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文/佟碩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提到了中摔如果想打造本土版WWE,所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1、要讓人們知道比賽的選手是誰;

2、要讓人們知道那些形象各異的選手為什麼而打;

3、給人們至少一個關心這些打鬥和劇情的理由。

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中國的職業摔角聯盟,才能擺脫如今孤芳自賞的窘境,將自己的內容更好地商品化,創造出足夠的市場價值。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那麼,現階段的中摔,如何才能解決上述的三個問題,將自己的內容更好地商品化呢?筆者認為,從吸引受眾的角度來看,最應該做出的改變就是——

風格尖銳化!!!

全球最成功的摔角聯盟WWE,其實便是透過極度尖銳化的風格(尖銳到甚至摒棄了很多傳統的摔角比賽必要的元素,只追求最能滿足受眾獵奇心理和直接視覺衝擊力的部分),開創了“惡劣態度時代”,以融合了暴力、奇幻、邊緣化的色情成分的劇情,快速吸引觀眾,實現了一家獨大。

——他們成功的關鍵,就是懂得怎樣去更好地服務於外行!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一種尖銳化的風格,都需要具備足夠的本土文化契合度。

無論是美摔,還是日摔、墨摔,都有著強烈的本土文化元素痕跡。沒有足夠的文化契合度做基礎,所謂的尖銳,很可能成為毫無意義的鬧劇,非但無法引起本土觀眾足夠強烈的共鳴,反倒會令自身形象嚴重受損。

招式設定和比賽風格上的尖銳化

職業摔角運動在中國尚屬起步階段,但這片土壤的優勢屬性,是有深厚的武術、功夫文化底蘊,群眾對於這類題材的接受度極高;

絕大多數的中國觀眾可能不知道怎麼去欣賞一記德式翻摔、鳳凰720的動作完成度,但會對摔角比賽裡出現的中國功夫動作非常興奮。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百度上搜索“半步崩拳”,會顯示出130000個結果,幾乎所有對武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名詞;如果在中摔的擂臺上,由一個矯健的中國選手,用藝術誇張化的半步崩拳擊倒一個身材高大誇張的歐美肌肉男,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對中國觀眾來講極具直觀視覺衝擊力,也更容易接受?有了更多這樣的本土文化元素的結合與全新演繹,對於中摔的推廣,是否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對於國外觀眾來說,中國功夫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時至今日仍未過時(2019以李小龍遺本為藍本策劃的美劇《戰士》,就反響很好)。在日本,摔迷們對選手的比賽能力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但在著名的摔迷聖地東京闘道館,是有一面李小龍專架的。足見中國功夫影響之深遠。更多的功夫元素,對於提升中摔在國外的關注度和接受度,會有很積極的作用。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OWE儘管推出了“功夫摔角”的概念,但從他們的比賽內容來看,“功夫”元素仍然像是一道菜品中的味精一樣,僅僅起到了點綴提鮮的效果,遠遠不足以支撐“功夫摔角”這一概念。

招式設定中體現摔角之外的武術元素,其實是一種在該武術風格上,融入摔角技術的方式。

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獨立界選手

“Speedball”Mike Bailey

,該選手一直以“跆拳道小子”的形象比賽,他的比賽風格,就是透過打擊感非常強的跆拳道招式,配合摔角中的華麗高飛技術,視覺效果極佳且特色鮮明,在摔迷中擁有很高的人氣和辨識度。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因此,個人認為對選手的move的設定上,及比賽風格上,應弱化一部分職業摔角中的傳統元素,如:序盤、角力等非摔迷不容易看懂的東西,更大程度強化融合濃重中國功夫元素的打擊、摔投、高飛等即使對於門外漢,都具備很強直觀視覺衝擊力的元素特質。這樣做的最直接好處就是——對外行更友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內行。

角色塑造和劇情設計上的尖銳化

WWE惡劣態度時代做的最成功的,就是塑造出了一大批個人風格極度尖銳化的明星選手。即便是很多幾乎從不看職業摔角的人,也能一口叫出送葬者、冷石奧斯丁、巨石強森等摔角明星的名字,就像WWE一貫的做法一樣,他們幾乎從不稱呼這些人為選手,而是一直定位他們為超級巨星。

——娛樂摔角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帶有強烈指向性的娛樂造星經濟。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摔角比賽就像是一部動作電影,在風靡全球的印尼電影《突襲1》中,完美展示了班卡西拉格鬥技的精髓,但

該電影是典型的“動作為先”思維,——角色為動作服務;

對於專業動作影迷和武術行家來說,這些打鬥精彩絕倫,但對於大多數觀影者來說,看完後幾乎完全記不住裡面的內容。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而在《突襲2》中,巧妙設計出了“棒球男”、“榔頭妹”及最終boss“爪刀男”等接近於漫畫式的高辨識度特型角色,並根據他們的角色形象,設計了打鬥動作,

整體風格上轉換為“角色為先”,——動作完全為角色服務;這樣做的效果是,絕大多數的觀影者即便記不住裡面的劇情,也記住了“棒球男”、“榔頭妹”、“爪刀男”等特點鮮明的角色。——這就是角色為先的長處,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大眾。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造星的第一階段,就是給被包裝的人,根據其自身特質,進行標籤化的包裝和宣傳。Hulk Hogan的豪放,Bret Hart的鋒利,Shawn Michaels的性感,Stone Cold的痞子,Undertaker的神秘,John Cena的正義···其實都是WWE賦予他們的標籤,

這些標籤的一致特點便是——特點足夠鮮明,與他們本人外形氣質的契合度也相當高;最重要的是,很好地將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和觀眾文化審美取向融入其中

,——肌肉崇拜(Hulk Hogan),反權威(Stone Cold),性自由(Shawn Michaels),嚮往超級英雄(Undertaker)等等——,並透過非常尖銳化的劇情(如暴打老闆,兄弟相殘,亂入式破壞等等),令這些明星選手身上的標籤光環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WWE的崛起源於這種玩法,發展緩慢的中國職業摔角應該借鑑

中國觀眾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取向,有非常獨特的民族特質,但在一些基本的訴求上,——壓力釋放,暴力欣賞,獵奇心理等等——,與全世界摔角愛好者(尤其是WWE摔迷)是完全不衝突的。目前OWE在一點上,做得遠好於其他中摔聯盟,“功夫小和尚”趙一龍、“小關羽”俊傑、“精武戰士”布魯斯·毛等角色,都頗具辨識度與本土文化契合度;事實證明,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的演出中,這類選手的演出效果和觀眾印象,都是比較突出的。因此,

如何在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取向下,塑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角色,設計出更精彩更尖銳的劇情,是一個值得所有從業者深思的問題。