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每當提起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表示很頭疼,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討厭學習。

通常表現為:

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

馬虎、不願動腦筋、拖延懈怠;

日常情緒低落、沒精打采;

迷戀網路世界和遊戲。

厭學和網癮是當今社會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兩種心理問題,困擾著父母。

孩子之所以會討厭學習,社會、學校的因素固然存在,家庭因素的影響往往是更關鍵的。

很多孩子不是對繁重的學習壓力、複雜的學習難題感到厭煩,而是家長的一些做法和言行,讓孩子產生

自卑、煩躁、叛逆

的心理,於是開始討厭學習這件事。

比如家長以下這4種錯誤做法,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值得警惕。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期望過高、要求過嚴

孩子承受的壓力太大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曾經在網上看過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兩張課表。

一張是10歲讀小學四年級哥哥的課表:週一到週日,除了在校,都要參加各類補習班,還要完成相應的練習;

另一張是妹妹的,5歲讀幼兒園中班,但琴棋書畫樣樣都要學。

如今這個時代,很多父母走上了“雞娃”的道路,把所有的心血、精力和時間都傾注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上名校、考高分、各種興趣特長全面發展。

對孩子期望高、要求嚴,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但

如果過分的高期望高要求,超出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確實容易壞事。

“好像我不管怎麼努力、做得多好,都不能達到我父母的標準,他們永遠都不滿意。”

“我好希望他們能跟我說,你做得挺好了,休息一下也沒事。”

家長的高期待高標準下,孩子缺少正面的鼓勵和肯定,覺得自己怎麼做父母都不滿意,

自信心不足

過重的學業壓力下,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被學習充滿,沒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玩耍的時候,

整個人是壓抑的,無法從學習中感受興奮和快樂。

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自我價值感缺失,逐漸對學習產生抗拒。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應符合孩子實際情況,考慮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給孩子適當的“放空時間”可以自由地休息、玩耍。

不要過於嚴苛,懂得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有自信了,在學習上會更加充滿活力與激情。

過度管教、督促

孩子失去自覺性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很多孩子討厭學習,不在於家長管得太少,恰恰是因為管得太多。

作業陪著孩子寫、寫完負責檢查;

嘮叨、催著孩子去學習;

給孩子安排好各種學習計劃和任務。

家長把學習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了,孩子便不覺得自己要為學習負責,於是失去自覺性,懶惰不愛思考,事事依賴父母。

一旦什麼時候家長不再督促、為他安排好,孩子就懶得學習、開始討厭學習。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所扮演的媽媽宋倩,就是一個對女兒學習過分焦慮、管太多的媽媽。

女兒都上高中了,還把房間的牆換成透明的玻璃牆,以便隨時可以檢視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女兒的學習也是事事過問、插手。

劇外的陶虹與劇中的宋倩截然相反,她是個典型的“反焦慮”媽媽,很少管孩子學習。

她說:

“要是因為輔導學習母女變仇人,那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孩子終究是要自己強大的,陪伴孩子,等待孩子自覺的那一天,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

的確,

要想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養成好習慣,提高自覺性。

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個人空間和自由的要求會更高,家長的過度干涉、管教,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是想讓我好好學,我偏偏不學。”

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很重要,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動性。沒有自由,孩子就學不會自覺。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自由安排學習的機會,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假期的學習安排,讓孩子自己做主,他在學習上的積極性會更高。

唯成績是論

過分看重學習成績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綜藝《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因為成績下滑,媽媽就把她的舞蹈課停掉了,並告訴孩子只有進入全校前100名才讓她繼續學舞蹈。

唯成績是論的父母,評價孩子的角度單一,經常忽視孩子身上的其他閃光點,認為除了成績其他都不重要。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走入了這樣的誤區:

過分看重學習成績,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的問題都不是什麼問題;

而一個孩子只要學習不好,其他所有的優點都不值一提,說什麼都得不到重視和理解;

孩子考得好了便喜笑顏開,考的差了滿是失望和憤怒;

跟孩子說話張口閉口就是學習、分數,忽視與孩子的心靈、情感交流。

父母過分看重分數,情緒、對孩子的態度隨著孩子成績而改變,會使得孩子也一樣過於看重分數,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

長此以往,當孩子覺得自己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了,乾脆就放棄了,於是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節目中,現場跳了一段舞的女孩渾身散發的是自信、快樂的光芒,這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

不是成績好的孩子就沒有其他問題了,成績不好的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值得發掘和肯定,家長應該客觀立體地看待。

發現孩子的特點和優點加以培養,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這種自信心會幫助孩子在學習和其他各個方面都做得更好。

在學習這件事上,也不應該讓孩子只看重成績,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對知識的渴望,真正地享受學習過程,而不是功利性的考高分。

外部獎勵使用不當

孩子喪失內驅力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跟孩子許諾,考試考前多少名,就獎勵現金或者送一個禮物;作業按時完成,獎勵看一會兒電視,等等。

殊不知,

外部獎勵使用過多或不當,反而容易讓孩子喪失內驅力,當家長不再給予獎勵時,就不願意學習。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吵得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給每個孩子25美分,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拿著這25美分高興壞了,第二天,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給這麼多。

15美分也不少,於是第三天孩子們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很生氣,“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剛開始孩子們為了自己開心而玩,每天都玩得很盡興,可是後面為了錢而玩的時候,動力反而少了。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經過實驗表明,

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如果對他進行外部獎勵刺激,那麼反而會減少他自身工作的慾望,削弱自身的內驅力。

這種外部獎勵對自身驅動的抵消就被稱之為“德西效應”。

同樣的道理,家長如果總是用獎勵來激發孩子學習,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只會慢慢放在獎勵上,不再重視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於是逐漸對學習失去內在的驅動力和積極性。

所以,家長應該減少甚至避免這種外在獎勵“誘惑”的方式,可以多給予一些精神上的鼓勵,比如肯定的目光、讚賞的語言、一個大大的擁抱。

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幫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這才是最根本的。

孩子厭學?家長可能做錯了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