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老家固始的記憶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抱朴觀察》,關注公眾號可閱讀抱朴更多文章】

今年五一沒有回老家。這幾天,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們紛紛打電話,問回去了沒有,有沒計劃回去。這不由得又勾起我對老家的回憶。

我的老家在固始縣黎集鎮文店村。

要說我對老家最初的記憶,首先就是大湖。

大湖,是一個湖的稱呼。老家的村子裡有四個湖,分別是大湖、上湖、下湖、長湖。

大湖不是最大的,但是,因為村裡有幾乎一半家庭都圍著這個湖居住,所以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家就在湖邊,一家一個碼頭,用來取水、洗衣、洗菜,還用湖水來澆灌自家的菜園。

可能是因為村民圍著這個湖的原因,湖裡的營養物質較多,所以,很適合魚兒生長。每年冬天,村民都會把大湖放幹逮魚,基本上都是家魚、鯽魚和鰱魚。數量之大,足夠全村人過年用。魚兒按照大小和種類分成等分,根據每家人口的多少進行分配。每到分魚的時候,是村裡小屁孩們最興奮的時候。

老家固始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夜裡下雨,我和一個小夥伴在灌溉引水渠和大湖之間挖通了一條小溝,引水渠的水自流到大湖裡。魚兒聽到流水,就會順著小溝向上遊。先在引水渠的開口處用籬笆堵住,到天快亮的時候,再把大湖邊入水處用籬笆堵住,把進水口封上。結果,等水流乾以後,小水溝裡面全是白花花的大鯽魚,足足有100多斤。我們把大部分的魚拉到鎮上賣,賣了30多塊錢,不得不說,那是我第一次透過自己的努力,賺到的最多的錢。

對村裡最深刻的記憶,是板橋和湯河壩。

我所在的村,正規名字叫文店村,但是,我們那邊還有一個名字,叫板橋,這個板橋的土名字方圓幾十裡遠近聞名。

板橋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是老家東河的一個小渡口,河西的人只有透過這個渡口才能到鎮上去。板橋,名副其實,是用一塊超大的木板搭在河面上,當做橋樑使用。在豐水期,當河水漲起來的時候,村民就把橋板給抽調,以防被水沖走,這就等於是斷行了。每到夏秋之際,村裡需要交豬條子的時候(豬條子,是過去的一種農業稅,可用來衝抵糧食,一頭豬長到180斤左右,算是一個標準的條子),就用一條粗大的麻繩,把豬從中間拴住,讓豬渡水,從河裡運送到對岸。

1982年的時候,上級部門考慮到板橋通行的不便,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橋,橋寬15米,長約100米,中間一個大大的石拱,兩邊各有3個小孔,類似於趙州橋。這個橋,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去玩的地方。可惜的是,石拱橋因為修建時間長,加上當下運輸量太大,超過了承載度,在2018年前後被拆除重建了。

湯河壩,位於板橋上游2公里處。是在東河上修建的一個攔水壩,主要用來引水灌溉。東河上的壩,為什麼叫湯河壩,我至今沒有搞清楚。湯河壩攔水後,水可以自流到湖東、秦老宅子、路東、堰西、後圩子、高登子等自然村,使我們這一片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湯河壩還可以發電,是一個微型發電廠,有兩個發電機組。記得1986年的時候,我們周邊幾個自然村,都用上了湯河壩的電,這在當時的村裡是十分轟動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以為用電、點電燈,是隻有城裡人才可以有的生活方式,農村人用電,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老家固始的記憶

湯河壩還有個讓小孩子們不能忘記的事情。在枯水期,水閘關閉後,會有一點點水洩露出來,水閘下面的魚蝦就順著水流向上衝。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脫光衣服,從側面跑到水閘邊逮魚,那是十分刺激的事情。之所以刺激,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在那種情況下,魚蝦不害怕人,只管一個勁往上衝,逮不完;另外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一不小心,就會滑到下面的河裡,好在大家都會游泳。一旦滑下去,就自動退出逮魚行列,讓權給別人。

在一個村子裡,能修建一座石拱橋和一座小型的水電站,在那個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裡,屬於鉅額投資,是十分不容易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們的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愛,哪怕是一個小山村,也盡力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對家鄉最震撼的記憶,是跑大水。

在1991年夏天,我上大二,從學校回老家過暑假。當時資訊不暢通,也不知道老家是什麼天氣。當我走到黎集鎮滾水壩的時候,真是被驚呆了。只見前面河西是一片汪洋,滾滾洪水一望無際,滔滔洪流肆意翻滾。黃集村、東嶽村、西峰村部分、文店村,其他還有好幾個村子,全部被大水淹沒。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跑大水,是很經常的事情。我家住在一個小小的沖積平原上,東邊一條河,西邊一條河。老家有句俗話說“三年兩不淹,三年兩頭淹”,其實就是每隔一年發一次洪水。每到洪水來時,我們就拖家帶口,帶著雞鴨鵝豬羊,跑到臨近的高地上躲洪水,這就是跑大水。家裡只留下最能幹的人,給房子加固根基,防止倒塌。

老家固始的記憶

記得在1986年的時候,縣裡組織人力,把我們村下邊的“S”型彎道的河流給截彎取直了,從此再也沒有了“三年兩不淹,三年兩頭淹”的情況。我在我的長篇小說《交錯的座標》中描述的內容,其實就是老家的情況。

但是,1991年的大水,還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史河的水量太大,到淮河入口處,根本就下不去,於是大水反灌,導致整個固始縣成了最嚴重的災區。當時我在滾水壩前看到的情景,真的是觸目驚心。不要說房屋,就連很多大樹都被淹沒了,只能零星看到一些樹梢。好在當地政府組織得當,並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災後重建也是很及時的,記得黃集村、南元村等,都得到了大量的幫助,把過去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

對老家最新的記憶,是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

今年清明節回老家後,我到周邊幾個村裡走了走。所看到的是欣欣向榮的景象,是安居樂業的歡樂場景。特別是到了西峰村和大路村的時候,感慨尤其深刻。

我是從黎集鎮出發,從黎明橋過去,一路的都是非常美觀的農村別墅,看到東嶽村小學,跟大城市的小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更美、更寬敞。到大路村的時候,看到村裡正在修建村民休息娛樂中心,有漫道、涼亭、垂釣池和鄉村大舞臺等等。

尤其沒有想到的是,正在修建排水設施的幾位村民,居然認識我,說,你這在外面工作的,也回來啦?我很驚訝,離家已經30多年了,而且大路村離我家很遠的,居然會有人認識我。攀談下來才知道,認識我的老大姐是我自然村後邊的後圩子村的姑娘,嫁到了大路村。

老家固始的記憶

到西峰村的時候,讓我更加感受良多。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是在西峰初中上的。西峰初中,是文店村、大路村、西峰村等幾個村聯合舉辦的初中,周邊的孩子都在這裡上學,而且是住校。當年的初中已經變成了小學,旁邊的空地裡還建設了村民健身中心。周邊的幾個自然村,變成了固始縣回鄉創業人員創業中心。看到有個廣告牌,是固始種鵝養殖中心,也讓我這個特別愛吃旱鵝塊的人,找到了食材的源頭。

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很難想象今天的農村,已經變成了鄉親們創業的基地,生活的平臺,快樂的生髮地。也許,所謂的國泰民安,就是這樣的情況,所謂的美麗鄉村,就是這樣的景象,所謂的中華民族崛起和復興,就表現在這村村坎坎,這枝枝蔓蔓,表現在鄉親們的歡聲笑語中吧。

(本文文字和照片為作者原創,不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否則後果自負,法律顧問:郭臨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