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美麗平谷

有態度 有溫度 全區都關注

本期編輯:飲冰子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近日,經90後的一個年輕朋友推薦,開始每晚看熱播劇《安家》,從開始的只是打發時光,到現在每晚必坐電視劇前追劇。也被劇中年輕人奮鬥、打拼的故事感染著,不禁想起一句話“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奮鬥的青春永遠是最美的。那日,房似錦的一番話又引起了我這個70後的共鳴。她說:最喜歡槐花開放的時節,因為可以坐在樹上,大把大把的往嘴裡揉槐花兒,這時候,是最能填飽肚子的時候。聽罷,眼前即刻浮現了滿樹槐花盛開的景象,聞到了槐花的陣陣馨香,想到了70後的我們的槐花情節。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槐花,又名洋槐花,民俗有云“門前種棵槐,財運自然來”。所以在北方鄉村的房前屋後、溝坎路旁廣泛種植著槐樹。曾有詩讚美 “四月槐花馥郁香,玉姿雪態倍芬芳”。每年4月是槐花盛開的時節,滿樹的槐花兒競相吐蕊。潔白的槐花綴滿枝頭,有含苞欲放的,有蓓蕾初開的,有嫵媚盛開的,一簇簇一串串,掩映在片片嫩綠中。春風拂過,陣陣素雅的甜香在空氣中瀰漫開來,滿目絢爛,招蜂引蝶。這時候,不僅吸引著大人駐足,更是吸引了孩子們。

那時的孩子,不像現在,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豐富多彩的娛樂選擇和業餘生活,或者參加各種課業輔導班,而是每天放學後,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要麼一起去幫家裡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打豬菜、拔草、拾柴火),要麼是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去玩耍,書包往家裡一扔,就像吹了哨似的溜出家門,於是街頭巷尾頓時熱鬧了起來。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孩子們最愛的是春天,捱過了冬季的寒冷(畢竟穿厚重的棉襖棉褲,多少有些笨拙),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草軟綿綿的,風輕悄悄的,孩子們更是笑著跑著。那些散落在院落街頭巷角的槐樹,更是煥發了勃勃生機。經過了冬藏,槐樹以其昂揚向上的姿態抽枝吐綠。不知哪一天,偶一抬頭,可見滿樹綠俏頭,這就離開花兒不遠了,於是孩子們就盼著花開的日子,盼著往嘴裡揉槐花。吃槐花,還有講究:盛開的,花瓣薄,口感稍軟,也沒那麼甜;要開的,味兒稍苦;唯有含苞欲放的口感最佳。盼望著,不是哪一天,偶一抬頭,槐花兒竟燦然開放,潔白花瓣間吐蕊沁芬芳。遠遠地,槐花的香甜陣陣襲來,沁人心脾,不由得讓人屏息靜氣,讓這份兒香甜直抒胸臆。至於孩子們,更是快速聚集樹下。或由身姿輕盈的人爬上樹,坐在枝丫上去採摘,邊吃邊往下扔;或有人在樹下拿個長竹竿踮著腳將花打下;還有調皮的男孩子,撿起土塊往樹上砸,讓花紛紛飄落……總之,這時的槐樹周圍真正成了孩子們歡樂的園子。孩子們嬉笑著,打鬧著,將槐花兒大把大把地揉進嘴裡……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天邊那抹絢爛的晚霞飄落空中,天暗了下來,孩子們才依依不捨地揮手回家。手裡,或多或少的會帶著些槐花兒。那時沒有食品袋兒,都是提個柳條編筐或大人縫製的布口袋,匆忙出來的,忘帶的,便用衣襟兜著,就那樣捧著滿滿的喜悅回家……

70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談及這些,每個人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出很多這樣的兒時故事:摘槐花兒,捋榆錢,撿樹種(那時有一段時間,學校曾集中收集樹種),收樹葉。那時也並非完全為了玩耍,有一首歌,也實實在在的反應了當時的情景:

東家妞西家娃

採回了榆錢過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

童年時我也採過它

那時採回了榆錢

不是貪圖那玩耍

媽媽要做飯

讓我去採它

榆錢飯榆錢兒飯

嘗一口永遠不忘它

……

是啊,在那個物質生活還很匱乏的年代,這些也多多少少的填補了當時糧食的欠缺,豐富著人們的味蕾。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如今,和現在的孩子們講起這些,他們真的會覺得那是在聽小說,會一聽一笑而過。殊不知,這些,其實是70後留在心底的一份真實的記憶。這不難理解,因為時代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認同也截然不同,就像70後讀不懂今天的流行音樂一樣。時代在進步,如今的孩子們生長在一個盛世中國,一個偉大的新時代。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而70後,也慶幸在這個美好時代正盛年,正和80後、90後甚至00後一起為美好夢想、美麗中國而努力奮鬥!今天的槐花,或許在他們看來,只是農家飯的一種新鮮物(槐花飯、槐花餃子、槐花煎餅、槐花炒雞蛋、槐花粥,會偶然點一份)

影像平谷:四月槐花兒

但在70後的心裡,槐花依然是那樣的香甜,是永遠留存在唇齒間的那抹幽香和那份美好的記憶,揮之不去,招之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