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果不弄明白這四件事,千萬別說你是做新媒體的|傳媒脫口秀

懂內容的不懂廣告,懂廣告的不懂運營;

懂運營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懂內容。

所以,客戶需要的是懂內容、懂廣告、懂運營還得懂技術的“四懂新人”。

我剛開始做新媒體公司的時候信心特別足。為什麼?畢竟在專業媒體做了快20年,不管怎麼說,給客戶寫點東西的水平還是有點吧?

這個信心在開公司一個月以後,就遭到了無情的打擊。給一家品牌汽車客戶提交的內容方案,幾輪都沒有過關。問了原因,客戶的答案都是:這不是我們想要的。

客戶究竟想要什麼?之前在報社做記者時,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難堪。凡是到企業採訪,都會遠接高迎,在報紙發稿子,哪怕順便提一下企業的名字,都會受寵若驚,逢年過節還會收到各種“問候”(你懂的)。現在,用了同樣的力氣給客戶寫東西,怎麼就成了“不是想要的”了?

遇到同樣問題的不僅是我自己。一位善於做雜誌,也善於寫美文的朋友也遇到同樣困惑。在北京放著好好的時尚編輯不幹,非要去弄新媒體,和客戶幾輪交道打下來,也是碰了一鼻子灰,他聽到的最多的話是:你寫的東西放在雜誌可以,放在新媒體就不行了。

還有比我早出道的哥們,早早從報社辭職不幹,去做新媒體。他的主要業務是給企業寫自媒體軟稿,幾年下來幹得苦哈哈的,公司每天都在營收生死線上徘徊。經常在半夜裡接到他的電話,跟我訴苦,讓我幫著想想問題出在哪?我說,咱們同病相憐,我要知道問題在哪,我就不痛苦了。

當然,也有不痛苦的。大約在七八年前,幾位從來沒有做過媒體的朋友,突發奇想申請了微信公眾號,天天發點吃喝玩樂的東西,有一搭沒一搭地堅持了半年,竟然開始接廣告了。這讓周圍一些媒體人羨慕不已:怎麼我們這些老江湖做不過這些新出道的小孩子?

這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現在小孩子也遇到新的痛苦。這些,我們放在後面再聊。

201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參加了金瞳獎的一個論壇。恕我孤陋寡聞,當時我還真的不清楚這個金瞳獎是個什麼獎項。那時,我只知道普利策、荷賽和中國新聞獎。

在這個論壇上,我結識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創意人,比如原奧美創意群總監熊超、有門互動創始人王小塞、環時互動創始人金鵬遠、W創始人李三水等。我這才發現,原來在媒體圈子之外,還有和媒體行業息息相關的創意人,而這些創意人的任務則是:

如何將產品進行創意,然後讓更多人的人知道,從而產生轉化。

這就好比你是做鞋子的,雖然你的鞋子很合腳,但是沒有人知道你的鞋子合腳,當然你也不知道鞋子除了合腳之外,還得有讓人喜歡的花色、款式等等。媒體人能夠把稿子寫好了,只是剛巧做了一雙合腳的鞋子,至於這雙鞋子能不能賣出去,那就得看廣告創意的本事了。

說到這,你可能明白了。以前我們總說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在自媒體時代已經不管用了。

因為這個時代好酒太多了,光吆喝不行,還得大聲吆喝;光大聲吆喝不行,還是連唱帶跳地吆喝;光連唱帶跳地吆喝不行,還得打扮的花枝招展連唱帶跳的吆喝。

即便這樣,在資訊過載的新媒體時代,其成功的機率也比報紙電視的大眾媒體時代要低很多。

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做內容的人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懂得廣告。在傳統媒體時代,編輯部和廣告部幾乎是完全不相干的兩條線。喊了很多年的“採編經營兩條線”是對媒體規範的基本要求。到了新媒體時代,由於內容主體的傳播要求發生了變化,在內容製作上也有了新的改變。

可以說,自媒體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傳播。只有傳播到一定規模,才能帶來粉絲,帶來流量,帶來轉化。每個人(包括商業主體)做自媒體的目的簡單而直接,就是變現。就像我經常聽到一位客戶所說:

我們又不是新聞機構,我們做自媒體就是為了賣貨。

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自媒體時代就是這麼直接了當。

不懂廣告傳播技巧的媒體人在做內容上一定是要吃虧的。

就像你有一肚子笑話,可是你不知道抖包袱的技巧,只是照本宣科,臺下的觀眾一定不會笑。你看,德雲社最大的本事不是包袱本身有多好,而是他們抖包袱的技巧特別高超。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的“酒好也怕巷子深”。

自媒體人一定要和廣告人學創意,學客戶需求,學廣告的傳播方法。就像有門互動創始人王小塞老師說的:

媒體人是自我為中心去寫內容,廣告人是把屁股坐到了客戶那裡,按照客戶的需求去做內容。

懂了客戶的需求,學會了創意的技巧,再加上內容製作的基礎,可能你才會在新媒體創意上,能找到條路可走。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從前幾年開始,我們公司開始在全國拓展,第一站就是在杭州成立了辦公室。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在杭州去設立辦公室呢?你想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對,是上有天堂,下有阿里巴巴啊。只要一說你公司開在杭州,那十有八九都是和互聯綱有關係的,自帶標籤啊。

就像以前人們常說的,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廣東才知道錢少的道理一樣,我是到了杭州才知道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簡直多得數不過來。更然我感到驚奇的是,我們常常說的“內容為王”在這裡成了悖論,很

多做的很好的網際網路公司,基本上不靠內容,而是靠的技術。

我在杭州認識了很多網路公司的朋友,雖然都是靠著新媒體吃飯,但是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看成媒體公司,而是總是強調自己是技術公司。他們的盈利模式和媒體公司不一樣,他們服務客戶的方式更直接,也更實際。

我認識的一家技術公司就是這樣,老闆之前是在阿里技術部門工作,後來自己出來創業,做了一個專門為通訊運營商在微信上收款的軟體,非常好用。他們公司和三大通訊運營商都有合作,公司不到20個人,每月的流水幾千萬,這樣的業績真是讓苦哈哈寫稿的媒體人羨慕的要死,當然也讓一個創意賣出幾十萬的創意人羨慕的要死。

像這樣“一招鮮,吃遍天”的公司大把存在。網路科技公司的特點是,用產品說話,不用像媒體公司那樣,要維護客戶關係,要天天比稿。

技術公司比的就是技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開發的技術軟體好使,客戶自然就找上門。

在我看來,同媒體公司比較起來,技術公司更像是甲方,他們所面臨的壓力不是頭腦風暴的壓力,而是如何讓自己的技術不斷升級迭代的壓力。

我們媒體公司之所以結交很多技術公司,並且我們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技術公司沒有內容創意和傳播的經驗。新媒體行業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像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在這個閉環裡面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內容。

好的內容可以透過好的創意包裝傳播出去,那麼好的技術同樣也需要好的內容、創意、包裝讓大家知道。這也就是說,應用技術和內容創意的結合,越來越符合新媒體時代的需求了。技術+內容+創意的客戶需求已經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經常也會聽到“網易雲音樂”越來越像一家廣告創意公司這樣類似的說法。

所以說,懂內容的一定要懂廣告,懂廣告的還得要懂技術。那麼,除此之外,做一個合格的媒體人還得要掌握運營的技巧。

什麼是運營呢?這個話題說起來可能就太長了,網上有很多關於“運營”的文章,你可以自己找來看看。還有一些和運營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買幾本,我比較推薦的是《我在阿里做運營》(@小馬魚 著)、《從零開始做陰運營1、2》(張亮 著)、《運營之光2。0》(黃有璨 著)、《運營筆記》(類延昊 著)等,這些書都由淺入深的把運營的崗位解讀的比較徹底。

看了這些書,你可能就會明白:運營就是一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你之前的那些有創意、有技術的好內容,一定要依靠各種運營手段才能實現轉化的需求。

拿一張海報舉例吧:海報本身內容是否明確?這是內容要求。海報的形式是否有創意?這是創意要求。海報的二維碼如何跳轉到後臺購買連結,或者是搭建好網路商城?這是技術要求。而這張海報如何在網路上鋪天蓋地,貼到微博上、微信上、各種群裡、各種貼吧上,然後把對海報感興趣的人組成社群,讓他們主動轉發,等等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運營幹的活兒。

運營的活兒看起來特別的雜,幾乎所有的KPI考核的指標,最終都會和運營掛鉤。轉化不好要找運營、資料不夠要找運營、曝光量不足要找運營。總之,再牛叉的內容、再優秀的創意、再先進的技術,一但脫離了運營,就會一切都歸到零點。

新媒體時代就是這麼現實,也這麼殘酷。

所以,在人們印象里門檻不高的自媒體行業,門檻內的看不見的臺階一直在陡然攀升。要想做好這行,還是得從做“懂內容、懂廣告、懂技術、懂創意”的四懂新人開始。

唯有四懂,才有機會。如果你還沒弄明白這四件事,那還是離這個行業遠一點吧,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