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

——京劇《豆汁記》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小說《豆汁記》,豆瓣評分高達9。1分,是當代女作家葉廣芩的中篇小說。小說以從民國到六十年代為時代背景,刻畫了一個性情溫平、品格高潔的旗人婦女他他拉·莫姜的傳奇人生。

小說以細膩的筆觸詮釋人物性格,讀完令人眼眶溼潤。歷史留名的,往往是抓住了某個機遇的不凡人物,然而,真正構成歷史,並點亮歷史長河的往往是一個又一個平凡的靈魂。英雄有英雄的氣概,凡人有凡人的風骨,一個在亂世中求生存、守品性的弱女子,卻是我們不容忽略的真實的充滿人性的存在。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作者以《豆汁記》作為書名,既借用京劇《豆汁記》裡的橋段,將葉家與主人公莫姜的二十年緣分從頭至尾交代清楚,又用豆汁來比喻莫姜的性情,將內容與主題貼合得恰到好處。結尾,以一句“到現在沒喝上日夜思念的豆汁。到現在沒見過莫姜那樣的女人。”畫龍點睛,將整本小說要表達的情緒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喟嘆。

這本小說大量運用了對比手法,以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同一個人物的前後對比,烘托出了主人公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卻始終如一的氣節和品格。變是為了襯托不變,透過對比,給人一種強烈的情緒體驗,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性。

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

01 莫姜和四太太的對比

主人公他他拉·莫姜,鑲藍旗包衣出身,祖父是皇帝陵前負責點燈的。本來,屬於下五旗的包衣,基本不能服務王室,但是,莫姜11歲選入宮中,成為了敬懿太妃的宮女,由此得到了太妃的親自調教,養成了不溫不火的性情,從禮數、氣質上都是上乘的。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我”的父親——葉四爺對莫姜的相貌性情有一個很好的總結:“相貌平靜如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

而“我”的母親,是“朝陽門外南營房”“窮門小戶”出身,因此,在待人接物上,自有小戶人家的算計和心機。“母親”的小心眼和做法在文中多次有交代,比如,“母親在父親面前從來是唯唯諾諾”,但是,對莫姜卻擺出一副救世主的優越,總是跟莫姜提那碗豆汁,提醒她記得初到我家時窮途末路的落魄。

反觀莫姜,在“我”聽了劉成貴對她做的事,大罵劉成貴的時候,她只是淡淡地說,各人有各人的命,不能強求,眼下這樣,她很知足了。她的心裡,就像她的身上一樣,乾淨利落,只有感激和寬容,根本沒有給怨毒和報復留餘地。後來,在劉成貴回來後,莫姜接納了他和他帶來的小子。就在“我”生氣他為什麼接納“混蛋”劉成貴,還養著他的時候,她又只是淡淡地說:過日子,誰能說誰養活誰呀。

後來,在饑饉之年,莫姜和母親常去東直門外地裡撿剩兒。遇到和被人的爭執,總都是母親出頭,而莫姜不會吵架,連大聲說話都不會。此時,倒像是身份倒過來了,莫姜是太太,而母親是女僕。作者一句話,倒出了兩人的鮮明對比:“南營房窮丫頭出身的母親在此時此刻展現了她無可替代的優勢。”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02 莫姜和“我”的對比

莫姜是在宮裡受過訓練的,禮數周到,說話從來都是不溫不火,不緊不慢,聲音不高,卻又讓人聽得真切。在父母面前說完話都是倒退兩步再轉身,而“我”,因為從小就處於社會變動的年代,舊的禮數也在逐漸廢去,再加上,“我”的父親葉四爺為人敦厚,性情溫平豁達,因此,“我”作為一個旗人格格,並沒有接受太多的禮教約束,所以養成了動輒“掉過大屁股對人”的放曠性格。

莫姜的禮數已經內化成了一種做人的功夫。她走路快而輕,低著頭目不斜視,無論高興與否嘴角永遠微微向上挑著。父親說,這叫“喜興”,是做人的一種很重要的功夫,無論內心想什麼,外表永遠是雷打不動的愉快,這種做派非一日之功。而對比之下,我則“動輒撅嘴吊臉,是最沒水平的表現。”以至於,父親後來老是誇讚莫姜,誇的前提總是拿我當陪襯。

03 莫姜和京劇《豆汁記》中莫稽的對比

儘管莫稽是京劇《豆汁記》中的虛構人物,然而,文學作品的來源都是真實的生活。因此,作者在文中對莫姜和莫稽有了幾處的對比。比如,同樣是落魄之人,同樣是風雪之夜被人“撿”回家,同樣是一碗豆汁解餓,莫姜“認真地謝過了,背過身靜悄悄地吃著,沒有一點聲響。從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絕不像父親說的‘從中午就沒有吃飯’。”而莫稽則把一碗豆汁喝得“熱烈而張揚”。而且,莫稽在日後發達了,就翻臉無情,將當初救他的金玉奴推入水中。但莫姜卻知恩圖報,盡心盡力為葉家效力。到最後因為怕繼續連累葉家而不惜以命相陪。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04 莫姜和劉媽的對比

文中有一小段的描寫,語言非常生動有趣。父親讓莫姜在廚房幹,她就總在廚房待著,不去別的地方。院裡屋內根本看不到她的影子,好像不存在一樣。不像前一個女僕劉媽,什麼都張羅,“大黃蜂”似的滿院飛,替母親當了半個家。

雖然是一段很小的描寫,但是,從對比中襯托出了莫姜守禮數、知本分、懂規矩的舉止。

05 莫姜和妓女衛玉鳳的對比

除了這些寫在明處的,文章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對比,就是和妓女衛玉鳳的對比。衛玉鳳是劉成貴的相好,在劉成貴還在宮裡當廚子的時候,二人就有往來。後來,劉成貴出宮後,輸掉全家,包括莫姜,混不下去了,就帶著衛玉鳳去了偽滿洲國。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先拋卻二人的職業和出身,單純從對待感情上來說,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劉成貴對莫姜薄情寡義,動手打她,還把她給輸了,但是,再次回來找她時,莫姜卻不計前嫌,收留了他,還悉心照料。而衛玉鳳和劉到了東北,卻跟了一個日本排程,連自己的孩子也丟給劉成貴不管。兩個女人之間,是人性的對立,是善惡的區分。

同一個人物的前後對比

01 時代的對比

由前後文推斷,“我”小的時候是從清末到民國時期。由於剛剛推翻了清朝統治,“我”還曾經是“格格”身份。父親也還是那個“四王爺”,家境尚過得去。然而,在劇烈的社會變動面前,有的人的人生境遇卻發生了巨大的反差。這裡有一段有趣的描寫,寫的是北宮門外的引車販漿者流其中有一個是賣火燒的老趙,做的火燒總是有點夾生。“我問老趙怎麼淨弄出些半生的玩意兒,老趙說他自己就是半生的。他的老姓是愛新覺羅,正黃旗,正黃旗來烙燒餅,能弄出個半生的就不錯啦。”還有一個給驢釘掌的,他說他是皇上的三大爺。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昔日的皇族今天淪落到賣燒餅和給驢釘掌的地步,作者用詼諧的語言道出了時代背景,也給主人公莫姜的出場做好了鋪墊。

後來,經過了戰爭時期,“我”家遭遇的動盪尚不算太過劇烈。解放後,父親還進了政協,享受領導待遇。然而,三年自然災害,全家無可逃脫地經受了口糧短缺的痛苦,不得不靠劉成貴的豆汁救濟。之後來到了特殊的十年,父親受到了衝擊,並沒有熬過去。再後來,我去了大西北,一待就是40年。當時光的步履來到2008年的新時代,我又眼見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卻再也嘗不到魂牽夢繞的純正豆汁了,也再也見不到莫姜那樣的女人了。

02 我和莫姜感情的前後對比

莫姜剛來的時候,由於臉上的一道疤,我對莫姜是存在防範和疑慮的。所以,在母親把莫姜安排到我屋裡睡覺的時候,我老大的不高興。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對莫姜的稱呼只是“賣花生仁兒的”。

後來,“我們之間的距離在慢慢兒縮短”,由於莫姜總給“我”帶好吃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覺著莫姜比我母親更讓我親近。”

再後來,隨著“我“對莫姜的熟悉,對她的好感一點點建立。因為莫姜的好廚藝,“我”開始跟著莫姜,竟然“成了莫姜身後的一條尾巴”。

長期與莫姜相處下來,相入相化而不覺,“我”竟也不覺得她怎麼醜了。有時甚至還暗自慶幸她有這個疤,“有了疤她才能留在我們家,要不,她指不定到哪兒去了,輪不到父親把她撿回來。”

再到最後,一起患難與共,渡過艱難時候,直到莫姜死去,“我”與莫姜之前的感情已經超越了主僕,融入了親情。這個女人,她的廚藝,她的人品,都讓我一生難以忘懷。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03 莫姜和劉成貴感情的前後對比

“我”對劉成貴的瞭解是一點一點從莫姜那裡得知的。莫姜只是講述事情,而“我”則負責解讀事件,並加入自己的好惡判斷。很多年來,“我”眼中的劉成貴是一個混蛋+惡棍。他心狠手辣,對莫姜竟然動刀子,以致她破相。他好賭成性,還把莫姜也輸了出去。他還不顧莫姜與妓女往來,是個十足十的大混蛋。

所以,在莫姜收留了劉成貴並原諒了他之前的所作所為之後,“我”一直不能原諒他。我甚至覺得莫姜有點“賤”,面對這樣一個賭徒+兇手,就應該“以牙還牙”,棄之不理。所以,之後很多年,我對劉成貴一直是冷漠地鄙視,而且,也根本不看好他們的感情。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然而,十幾年後的一幕卻令我改變了看法。劉成貴已經癱瘓,莫姜也已經七十歲了,辭掉我家的工作專心照顧劉成貴。父親讓“我”去給莫姜送點錢。我看到了莫姜照顧嬰兒一般地照顧劉成貴。

“陽光照射在屋內,光線中漂浮著細細的微塵,一切似乎都變得很柔和。劉成貴一臉的滿足,一臉的幸福;莫姜一臉的平靜,一臉的愛意。折騰了一輩子的夫妻,到了竟然是這樣……”

莫姜的前後一致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對比,烘托的其實是莫姜的不變。

01 規矩永遠不變

莫姜睡覺前衣裳必疊齊整了擱在椅子上,一雙鞋也擺齊了放在床沿下,躺下睡覺不翻身,不打呼嚕,不咬牙放屁說夢話。跟我說話從來都是“您”,好像從來不會用你。說到“我”的父母親,用的詞是“怹”。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作者在寫到這裡的時候,說“現在的北京人已經沒有誰會用這個詞了,這個詞大概快從字典上消失了,有點遺憾。”

規矩,在莫姜身上已經內化成為了一種做人的功夫,已經和自己融為一體。不論得意或者落魄,高峰或者低谷,都不會改變。

在莫姜收留了劉成貴之後,文中曾有一句話,點出了這種內化的力量:一個多月後,回來了,憔悴了許多,卻依舊乾淨利落。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02 善良永遠不變

莫姜是寬容的、善良的,她的內心純潔寧靜,容不下怨毒和報復。而且,這種品性並沒有隨著別人對她的態度而有改變。

在看到翡翠扁方的時候,“我”說上面有瑕疵。而莫姜說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話:

“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疵,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樣,人上無完人,更何況是物。”

這種質樸的做人哲學與後來接納劉成貴的行動相呼應。正是因此,莫姜完全原諒劉成貴之前的種種不良行為,接納了他,並且接納了衛玉鳳的兒子。並且,在劉成貴老的時候,仍然悉心照顧他。莫姜身上的閃光之處,隨著時光磨礪更加閃耀。

《豆汁記》:變與不變間凸顯閃亮的凡人風骨

03 尊嚴永遠不變

莫姜的死令本文達到了高潮,令讀者潸然。關於莫姜為什麼選擇死亡,可能是怕繼續牽連到葉家,也可能是因為對連累了葉家而感到羞愧。讓一個人決絕地選擇這條道路,其中可能並不是一種感情,而是多種意念的交織使然。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以身殉主”的尊嚴之舉。從落魄潦倒之際,一碗救命的豆汁開始,莫姜可能就抱定了這種報恩的信念。儘管沒有明說,但二十年來,她將葉家當作自己的恩公,恪守本分,盡職報恩。後來,因為自己給葉家帶來了這麼大的麻煩,她既羞愧又擔心,最好的選擇恐怕就是一死。用自己和劉成貴的死來換取恩公一家的安寧,是這個平凡的女人所做的最不凡之舉,令“我”終究銘記一生。

小說的結尾,“我”一直在尋找記憶中的豆汁,然而,歲月滾滾,豆汁終究也變了,再也找不到記憶中的味道。一切都在變,唯有不變的莫姜令人格外珍惜和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