,內心自信堅強,無懼世間的風浪,也不會輕視自己,因為他知道他值得。

第三,給孩子選擇的自由。任何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孩子沒有義務完全符合你的期待,允許孩子讓你失望。粗暴地打罵,用強權來控制無力反抗的孩子是無能的表現。多動腦子為孩子提供選擇、和孩子一起做決定。

第四,不強化順從討好的行為。家長要從觀念里根除“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想法。在與外界相處中,鼓勵孩子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勇敢拒絕,大膽說“不”。激勵孩子自我評價,不依賴於外界的評價。

誰也不是天生完美的家長。養育孩子任重道遠,只有不斷成長進步,有意識地改正自身的缺陷,才能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少犯錯誤。

不用自己固有的思維去限制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個性,表露情緒,勇敢探索,積極嘗試。孩子不必迎合父母的期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應由他人來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