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文 | 靜女夭夭

最近,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火了!

在《誇就對了》節目中,乒乓球女皇鄧亞萍談到了自己的兒子林瀚銘。

兒子很喜歡打遊戲,甚至曾經非常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

鄧亞萍知道後,並沒有像普通家長一樣炸了毛。

而是帶著兒子去了兩家頂級電競俱樂部,去考察瞭解職業電競選手的日常訓練。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作為乒乓球“初代目大魔王”,鄧亞萍笑稱自己“像帶運動員一樣帶孩子”。

她把這種為孩子明確分析利弊、講究作戰方法的教育方式稱為“教練式育兒”,贏得了網友們的稱讚。

“鄧亞萍太會教育了!”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

“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 ”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到底是怎樣影響孩子的呢?

1

關於愛好:

“孩子做選擇,大人做參謀”

在乒乓球界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鄧亞萍深知:

任何興趣愛好在變成職業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反覆、艱苦的訓練和學習,而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光鮮與輕鬆。

孩子想把遊戲當職業,這在很多父母看來是“不務正業”。

然而,鄧亞萍非常開明地對兒子說:

“你要真喜歡,就好好玩,拿電競的世界冠軍,那也是世界冠軍。”

然而,尊重孩子,並不意味著讓孩子盲目地做決定。

為了讓兒子更深入地瞭解電競,她專門帶兒子去考察瞭解職業電競選手的日常訓練。

回家以後,她將電競選手的競爭殘酷性和職業道路分析給兒子聽。

沒想到,兒子考慮了一番,卻打消了在電競行業發展的念頭。

因為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把打電競當成玩而已,真去把它當成職業,還受不了那份苦。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鄧亞萍在節目中說道:

“當孩子還不能很清楚地認清自己、不能完全把控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東西對他更有幫助,我覺得這個時候大人一定要幫他去做一些選擇。”

兒子一開始喜歡打籃球。

但鄧亞萍很清楚,兒子的身高對於打籃球來說很吃虧,她選擇了平和地與兒子溝通,幫助兒子客觀地去分析利弊。

經過一番思考後,兒子開始試著跟著冠軍媽媽練乒乓球,漸漸有了興趣。

孩子的喜好很純粹,但往往熱情有餘、理智不足。

作為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應該像一面鏡子一樣,及時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盲區”,為孩子考察、分析、參謀,然後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美國著名作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尊重,是教育的開始。

父母不“甩鍋”,孩子不盲從;

大人做參謀,孩子做選擇。

有遠見的父母,會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

關於失敗:

“能和自己死磕,就不甩鍋給人生”

鄧亞萍有句座右銘:能和自己死磕,就不甩鍋給人生。

正是靠著這種精神,她16歲第一次參加世錦賽就拿下金牌,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4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

在鄧亞萍的運動生涯裡,一共拿下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八年稱霸乒壇,是保持“世界第一”時間最久的女子乒乓球運動員。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然而,如此“狼性”的媽媽,卻有著一個“佛系”的兒子。

有一次,鄧亞萍去比賽場旁觀孩子比賽。兒子輸了,哭得稀里嘩啦。

鄧亞萍過去安慰兒子,沒想到幾分鐘後兒子就像沒事人一樣,又開始蹦蹦跳跳。

“沒事啦!這次地板太滑了。”兒子若無其事地迴應。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鄧亞萍心想,輸了就是輸了,怎麼能甩鍋給“地板太滑”呢?

“你今天甩鍋給場地,明天甩鍋給裝備,後天甩鍋給觀眾或裁判。

養成了甩鍋的習慣,到了關鍵時刻,你希望甩鍋給誰?”

那一次,兒子沒有因為比賽輸了而哭,卻被媽媽訓哭了。

後來,鄧亞萍和孩子長談了一番,還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分享了那些年裡“和自己死磕”的過往:

“媽媽從5歲開始打球,卻因為身高原因,先後被省隊、國家隊拒之門外。

九歲的時候,在河南省隊,我打贏了所有同齡的選手。但是教練覺得媽媽太矮了,沒有培養價值。

但是我不服!為了證明我能行,媽媽只能用跟自己較真的苦功夫。

在一個廢棄的澡堂子裡,我每天穿著20斤的沙包衣,戴上2。5斤的負重環,拿著鐵拍子,除了睡覺,就是沒日沒夜的訓練。

後來,媽媽在13歲那年,終於拿到了成人組的全國冠軍。”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媽媽要讓你打乒乓球,並不一定要讓你去拿世界冠軍。而是讓你明白,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是不會那麼容易輕易認輸的人,是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的人。”

從那以後,被媽媽的精神所感動的林瀚銘終於開始勤學苦練。

有一次,一個發球動作,足足練了兩個半小時。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林瀚銘憑藉著精湛的技術入選了北京隊。

2020年,14歲的林瀚銘獲得了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

鄧亞萍激動地說:“比我自己13歲拿全國冠軍,16歲拿世界冠軍還開心!”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鄧亞萍希望兒子學會“和自己死磕”,並不是讓兒子重複自己的童年,而是希望兒子明白:

要學會輸,才能學會贏。

而“學會輸”並不是把“失敗”輕描淡寫地劃過。

相反,接受失敗帶來的打擊,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下一次才有可能贏。

比起甩鍋給人生,跟自己死磕真的非常辛苦。

然而,不和自己死磕的人生,往後只會更辛苦。

3

關於陪伴:

“孩子的手摟住我脖子的溫暖,

遠比掛在脖子上金牌的榮耀更重要”

鄧亞萍的身上,既有賽場上“死磕到底”的堅硬,又有著作為一個普通媽媽的柔軟。

她在節目中動情地說道:

“我當過十八次世界冠軍,還是第一次當媽媽,在這個角色下我不想當冠軍,只想你陪我一起長大”。

平日裡,她會利用家裡的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陪著兒子練乒乓球,隨時甘當兒子的陪練。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也會隨時把自己變回小孩子,陪著兒子一起拼樂高,享受輕鬆的親子時光。

人們常說,情感就像是一所銀行,父母的陪伴猶如往孩子的感情銀行裡存錢,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

每天與孩子相伴,會在孩子心中存下幸福與感恩。

在鄧亞萍的陪伴下,兒子漸漸成長為溫暖的大男孩。

知道媽媽喜歡園藝,林瀚銘用自己掙來的錢,送給媽媽一份小禮物,一把園藝剪。

禮物雖小,但在媽媽眼裡,卻情比金堅。

鄧亞萍曾動情地感慨:

“孩子的手摟住我脖子的溫暖,遠比掛在脖子上金牌的榮耀更重要。”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正如書中說到:“要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我們需要先贏得孩子的心。”

想要“贏得孩子的心”,不是靠控制,也不是靠金錢,而是要給更多的擁抱、迴應和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高質量的親子關係,才是管教的基礎。

4

關於教育:

啟發性的教育比強迫性的教育,

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尹老師曾說: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引導他;想要孩子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關於教育,鄧亞萍同樣深知:

“每個人生是不一樣的,即使我的孩子,也不能去強求他。”

更多時候,她願意給孩子以啟發,在討論中讓孩子知道自己接下來要怎麼做。

鄧亞萍“教練式育兒”上熱搜:我寧願送兒子玩電競, 也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比如兒子喜歡遊戲,鄧亞萍把選擇權給了兒子,讓他在“職業”和“玩”之間做出選擇。

比如兒子喜歡籃球,她從身高的角度,提出最中肯的建議。

無論是玩遊戲、打籃球,還是後來改打乒乓球,鄧亞萍都肯放手讓孩子嘗試。

這種無條件的信任和引導,是鄧亞萍給兒子的安全感,也讓她得到了兒子的充分信任。

鄧亞萍曾直言,並沒有期望兒子得世界冠軍,只是想借助運動來培養兒子的意志品質,對於未來的發展,則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這樣的父母,孩子未來也差不到哪裡去,不是嗎?

哈佛心理學家劉軒曾說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教練。”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賽,在這場比賽中,父母溫柔且堅定,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在尊重中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引領孩子在失敗中學會和自己“死磕”;在陪伴和啟發中讓孩子拼出自己的精彩。

當好孩子的人生教練,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任何成功都無法超越的榮光。

作者:靜女夭夭,來源:有書少年(ID:qzgongdu),由有書官方出品,這裡有0-16歲寶貝成長指南,更有“帶娃神器”、超多幹貨,免費聽、免費學!關注有書少年,和孩子一起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