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內卷與外舒

作者:永勝龍鬚村

內卷與外舒

最近內卷這個詞在網路上很火,頻繁被網友所引用,它可能是一個新詞,因為我在詞典裡並沒有查到相關介紹。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或者它本就是某一領域的一項專業術語,早就存在,不過直到現在才真正流行起來。流行的不一定有價值,但流行必有原因,我要做的就是簡單探究一下它火起來的原因,以及談談對它的一些看法。

我閱讀了一些使用“內卷”一詞的文章,作者似乎大多伴隨著一種無奈的情緒,好像又與過去流行的“佛系”不太一樣,因它還帶著些悲傷、痛苦、甚至是憤怒和控訴,也有可能是我誤讀了,卻並不妨礙談談自己的理解。

“內卷”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詞語,我是一名寫作愛好者,也是個愛思考的人,當我寫作或是深入思考的時候,彷彿就出現了內卷的狀態,當然我也不能確定這種狀態就是內卷,因它是一個新詞,雖然有很多人使用它,不過即便是第一個使用它的人,也不一定能對它做出準確的定義。

有的人經常會批評我們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批評在某種程度上說應該是客觀的,因這種沉浸很大一部分本就是刻意為之的,當然也有可能是被迫的,我想這種刻意或是被迫不只是出現在作家群體,許多人都會有,由於某些原因,例如生活習慣、工作環境或是失敗、挫折等等所造成,像一顆捲心菜,慢慢把自己一層、一層的包裹起來,進而形成一個內卷的世界。有人認為內卷有可能導致階層內鬥,潛臺詞是有可能會演變為階級鬥爭,這裡就不深入討論了。

我所言的一切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只是根據自己的一些經歷所做的推導,所以並不一定準確。我就自己遇到的一些“內卷”與大家進行分享。有一段時間,我處於一種非常不順心,又加之沉浸於寫作的狀態,這不知道算不算是典型的內卷,不順心是因為人際交往的一些困難,以及事業上的一些挫折,造成這種狀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沉進於寫作,慢慢我開始發現不對勁,這種沉浸讓我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語言障礙,偶爾甚至會有失語的情況發生,明明思維很活躍,要將它說出來卻很難,一者可能是不想說,二可能是怕說了也沒人懂,或是引起別人的反感。每天並沒有做太多的體力活,卻感覺經歷了巨大的消耗,疲倦不已,這種狀態讓我實在是無法忍受。

我選擇找人傾談,至於談什麼,並不重要,反正就是想試著將自己從這種狀態中強行拔出來,像拔蘿蔔一樣,然後向外把自己這顆捲心菜強行開啟。我下樓碰見了一位此前十分不看好的街坊,這名街坊是一個高大的胖子,它看起來整天都無所事事、吊兒郎當,這讓我對他產生了莫名的反感。他與我聊起了抖音上面一個叫作“日白將”的網紅的事蹟,帶著點戲謔和崇拜的口吻,講得繪聲繪色,我不禁感嘆最優秀的小說家也不過如此。雖都是些日白扯謊的閒聊,我向內翻卷的心情,彷彿向外舒展了幾分,輕鬆了許多。

我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內卷的現象?久久不能得到答案,偶爾靈光一閃,蹦出了並不一定準確的回答,那就是,我其實是一個半灌水,對什麼似乎都有些瞭解,又似乎對什麼都是一知半解,對一切似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又似乎對一切都抱有懷疑,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當半灌水多了,這種瀰漫整個社會的不確定感所帶來的焦慮必然會引發大量的內卷現象,這是在一個劇烈變革,充滿未知的社會里,個人和社會發展所極有可能會經歷的。當罐子裡的水很少,或是很多,這種焦慮和內卷的趨勢要明顯小於半灌水的時候。我們既然已經好不容易達到了半灌水的水平,要倒回去,肯定是不願意的,只能向前進,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罐子裡的水多過一半呢?這讓我想起了中醫內外兼治以及我們社會發展的口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若只對內,不對外,那就會像大火上的瓦罐,終有燒乾的一天,燒成白痴,自然也就徹底的內捲了,對一切麻木。若只對外,不對內,再多的水灌進來,也成不了自己的,終究還是一副半灌水。

有個關於王陽明的故事,儒家講“格物致知”,於是他對著竹子研究了七天七夜,這無疑讓他很受傷,受的還是內傷,估計心裡把祖宗十八代都罵了一遍。後來,他似乎領悟了“格物致知,致知何嘗不是格物;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又何嘗不是修身”的道理。這或許是我強加給他的領悟吧,他悟到的可能並非是這樣的。

說這麼多,就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我對這麼多“內卷”現象的憂慮,當然也可能是我鹹吃蘿蔔淡操心。不過我還是認為只有“內卷”,而沒有“外舒”,是不符合辯證法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像一顆捲心菜,要真正讓它自己把自己開啟,那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巨大毅力的,有時更需要幫助。做一顆捲心菜也並非不好,即可防止蚊蟲的叮咬,又可抵擋風霜的侵襲,但也會少了陽光的溫暖和雨露的滋潤。納活水於外,泛生機於內,最後祝願大家內卷外舒,收放自如,快樂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