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為什麼我卻不快樂?4 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為什麼我卻不快樂?4 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為什麼我卻不快樂?4 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

實現改變的最大障礙是低估自己能夠改變的潛能

改變以指數級變化

一張紙摺疊41次,可以到達月球。

蝴蝶效應

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對快樂的影響

關於能否獲得終身教授職位的研究:

評審之前:

問:如果得到終身教授職位,你會如何?

答:會很快樂。

問:你會快樂多久?

答:大概這輩子剩下的時間都會非常快樂。

問:如果得不到這個職位呢?

答:應該會很痛苦。

問:你覺得會痛苦多久呢?

答:也許一直到得到這一職位。

知道稽核結果後,再次訪問:

答案與評審之前一致。

三個月後,六個月後,再去問:

得到職位的還是沒得到職位的,都恢復到之前的基礎快樂水平。

一旦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幸福水平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就很小了,比如工資數。

比如拿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刻,幸福感驟然升高。這種高水平的幸福感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會讓你以為這種快樂能持續一生。然而,再過更長一段時間,也許就從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開始,你的情緒會有非常輕微的改變,然後更大的一件事會發生,幸福水平駐步恢復到基礎水平。

我們在哪裡,我們生活在哪裡,我們的工作……對幸福的影響很小。

今天我們比之前的先輩明顯獲得了更大的物質等方面的滿足,但抑鬱、不開心、焦慮等情緒曲線卻是直線上升的。

比如你想要獲得第一名,但卻獲得了第二名。於是你說,哎呀,第二名也不錯,於是從不開心變開心。這並不是正確的方式。

問題不是期望的高與低,而是期望的正確與否

正確的期望是透過內在的改變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內在的心境是關鍵,而非外在的條件和環境等

重要的是轉變

應不應該接受人類本性?是否需要改變它?

人分成兩個陣營:

人性是受約束的(可以改變)

人性是不受約束的(只能接受)

把不完美、有缺陷的本性透過引導變成好的

接受——理解——利用、引導

准許為人

兩類人不會體會到痛苦的情緒:精神病人和死人

准許自己為人,准許自己有痛苦、焦慮或者其他負面的情緒,只有能體會個中情緒的才是正常人。

我們都需要一個空間,准許自己為人。比如與親密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又或者寫日記時。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地方”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當我們壓抑一種自然現象,那種自然現象只會加強。

比如,如果告訴你在接下來的十秒種內不要想粉色大象,那麼在接下來的十秒種出現在你腦海中的就是粉色大象。

矛盾意向

如果你緊張,你應該准許自己為人,告訴自己緊張是正常的,但是也是自己可以加以控制的。而不是告訴自己我不緊張。

痛苦情緒是人類本性的自然現象

准許自己為人,不是屈服——就這樣吧。

而是主動接受。

理解某些事情,然後理性接受不能改變的,積極主動地去改變能改變的

情緒—行為—思想

比如嫉妒、憤怒其實是人性的一部分(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在於我們要怎麼選擇自己的行為

你嫉妒某人,但你可以選擇寬容以待

沉思痛苦情緒用處不大,書寫或傾訴更有作用。

快樂的人也並非不會痛苦,而是在痛苦的情緒中可以在最快時間內調整恢復

最關鍵的在於心理免疫系統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