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解剖話題案件 李玫瑾:人性是養出來的

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解剖話題案件 李玫瑾:人性是養出來的

福州弒母案犯罪嫌疑人吳某某潛逃3年終於被人臉識別系統查出,警方要他寫自述,他在審訊室裡大談黑洞。

在這種時候讀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就想到了她在書中說過的兩句話:殺人是很多不成熟的人解決麻煩時第一個考慮的辦法;有些人的作案過程表現出高智商,作案動機卻很愚蠢。

20年間大案多有涉及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著名犯罪心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幽微的人性》取材於她在電視談話節目中的訪談內容,以及她的論文、專著、隨筆。

此書一大特點,就是有大量案件例項。20多年來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大案,比如連環殺人、爆炸、投毒、傷醫、校園暴力、幼兒園行兇,以及一些“話題案件”,比如上海某人殺妻後把人藏在冷櫃裡3個月,比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比如發生在美國的章瑩穎案件等等,都在這本書中涉及,都被李玫瑾用她的犯罪心理學知識進行解剖。

李玫瑾是有實戰功夫的。在山西陽泉,15年間發生了11起扎刀殺人案和兩起碎屍案,只殺人不侵財,也沒有性侵害,沒有目擊者、無指紋、無血型、無DNA,更沒有監控,現場條件非常差,腳印很多。此案偵查十幾年,最後此地要拆遷,公安局長說,這裡如果拆了,這案子就再也沒辦法破了。他爭取了一年的期限,在全國找了很多專家,也包括李玫瑾。

李玫瑾果斷將殺人案和碎屍案併案,她找出一個關鍵的行為:沒有侵財,不碰被害人的任何物品,碎屍案中被害人的金耳環還在她的耳朵上。這個作案者可以兇殘地殺人,卻微妙地認為不能拿人財物,對盜竊是不齒的,這就是人的心理標記。

一旦併案,碎屍案被害人下班回家的固定路線就成為偵查範圍。李給兇手畫出心理肖像,有7個特徵。根據特徵,警方在偵查範圍內列出20個人,李從中選定3個重點人,把楊某某排在第1位。最後警方找到了楊某某藏的一包東西,裡面都是他用過沒扔的刀。

楊到案後說不清自己的動機,李玫瑾去跟楊某某談,描述出他在屋子裡長久盯著外面某個女人的情景,楊驚呼“你怎麼知道?”李最後判斷楊對慾望有著極端的壓抑,並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他和一群人在一條小船上,漂在海里,其中有個女的,他憋著尿,即使所有人都轉過身去,他也會尿不出來,憋到最後,他的選擇是把這個女的殺了。

楊某某思考了一天,在牆上寫了一行字:禁慾是魔鬼。

書裡沒有這個案子,可能是因為此案發生時網際網路還沒有興起,知道此案的人不多;但是書裡有馬某某案件,同樣與“禁慾”有關。

當年馬某某殺害4個同學,把他們的屍體藏在櫃子裡,此案引起很大爭議。很多人把自己對貧富差距的看法投射到此案,認為馬是因為貧窮被歧視而殺人,但是4位死者中有3人比馬更窮!

真相是什麼?李玫瑾知道,但是有些真相說出來會傷人,所以直到最近她才披露。“他在大三那年買了一臺二手電腦,這臺電腦使他決定寒假不回家。同學都走了,他一個人上網會看些什麼?我認為他會看到跟性有關的東西。……看那玩意兒的影片多了,你會不會有生理上的要求?也就是說,他在寒假期間有什麼事,結果吵架的時候被捅出來了。……他接受不了,怕開學以後這事傳出去,所以他才做了殺人這件事。”

馬某某的死刑判決下來後,有記者去採訪他,去之前給李玫瑾打了電話。李玫瑾讓記者問馬一個問題,“寒假期間有沒有過性行為?”馬回答:“有好多次,在校外。”

“我絕對要幫她設計一個圈套”

《幽微的人性》另一大特點,就是李玫瑾會“把自己擺進去”,不迴避自己的真實經歷、個體經驗和內心想法;看多了各路專家學者的各種高頭講章之後,就會覺得她這一點格外難能可貴!

談及傷醫案,她指出很多都與“鼻子”有關。她舉例自己在上世紀90年代得了過敏性鼻炎,有大夫建議切斷鼻子裡某根神經。李回家一說這事,她父親堅決反對:“這是三叉神經,這地方的神經很微妙,不要隨便割斷。”

2013年,連某某做了鼻內窺鏡下微創手術,術後常常感覺鼻子不能通氣,每天都不能入睡,必須插入一個筆帽才行。他輾轉多家醫院求助,結果都是沒有問題,他認定這些醫院串通一氣騙他,最後殺一傷二,自己也走上刑場。

談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她會談到自己小時候有一個遠房親戚到她家來住,此人有些動作讓她覺得“癢”,她就躲這人:“我母親不知道怎麼就發現了,我母親太精了!馬上就把這個事捅出來了,告訴我以後要怎樣,要注意哪些事情……我有一個星期不敢跟人說話,後來才慢慢走出來,因為我母親是個非常開朗的人。”

有些“小白兔”女生遇到權勢人物的要挾威逼,無奈屈從於“潛規則”,李玫瑾說:“如果我身邊有這麼一個人,我絕對要幫她設計一個圈套,非得把他送到法庭上不可。”

談及現在有精神缺陷的人很多,她舉了個例子:“我現在到很多地方去,當地領導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把精神上有問題的人篩出來。他們說你看這個人有很高的學歷,名牌大學畢業的,結果來了兩年以後,我就發現他這人精神有問題,現在我想開除他還開除不出去,這個人我現在不光不能用他,我還得找一個人看著他,就怕他到時候走火出事。”

再比如她帶著女研究生去做案件分析,法醫給她現場照片,她看完隨手交給研究生,後來發現女生一天都不怎麼吃飯、話也很少,才意識到這是女生第一次接觸可怕場景,從此她就不愛帶女生做案件分析了。

至於李玫瑾本人,這位人民大學1977級的哲學系女生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做這行的,她學過的黑格爾讓她能順利走出這些黑暗恐怖的事情;而且她在家裡用電話談案情並不迴避女兒,有時候女兒還跟她討論當事人如何才能避免不幸,後來女兒跟她說:“我跟我的同學講起來,他們根本不懂這些東西,我覺得我比他們早一步知道,我更成熟。”

人性是養出來的

李玫瑾眼下很“紅”,她關於家教育兒的講座影片、音訊在網上廣泛流傳,儼然一位育兒專家,但她的出發點跟別人不同,她是從“預防犯罪”的角度來談。

“所有的社會問題,在我這種搞心理學的學者看來,都是人的問題。我的第一句話是,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第二句話是,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變態的人?為什麼這麼多犯罪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很多有關人的成長環境被破壞了。……當這個成長環境被破壞了,人性就亂了,你後來再去教育是沒用的。”

李玫瑾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人性是養出來的”。

“人是老天讓你生出來時什麼都不行的,四肢不能翻,頭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幹不了,人出世時必須指望別人幫忙。人的情感就是在這個需要與滿足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那麼,這個過程首先需要一個穩定的撫養人,還要有一種身體上的接觸。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把奶瓶往他嘴裡一塞,這種撫養也能長大,但他跟人絕對不親,他沒有與人的肌體接觸感。所以,你去研究變態的人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沒有跟人的那種身體親密感。這種穩定的撫養需要多長時間呢?至少要6年,可延到12歲。現在很多人之所以出問題,就是在早期這個階段出了問題,尤其是人的情感出了問題。”

她認為,一個人如果得了癌症,之前至少會有10年的不良生活方式;一個20歲的人違法犯罪,一個40歲的人變得非常瘋狂,那一定可以追溯到他的性格和心理。

為此她敦促那些“準父母”想好以下問題:

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陪伴孩子?如果夫妻二人亟須掙錢或者事業太重要,如果母親沒有時間親自哺乳,如果一對年輕的夫婦仍然只需要別人的關心,卻不願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人幫忙的嬰兒,如果夫妻二人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那麼最好不要選擇生孩子。

她也對社會和國家發出呼籲:善待弱者和孩子,確保他們受教育,把打擊、關押、懲辦罪犯的預算提前支付,用於扶助困難家庭、建立特殊學校,鼓勵有資質的退休人員從事青少年幫教工作。

書中提到一個兇手,多次作案後落網,警方給了他一身新衣服,他說:“我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給我新衣。”

李玫瑾感慨:“一個人少年時沒有被善待,怎麼指望他長大了善待這個社會?”

《幽微的人性》中有些很實用的技巧,比如避免校園欺凌,方法之一就是交朋友,加入興趣社團,避免落單;此外要進行體育鍛煉,使自己有爆發力,等等。

人性如此幽微,我們何以自處?普通人學習技巧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也希望這位老警官的呼聲,能被各方面聽到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